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台灣 |
台灣人口 - 台灣經濟 |
台灣教育 - 台灣交通 |
台灣語文 - 台灣軍事 |
台灣政治 |
台灣文化 |
台灣古蹟 - 台灣電影 |
台灣藝術 - 台灣文學 |
台灣戲劇 - 台灣舞蹈 |
台灣宗教 - 台灣喪葬 |
台灣地理 |
台灣溫泉 - 生態保護區 |
台灣生態 |
台灣歷史 |
史前時期 - 荷西時期 |
鄭氏王朝 - 清治時期 |
臺灣民主國 |
日治時期 - 中華民國 |
分類 |
政府機構 - 社會運動 |
生物 - 博物館 - 台灣人 |
文化 - 族群 - 古蹟 |
城市 - 媒體 - 交通 |
飲食 - 教育 - 經濟 |
組織 - 語言 - 地理 |
歷史 - 地圖 - 政治 |

台灣荷西殖民時期,從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算起,一直到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蘭東印度公司部隊為止,前後一共有38年。
目录 |
[编辑] 背景
15、16世紀,西歐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海權時代。西歐各國競相到世界各地從事探險、殖民、貿易、傳教活動。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新的歷史時期。
17世紀初,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台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盤踞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
西歐勢力東移的同一時期,倭寇及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甚為猖獗。由於地理關係,台灣成為倭寇與海盜的巢窟。倭寇或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島,然後再到台灣。官兵雖會追至澎湖,但不會窮追到台灣。十六世紀時,明朝對台灣地理不熟,認為那是瘟疫蔓延、可怕的未開化之地。
十六世紀中葉,台灣除了少數漢族移民之外,早已有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存在。這些原住民分佈於台灣全島。他們雖然同屬馬來波里尼西亞民族,但是並非同一種族。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語言與風俗習慣,構成獨自的社會。由於不同的語言、風俗習慣、居住區,這些原住民可能是在不同時間,從不同地方搬遷而來。平埔族因與漢系移民通婚並且受同化,現在幾乎與漢人沒有甚麼差別。因為分成許多族群,原住民在台灣始終未能建立統一政權或王權,而被外來民族擠壓,終於淪為少數民族。
[编辑] 葡萄牙人發現台灣
16世紀中期,葡萄牙船隻在經過台灣海峽時,有個船員偶然遙望,發現一個青蔥翠綠的海島,禁不住喊出「Ilha Formosa(葡語美麗島之義)」,就這樣,這個「福爾摩莎」(Formosa),就成了西方世界對台灣這個島嶼的稱呼(戴天昭 1996,573)。
相關文獻對於這個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有不盡一致的記載。Cooper(1993, xi, 7)列為1517年,王育德(1979,19)列為1541年前後,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列為1542年,賴建國(1997,24)列為1544年,史明(1980,52)和張德水(1992,27,34)則引用日本學者中村孝志的研究將其列為1557年。不過,根據台灣學者曹永和(1979,48)的研究,可以確定的是,在1554年Lopo Homen所繪的地圖中,在琉球群島之南,已繪有I. Fremosa,所以1557年應該不是正確的時間。Cooper所列的1517年和別人所提的時間差距較遠,應該也有問題。
然而,葡萄牙人雖然是最早抵達東亞的歐洲探險者,但是,他們和台灣的實質關係僅止於用鴉片來交換一些原住民的物品,並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在重商主義的時代,西歐諸國中第一個真正在台灣留下足跡的是荷蘭。
[编辑]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正式成立,兩年後的1604年,荷蘭提督韋麻郎(Wijbrandt van Waerwijk)進犯澎湖,希望佔據位於臺灣與福建之間的澎湖作為與中國的貿易基地,並築建紅毛城,但後來明朝將領沈有容率兵到澎湖,與韋麻郎等談判,要求其離開。荷蘭方面迫於此壓力下,且鑑於與中國貿易無法順利發展,因而離開。此事件留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今仍豎立在澎湖天后宮中。 162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再度前來佔領了澎湖,仍是意圖將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但是1624年,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戰了八個月以後,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而轉移至當時不屬余大明版圖的台灣島,中國亦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1624年,荷蘭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簡易的商館並於1625年,在「一鯤鯓」(今台南安平)築起了「熱蘭遮城」(Zeelandia),以此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在這是台灣躍上國際舞台的開始,但也是台灣為外來政權佔領的開始(張德水 1992,34-5)。
台灣被荷蘭佔領後,當時佔領菲律賓的西班牙人也不甘示弱,亦於1626年佔領了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並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而稱之為「聖救主(San Salvador)」即聖薩爾瓦多城。之後佔領蛤仔難(今宜蘭),並在滬尾(今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位於今紅毛城原址)。西班牙人顯然力謀在台灣北部扶植其勢力,藉以牽制南部的荷蘭,並推動向日本的傳教及通商。然而,西班牙人在台灣的經略並不順遂,南部的荷蘭人探悉此消息以後,乃於1642年派艦攻佔了雞籠,趕走了西班牙人。一直到1662年被鄭成功攻下台灣為止,荷蘭人前後統治了台灣三十八年的時間(張德水 1992,37,40)。
1652年,在荷蘭人的殖民統治下,以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系移民對台灣的荷蘭人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敗,事件中及事件後被殺害的漢裔移民據說有多達一萬多人(楊新一 2000,23-6﹔王育德 1979,46-9)。有人稱這個事件為「爾後台灣史上頻頻向統治者反抗的一個先聲」(黃昭堂 1996,82)。此外,1635年與1636年也分別發生麻豆溪事件與蕭瓏事件兩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動。
[编辑] 荷蘭的傳教與教育
宗教是歐洲人統治殖民地的慣用手段,荷蘭也不例外。荷蘭人占領台灣後,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1627年來台)、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 Junius,1629年來台)被巴達維亞當局先後派至台灣。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台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並利用該文字教授《聖經》。該文字因為傳授於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他並命令在台的傳教士都必須學會新港文,其結果導致新港文通行台南地區例如新港、赤崁、蕭壠、目加溜灣、麻豆、大目降等社。並在新港設立學校,收容原住民少年並給予正規教育。之後大員的評議會決議為牧師在新港建造教堂,這間教堂於1630年12月29日峻工。次年3月,新港社已有50人受洗為基督徒。
1636年,尤鈕斯更在新港社創立另一間新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招收七十多名學童,5月26日開始教授新港文、聖經與羅馬文字。後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台灣教育的啟蒙。
荷蘭人的教育事業頗有成果,宣教師尤羅伯(Robertus Junius)在1643年的教育報告中即曾記載,新港學校已有80名學生,其中有24名學生在學習書寫,大約有8到10個人能整齊的書寫,在鄰近的目加留灣學校中,全部的90個學生中也有8個能夠書寫。而另外根據1647年到1648年的記錄,學生的人數與成績如下:
地區 | 人數 | 成績 |
新港社 | 少年110人,男人58人、女人168人 | 除最幼47人外,均能讀、能寫、能祈禱,熟諳問答篇 |
大目降社 | 少年178人,男人42人、女人100人 | 除新生外,最進步者能誦問答篇15至17句 |
目加溜灣社 | 少年103人,男人60人、女人110人 | 少年讀寫普通,祈禱佳 |
蕭壠社 | 少年141人,幼稚園253人 | |
麻豆社 | 幼稚園145人 |
然而荷蘭人的教育與傳教事業是伴隨著軍事武力而來,因此當他們結束統治台灣後,其教育事業也就化為烏有。
[编辑] 荷蘭人的再度入侵
荷蘭人在離開台灣後,曾與清朝政府合作,意圖與清聯手對付鄭氏王朝。1663年荷蘭人與清軍聯手進攻金門、廈門,鄭經寡不敵眾退守銅山。雖然得勝,但荷蘭人希望的獨佔對中國貿易和收復台灣的目的皆未達成。1664年,巴達維亞當局另組十二艘船艦,重新佔領雞籠城(今基隆)。同時並任命荷曼.彼得(Herman de Bitter)上尉為雞籠司令官。而鄭成功的繼承人鄭經得知後,即於1665年5月派兵攻擊荷蘭人,荷蘭人雖然佔領雞籠城,但並無腹地,在鄭軍包圍下又無法到堡外徵收稅款,最後巴達維亞參事會在1667年以損失八萬荷盾為由,裁決「徹出雞籠」,翌年7月派艦將所有荷人及士兵接回。結束了佔領。
[编辑] 荷蘭人在台灣之統治的歷史意涵
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對台灣歷史有四點意涵。
第一,荷蘭以熱蘭遮城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國,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台灣的政權,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粗具現代國家雛形的統治機器(天下編輯 1994,12)。
第二,在荷蘭人據台以前,台灣本島上幾乎不存在嚴格定義下的漢人移民。一直要到荷蘭時代以後,由於殖民政權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大量勞動力的投入,因此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入漢人農民移民台灣。因此,周明峰(1994,27)有這樣的評斷,「台灣的移民和開拓,竟然藉外來的荷蘭人才粗具規模」。
有人認為,漢人移民台灣從很早的時代就開始有了,黃昭堂(1996,81)認為這是一種有問題的觀點。事實上,當時漢人的移民地區只限於澎湖群島而已,而且即使在最盛期,澎湖群島的總人數也只有數千人而已。綜合來講,在荷蘭據台以前幾乎沒有漢人農民移往台灣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幾項。
- 第一,中國執政者向來有禁止移民的政策(史明 1980,69)。
- 第二,漢人移民也受阻於原住民對外來者的抗拒(史明 1980,69)。
- 第三,荷人據台以前的台灣屬「部落社會」(tribal society),因生產力低,社會閉塞,無法吸收大量人口,故移民人數十分有限(陳紹馨 1979,26)。
- 第四,在荷人據台以後,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有計畫地用大划船將漢人移民載往台灣,在運輸工具上堪稱一大革命,因此使大規模移民成為可能(史明 1980,70-1)。
第三,荷蘭人佔據台灣的時候,對原住民所採取的所謂教化政策,確也收到相當的效果,透過羅馬字拼音法(參見新港文書條目)的傳入,「對幾千年來未經開化並沒有使用過文字的台灣原住民來說,這種歐羅巴文明的傳來,或許可以算是要邁向新世界的開端」(史明 1980,80)。
第四,由於荷蘭人的重商主義,台灣原本自給自足的農耕漁獵一下子變成商業性的產銷,台灣島內的生產和外洋貿易連結在一起,農業生產者須兼具商人的性格,於是有了台灣商販的興起,出現了初期資本主義經濟的雛型。「台灣形成了獨立的經濟圈和政治體,不再依賴中國,而台灣社會較之古老的中國封建社會,已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了」(周明峰 1994,28)。
[编辑] 荷蘭駐台灣長官列表
請參見:台灣長官
[编辑] 和台灣荷西殖民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單篇論文不收入)
- Campbell, William. eds. 1903.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ption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
-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
- 程紹剛譯註,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聯經。
- 方豪,1994,台灣早期史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方豪,1999,方豪教授臺灣史論文選集。台北:捷幼。
- Wills, John E. Jr. 1974.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臺北:聯經。
- 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吳密察、翁佳音編。台北:稻鄉。
- 中村孝志,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珧編。台北:稻鄉。
[编辑] 參考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
-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 Copper, John Franklin. 1993.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Inc.
- 戴天昭,1996,台灣國際政治史,李明峻譯。台北:前衛。
-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遺世獨立的臺灣 ,見福爾摩莎: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 [online]。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引用於2004年11月2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郭弘斌,2003,荷蘭駐台長官表,見台灣人的台灣史:荷據時期 [online]。np:台灣海外網。[引用於2004年11月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 黃昭堂,1996,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見黃昭堂,台灣淪陷論文集,頁81-109。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 賴建國,1997,台灣主体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上、下冊)(平裝普及版)。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公司。
- 天下編輯,1994,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社。
-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 楊新一,2000,爭台灣的主權: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胡氏圖書。
- 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台北:前衛。
- 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台北: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