噶瑪蘭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噶瑪蘭族 |
---|
總人口 |
約3,000人 |
主要居住地 |
台灣東部 |
語言 |
噶瑪蘭語 |
相關族群 |
噶瑪蘭族(Kavalan),台灣原住民的一支,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人口約3,000人。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
目录 |
[编辑] 宜蘭地名的由來
台灣的宜蘭地區,舊稱蛤仔難或甲子難,正是「噶瑪蘭」(Kavalan)一語的音譯。「Kavalan」在噶瑪蘭語裡面,是「平原之人類」的意思,主要是該族族人用來區別當時居住於山區之泰雅族的稱謂。西班牙人佔領北部之後於噶瑪蘭居住地劃定「噶瑪蘭省」(Cabarán)。清朝領台以後,宜蘭歸「諸羅縣」(今嘉義)管轄,至1723年又歸新設立的「彰化縣」,7年後再劃入同樣成立於1723年的「淡水廳」。在這段期間內,清朝政府對宜蘭地區只有名義上的管轄,並沒有真正設管治理。由於宜蘭被視為行攻邊疆,常成為海盜、流寇的聚集地。為便於經營開發,在台灣知府楊廷理多次奏請設置行政區以後,才於1810年設「噶瑪蘭廳」,1875年噶瑪蘭廢廳改縣,而以噶瑪蘭的「蘭」字,冠上「宜」字,改稱「宜蘭縣」,由新設的台北府管轄。自此以後,「噶瑪蘭」這三個字就不見了,而「宜蘭」則變成該縣新的專屬名稱。
[编辑] 簡史
[编辑] 蛤仔難三十六社
噶瑪蘭族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過去對噶瑪蘭族的稱呼都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的稱為「西勢番」、以南的稱為「東勢番」。當時重要聚落包括打馬煙社、抵美簡社、奇立丹社、抵美福社、流流社、武暖社、歪仔歪社、新仔羅罕社、利澤簡社、加禮宛社、奇武荖社等。
噶瑪蘭族群首見於歷史的記載,是在1632年,當時佔據淡水一帶的西班牙人,有一艘商船在航行中被颶風漂流至「蛤仔難」平原。但是,對於噶瑪蘭比較明確的記載,則是在1650年時,荷蘭人所記錄之當時該地39社的人口資料,距今已有340餘年。(參見: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编辑] 被迫離開原居地到花蓮平原
1768年漢人林漢生初探噶瑪蘭,為當地原住民所殺害。然而,將近30年以後,漢人再一次試著要進入噶瑪蘭,這次的結果卻是噶瑪蘭族被迫離開原居地。1796年,漳州人吳沙率領漳州、泉州、以及粵籍之民進墾噶瑪蘭,建立了頭城,這群已經在這片土地平靜生活了數千年的噶瑪蘭族人,開始了他們翻天覆地的大改變。
不久以後,漢人的勢力就遍及噶瑪蘭東西勢三十六社,漢人人口並急速增加。噶瑪蘭人不論在經濟、社會方面,都居於絕對弱勢的地位,他們只好在平原內部做境內的小遷徙,開始遷往三星、蘇澳等地。在噶瑪蘭人逐漸失去其賴以維生的土地以後,在1830年至1840年之間,以冬山鄉的加禮宛社人為首南遷到花蓮北埔,建立新的聚落,而在花蓮平原北部形成一個新的加禮苑社聚集地。
初到該地的噶瑪蘭人,就像當時吳沙挾千人之勢席捲蘭陽平原一樣,很快地也稱雄於奇萊的荒野間,族人紛紛湧至,而逐漸凌駕於原本居住在該地的阿美族和泰雅族,加禮宛的「大社」遂成為噶瑪蘭族的第二故鄉。
[编辑] 加禮宛事件
噶瑪蘭族人的被迫遷徙早期主要因為受到漢人武裝屯墾及「流番」遷徙的進逼,晚期受制於社會的弱勢被漢人運用契約使所得無法溫飽,或喪失土地;雖然一再遷徙,但自清朝開山撫番政策的施行,加上晚清北路(約今日之蘇花公路)的修築,經濟文化的衝突加上清朝偏袒漢人的態度,終於在光緒四年(1878年)爆發了由「少壯番」引導的加禮宛事件。
該事件的起因有兩個版本,一主張漢人商賈陳文禮越界侵墾加禮宛六社的土地而引發衝突,另一說為漳浦人陳輝煌「指營撞騙,按田勒派,共詐番銀不少;該社被逼難堪,是以決計反撫」。噶瑪蘭族群原偏居蘭陽平原,為漢人進墾台灣最晚的地區;但自加禮宛社事件後,主要的噶瑪蘭族群精銳盡失,餘眾或向南逃竄或歸降清軍。自清朝1874年再度廢止渡台禁令後,經此役更積極的鼓勵墾民與商販前往後山,戰事結束後總兵吳光亮採「勒遷以分其勢」的政策,勒令部份加禮宛社及參與戰事的撒奇萊雅族(Sakizaya)社眾遷離,自此噶瑪蘭族人散居各處,逐漸融入漢人或他族的社會。2005年統計資料顯示僅查得911人。
現在,居住在蘭陽平陽上的噶瑪蘭人己經很少了,他們散居各處,沒有比較大的聚落。至於在花東海岸,花蓮豐濱鄉的新社村,則是噶瑪蘭人目前唯一較具規模的部落。
[编辑] 文化
噶瑪蘭族是母系制度的社會,巫師皆為女性。男性原有年齡階級組織,但目前都與阿美族相融合併。重要的祭儀活動有:出草勝利之後的「儀式卡達班」(Qatapan)(目前這項活動都和阿美族的豐年祭合併舉行)、成為巫師的入巫儀式「奇賽伊茲」(kisaiz);治病儀式「巴格拉比」(pakalavi)、喪禮「巴都干」(Patohkan)、以及年底的祭祖儀式「巴禮令」(Palilin)等。
[编辑] 新族群尋根運動
一直被半強迫附屬在阿美族當中的噶瑪蘭族,其實不論是祭典或語言文化,都與阿美族完全不同。因此,從1980年開始,噶瑪蘭族的原住民,就開始展開尋根以及正名運動。經過長期的努力,緊接著邵族之後,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也在2002年正式認定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的第11族。噶瑪蘭族文化的傳承與保存,自此步入一個新的紀元。
事實上,噶瑪蘭族語至今依然被該族族人保存使用,同時他們也已經編印噶瑪蘭語辭典、語法等教材,做為學校鄉土教學的材料。噶瑪蘭族不僅族群意識強烈,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祭儀也都十分鮮明。
[编辑] 相關學術研究
-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江孟芳,1997,族群運動與社會過程:當代「葛瑪蘭」認同現象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文桂,2002,偕萬來生命史與Kavalan文化復振。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曾振名、童元昭主編,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 詹素娟,1998,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编辑] 參考出處
-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Borao Mateo, Jose Eugenio. 1993.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XVIIth Spanish Sources . In Newsletter of Taiwan History Field Research [online]. Taipei: Library of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cited 5 October 2004].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
- 公共電視,2002,族群意識強烈 噶瑪蘭族信仰鮮明 [online]。台北:蕃薯藤新聞。12月25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3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nd,關於噶瑪蘭 [online]。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引用於2004年11月1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 林益生,2000,噶瑪蘭:探源 [online]。np:新空間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1月1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nd,噶瑪蘭族,見原住民博覽 [online]。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引用於2004年10月1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 萬淑彰,2002,噶瑪蘭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一族[online]。台北:台灣茶黨e泡茶開講。12月25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3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 原住民職技教育資訊網,nd,噶瑪蘭族簡介 [online]。np:原住民職技教育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1月1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7]。
- 張珮容等,nd,[周圍環境]噶瑪蘭族簡介,見凱達格蘭 [online]。台北: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引用於2004年10月3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8]。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當代噶瑪蘭人認同及相關大事紀,見平埔族與南島民族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0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9]。
- 潘繼道,花蓮地名。全球資訊網網址:[10]
- 李壬癸, 臺灣地區南島語系族群分佈圖
- 教育資料館, 十二族人口及地理分佈。全球資訊網網址:[11]
- 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 臺北後山番社頑抗預籌進剿摺(光緒四年九月初一日) 頁19, 20
- 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 官軍攻毀後山番社並搜除安撫情形摺(光緒四年九月十二日)頁21-23
- 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交通的歷史地理考察
- 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 番眾悔罪自投現辦撫緝並撤裁營勇摺 頁24-28
- 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 續籌安插番社裁並營勇摺(光緒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頁29-32
- 劉壯肅公奏議卷四, 剿平南燠番社請分別賞罰摺 頁239"陳輝煌"
- 劉璈, 巡臺退思錄, 議覆疏通新城至蘇澳一帶道路由, 頁216
- 康培德,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加禮宛事件(2003年研究報告摘要)
- 宜蘭縣冬山鄉鹿埔村陳輝煌墓牌
- 郭弘斌, 台灣人的台灣史 - 滿清據台
- 臺東直隸州後山全圖
- 羅大春, 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 頁31"陳輝煌"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台灣原住民 | |
---|---|
傳統區分 | 高山族 | 平埔族 |
現有族群 | |
泰雅語群 | 泰雅族 | 太魯閣族 |
排灣語群 | 阿美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卑南族 | 賽夏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撒奇萊雅族 |
鄒語群 | 魯凱族 | 鄒族 |
巴丹語群 | 達悟族(雅美族) |
消失族群 | |
排灣語群 | 巴布薩族 | 洪雅族 | 凱達格蘭族 | 巴布拉族 | 巴則海族 |
猴猴族 | 西拉雅族 | 道卡斯族 | 雷朗族 | 馬卡道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