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埔族是對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的許多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泛稱。這些族群往昔被日本人及清人蔑稱以「平埔番」、「熟番」等名。至國民政府時代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被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台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學術界、文化界開始加以調查、研究,社會大眾也改以較中性的「平埔族」一詞加以指稱。
目录 |
[编辑] 名稱由來
「平埔」兩個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是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
400年前,早在漢人來到台灣拓墾、定居之前,台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北部的宜蘭、基隆一直到恆春,就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人群在居住著。這些比漢人更早居住在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人群,由於和漢人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臺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從「番」的字形、字意來看,「番」是「釆」與「田」所組成的,是用來指稱以某種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漢文化為中心的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視的意味(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a)。
「平埔番」或「平埔熟番」的字眼出現在志書中﹐主要是為了和「生番」與「高山番」區別。「平埔熟番」的稱呼雖然在18世紀中期以後就出現在清朝的文獻中,但主要還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的文獻出現得比較多。例如,《噶瑪蘭廳志》(1851)就有「平埔番」一詞。簡單地說,18世紀下半葉在文獻中出現的「平埔番」、「平埔熟番」﹐是指居住在屏東平原、宜蘭平原、台東平地與恆春平野的土著族群。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平埔族」隱含了兩個意涵︰「平埔」與「熟埔」。「平埔」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熟番」則是較官方的用語(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a)。
[编辑] 分類
雖然自有人類以來,不同的人群之間就對彼此的關係有某種程度的「分類系統」。但是,人類開始以「族」或「民族」來區分人群則是相當晚近的事,特別是在100多年前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開始興盛的時候。台灣的所謂「族群分類」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的日本殖民帝國,基於統治的理由,對台灣的人群與土地進行全盤的調查與瞭解,同時也展開了台灣族群的分類工作(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b)。
起初,日本學者認為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大多已經漢化,只是以「平埔族」或「平埔番」一詞概括之,而將人群分類的重點放在「高山族」上。後來,日本學者對文化漸行消失的平地原住民有了較多的認識之後,才瞭解到所謂的「平埔族」,實際上包含多個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民族。然而,在過去90多年來,學者對平埔族的分類相當不一致,有的分為7族14支、也有分為8族、9族、10族、12族等(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b)。
根據今日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所謂「平埔族」、「高山族」的分界,並不是天然的民族界線,而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的歷史過程中,因各族生活領域和漢化程度不同而產生的斷裂線。換句話說,所謂「平埔族群」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大於某「平埔族」與某「高山族」之間的差異——某些「平埔族群」和某些「高山族群」且可能本來是同一個族群。
[编辑] 日治時期學者的分類
有關平埔族的分類,在日治時期以前,均缺乏有系統的分類。荷蘭時期僅記錄了先住民的社名,並依其分布的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群。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也是依照地理分布而將原住民分為13個部落群。
直到日治時期,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的《臺灣番人事情》(1900)一書中才對平埔族加以有系統的分類,其後伊能嘉矩又著《臺灣番政志》(1904),將平埔族的分類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rawan)、道卡斯族(Taokas)、拍宰海族(Pazzehe)、拍暴拉族(Vupuran)、巴布薩族(Poavosa)、阿立昆族(Arikun)、羅亞族(Lloa)、西拉雅族(Siraiya)、以及馬卡道族(Makattao)等10族。
以伊能嘉矩的這個分類系統當作主要的參考架構,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馬淵東一等人也都提出過對平埔族不同的分類方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b)。其中主要的爭議有幾個:
-
- (1). 阿立昆(Arikun)及羅亞(Lloa)這兩族到底應不應該被歸為同一族(後來的學者比較傾向於將這兩族歸為一族,稱之為洪雅(Hoanya));
-
- (2). 凱達格蘭(Ketagalan)是否是同質性的一個族群,還是應該再繼續做細分;
-
- (3). 西拉雅族(Siraiya)和馬卡道族(Makattao)應該是不同族或者是同一族;
-
- (4). 移川子之藏在伊能嘉矩的架構下新加入的邵(Sao)族,應該是平埔族還是高山族。
[编辑] 戰後學者的分類
近年來,學者對於平埔族的分類,又有新的看法。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在1985年的分類中(見Tsuchida 1985),將平埔族分為12族:噶瑪蘭(Kavalan)、馬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Taokas)、拍宰海(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壟(Taivoan)。
台灣語言學者李壬癸則有不同的看法,在1996年〈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分類〉一文中,1提出了7族14支的看法:邵族(Thao)、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下分:巴賽(Basay)、雷朗(Luilang)、多囉美遠(Trobian)等三支】、巴布蘭(Baburan)【下分: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貓霧捒(Babuza)、費佛朗(Favoran)等四支】、拍宰海(Paze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下分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四社熟番(Taivoan)等三支】。
以下是幾個平埔族群的簡介:
- 邵族(Thao)
- 噶瑪蘭族(Kavalan)
-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 雷朗族(Luilang)
- 道卡斯族(Taokas)
- 巴布拉族(Papora)
- 貓霧族(Babuza)
- 巴則海族(Pazeh)
- 洪雅族(Hoanya)
- 西拉雅族(Siraya)
[编辑] 平埔族的近況
由於歷經與漢人數百年來的交流,平埔族的風俗習慣、語言逐漸凋零散佚而不可考據。目前在學者與平埔族後裔的努力下,逐漸找回部分的習俗及語言。其中邵族、噶瑪蘭族已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承認,成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
[编辑] 注釋
1. 原論文發表於1992年的《台灣風物》,這裡參考的是1996年的版本。後者曾做過修正,和前者不全然一致。
[编辑] 和平埔族相關的原始史料與研究書目彙編
說明:由於和平埔族相關的研究數量極多,這裡僅收入原始史料和研究書目的彙編,不收入一般性的學術研究。此外,本書目僅收入專書,單篇論文或書籍篇章也不收入。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陳炎正編,1979,岸裡社史料集成。台中:豐原一週雜誌社。
- 村上直次郎編,1995,新港文書。台北:捷幼。
- 杜正勝,1998,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洪麗完,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三冊)。台中縣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家瑜主編,1999,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編輯,1988,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五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 劉澤民編著,2000,大肚社古文書。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劉澤民編著,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劉澤民編著,2003,大甲東西社古文書(兩冊)。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 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編譯,2001,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三田裕次藏,1988,台灣古文書集,張炎憲編。台北:南天。
- 謝繼昌主編,1999,凱達格蘭古文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1994,宜蘭古文書‧第壹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伊能嘉矩,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 曾振名、童元昭主編,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1993,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 莊英章主編,1988,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潘英海、翁佳音、詹素娟編輯。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编辑] 參考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李壬癸,1996,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頁43-68。台北:玉山社。
- Tsuchida, Shigeru. 1985. 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60: 1-59.
- 伊能嘉矩,1904,台灣蕃政志。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1900,台灣蕃人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文書課。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a,平埔族?平埔族群?,見平埔族群的基本認識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1月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平埔族的分類與分佈,見平埔族群的基本認識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1月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台灣原住民 | |
---|---|
傳統區分 | 高山族 | 平埔族 |
現有族群 | |
泰雅語群 | 泰雅族 | 太魯閣族 |
排灣語群 | 阿美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卑南族 | 賽夏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撒奇萊雅族 |
鄒語群 | 魯凱族 | 鄒族 |
巴丹語群 | 達悟族(雅美族) |
消失族群 | |
排灣語群 | 巴布薩族 | 洪雅族 | 凱達格蘭族 | 巴布拉族 | 巴則海族 |
猴猴族 | 西拉雅族 | 道卡斯族 | 雷朗族 | 馬卡道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