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隆港,位於台灣基隆市,為台灣第二大港口,世界第39大貨櫃港﹝2004年止﹞。為台北的外港,也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海運樞紐。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條國際郵輪航線固定彎靠。
目录 |
[编辑] 港區環境及設施
基隆港的港區總面積為572.17公頃,目前共有57座碼頭,設有一組浮筒泊位,一個入港航道。
基隆港的港灣形狀大致呈北寬南窄的漏斗狀。整個港區可分為東岸碼頭和西岸碼頭兩大區域,其中以西岸運量較大。各碼頭設備如下:
- 貨櫃碼頭:15座
- 設有東岸、西岸貨櫃儲運場,配置有35至40噸可裝卸13至16排貨櫃之高性能式貨櫃起重機,每年可裝卸200萬至300萬標準貨櫃箱(TEU)。
- 雜貨碼頭:24座
- 設置有通棧、露置堆貨場,可供汽車、遊艇、鋼鐵等貨物裝卸之用。另設有水泥、卸煤、油品及其他散貨碼頭,配置水泥圓庫、自動卸煤機、化油儲槽、自動卸水泥設施等。
- 客運碼頭:2座
- 東岸及西岸各有一座,各設有一棟客運大廈,經常有國內外郵輪、客貨輪在此靠泊。
- 其他用途碼頭:16座
- 分別供港務局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軍艦、海巡艦、緝私艦等特種船隻靠泊。
[编辑] 聯外交通
[编辑] 鐵路
[编辑] 高速公路
[编辑] 一般幹道
[编辑] 發展歷程
基隆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台灣時就曾對基隆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領時期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基隆港的發展。在光緒12年(1886年),基隆港正式開放為商港。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曾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但後來劉銘傳離職而未實行。
日治時期,基隆港開始進行大規模建設,也就是從1899年到1935年間共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原有五期,但因二戰爆發而中止),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興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這四期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台灣第一大港寶座。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港由於當時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埠設施及停泊船隻皆毀損嚴重,港區幾成廢墟。
1945年國府接收台灣,基隆港務局成立。港務局成立時以打撈港內一百多艘沉船及復建碼頭、橋樑、船渠、船塢、運河、防波堤、修理場及倉庫等原有設施為主,1953年以後才開始增設港埠設施,如增建西29、30號碼頭、漁港區突堤碼頭、興建通棧倉庫等。
復建完成之後,基隆港開始快速發展。1961年至1974年間,港務局改建內港設施,並開始興建外港。1974年至1981年間開始積極擴建外港,以消除內港瓶頸及島內成長的運輸需求。連接港區及高速公路的東岸、西岸高架橋也興建於同時期。1982年至1992年,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基隆港的營運量在1980年代到達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發展至今,基隆港的碼頭總數從日治時期全座落在西岸的十八座,擴增為現在的五十七座(西岸三十七座、東岸二十座)。
[编辑] 發展瓶頸與對策
基隆港與基隆市唇齒相依,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計更是與基隆港息息相關,昔日廣佈市區的「委託行」就是一例。但進入1990年代之後,基隆港除了要面對國內外傳統港口的競爭,還要應付中國大陸東南各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區規模已到達極限,卻因為港埠用地緊鄰市區及山區而無法擴建,港內大部分碼頭吃水的深度又無法停泊大型貨櫃輪,導致基隆港的總運量開始衰退,港口排名也由前世界前十大跌到三十名以外。為了提升競爭力,基隆港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港務局在2002年正式開放港區觀光,讓遊客可以搭船遊覽基隆的港埠風光。另外,為了吸引國際航運業者落腳,基隆港在2003年時設立了自由貿易港區。
基隆港務局原本還有在基隆港西岸外海興建基隆新港的計畫,曾被認為是重振基隆港營運的最佳方法;但是交通部以建設新港的難度過高、經費太過龐大等理由,否決了興建新港的提案,以在八里興建台北港替代。此舉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滿,認為此舉將會封殺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來。
近年來為了促進基隆市港兩方的發展,正積極推動港市合一。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專責機構「基隆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基隆市長(當時市長為李進勇)兼任主任委員。交通部於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員會暫行停止委員會運作。
[编辑] 外部連結
|
|
---|---|
主要港 | 基隆港 | 台中港 | 高雄港 | 花蓮港 |
輔助港 | 蘇澳港 | 安平港 | 台北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