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湄州娘妈、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傳說媽祖俗名林默,出生於中國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開始受人建廟膜拜,逐漸傳播到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省分,並向海外的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傳布。
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一個高峰。此外,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範圍更廣、更深,各地華埠(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坡天后宮、菲律賓隆天宮。乃至於歐洲和美洲也開始有了媽祖廟。
媽祖的影響力由湄州島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華人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目录 |
[编辑] 信仰源起
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海神信仰,民間流傳關於媽祖的生平事蹟多染上神話色彩,甚且各地傳說不同。即便如此,在多數的傳說中皆普遍敘述:媽祖姓林,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又因為是女子,也稱林默娘。十六歲那年,原神出竅,救了當時在海上遭遇風難的父親。二十八歲時在湄峰頂上羽化。後來收服千里眼和順風耳等鬼怪,作為左右手,每逢有人在海上遭遇危難,便會著朱衣顯靈救難。
若干文獻煞有介事敘述媽祖的生卒年與家世,譬如明代張燮《東西洋考》載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為五代閩王林愿之第六女。另外,《莆田九牧林氏族譜》則載媽祖是晉安郡王林祿的第二十二世孫女。
事實上這些都是媽祖信仰廣為流傳之後才編造出來的。《林氏族譜》明朝以前的部分已經佚散,現存者是後人所重編,不足為信。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西元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據此,媽祖身前是一個女巫。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後世即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媽祖的神話傳說。譬如:林氏父母篤信佛法,林默也跟著在十歲那年信佛焚香、朝暮不辭;十三歲那年,一名道號「玄通」的道士,授與她「玄徽密法」。十六歲那年,又有仙人授與她銅符,使她功力大增……從這些民間傳說,以及士大夫對傳說文字的潤飾乃至為媽祖編造出身家世等跡象,可以看見媽祖信仰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儒家、佛教和道教影響的痕跡。
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海神的代表。(徐曉望 1999,393-422)
[编辑] 歷代褒封
從宋徽宗到清道光為止,媽祖受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
宣和五年1123年, 宋徽宗賜 順濟廟額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 賜靈惠夫人
紹興三十年1160年, 高宗加封 靈惠昭應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 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 孝宗封 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紹熙三年1192年, 光宗詔封靈惠妃
慶元四年1198年, 甯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 封 顯衛
嘉定十年1217年, 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 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寶祐二年1254年, 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寶祐四年1256年, 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
開慶元年1259年, 理宗 顯濟妃
景定三年1262年, 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至元十五年1278年, 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 世祖封 護國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封 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 成宗封 輔聖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214年, 仁宗加封 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天曆二年1329年, 文宗封 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 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封 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1409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康熙十九年1680年, 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 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嘉慶五年1814年, 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讚順垂慈篤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 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咸豐七年1857年, 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諴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编辑] 郑和与天妃
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乘百余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危险至极。舟人惊骇,仓忙无措,仰赖神灵显然临庇,宁恬无虞”。所说的神灵指天妃。
- 永乐元年,郑和出使暹罗国,海上忽刮大风,几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阵香风漂飘来,见神站立在桅杆上,顿时风平浪静。
-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下西洋,途中遇到台风,郑和祈求神灵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国途中、往榜葛刺国也遇到台风,祈求神灵保佑后平安。郑和为了答谢天妃的功绩,曾奏请朝廷在南京龙江关建立一所天妃宫,蒙明成祖御赐纪文。郑和又奏请朝廷在大队官兵驻扎的福建长乐港建立天妃宫作为官兵祈祷之所。郑和船队聚集在天妃宫下,等候信风出航;出行前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在天妃宫举行大规模祭祀典礼,点燃香烛,供奉牺牲,祈求神灵保佑。
- 郑和官兵登船后要奉献仙师酒,念祝文“五更起来鸡报晓,卜请娘妈来梳装……弟子一心专拜请,湄州娘妈降临来。急急如律令”。
- 郑和船中供奉天妃,昼夜香火不断,各船专设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务。每天清晨舶主带领船员向天妃娘妈顶礼。
- 宣德七年1431年,郑和奉圣旨往湄洲嶼天妃宫拜祭。
- 郑和每次下西洋回国,必定新修各处天妃宫,或扩修殿堂,或种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静海寺、太仓天妃宫,郑和还栽种特地从西洋带回来的海棠花。郑和在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寺都立天妃纪念石碑,将下西洋的成功,归功于天妃的神佑。天妃娘娘成为明朝海军的守护神。
郑和的二万七千多名船员多数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三个沿海省份招募来的;他们之中很多回乡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传播出去。
[编辑] 媽祖信仰在臺灣與東南亞
媽祖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漢人移民多自大陸渡海而來,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中華人 nd)。台灣主要的媽祖廟有台南市大天后宮、彰化鹿港天后宮、雲林北港朝天宮、台中大甲鎮瀾宮、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竹南鎮後厝龍鳳宮、台北關渡關渡宮,以及台北松山慈祐宮等。
媽祖信仰傳到台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台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台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張德麟 2003,3)。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另見董芳苑 2003,61-4﹔史明 1992,31-2)。
然而媽祖信仰在鄭和時期的明代水師已經相當普遍。清代以後,在非沿海地區如南京也有媽祖廟宇。部分學人區分「出海媽」的論點與意圖遭到不少批評。清代以後,東南亞國家華人也普遍信奉媽祖,但當地華裔人士,是否認為其媽祖是「獨立於中國媽祖」的新神,則答案如同是否有「新關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民間實際的信仰活動上,仍有許多台灣與東南亞信徒,絡繹不絕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參拜媽祖祖廟,顯示信徒對於媽祖源流的認同。
此外在分靈習俗特別旺盛的台灣,媽祖信仰因為分靈與進香等宗教活動,形成特殊的層級譜系。分靈係指地方新建廟宇,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時,先到歷史悠久、神蹟靈驗的大廟去求取神明的靈力。經過特殊的儀式之後,新塑的神像被視為祖廟神明的分身,具有相同的靈力,但是每年必須重新回到祖廟來進香、刈火,方能保持靈力不衰。分靈習俗並非媽祖信仰獨有,但其影響力以媽祖最鉅。(黃美英 1994)
在台灣,大凡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都會成為鄰近地區媽祖廟和信徒自宅供奉媽祖的祖廟,層層分靈傳布出去後,形成一個蛛網密佈的信仰系統,並且透過熱鬧的進香、刈火儀式,強化信仰的深度。信徒們也普遍相信,層級較高的媽祖廟,其神力靈感也較為強大(這個情況在中國則較不明顯)。
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台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以後,台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才是「開台媽」的爭論。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台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湄洲祖廟而來。八十年代,兩岸開放以後,台灣許多媽祖廟蜂擁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並捐款興建殿宇。這使得媽祖廟和「媽祖遺跡」已經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的湄洲島,重新迅速興建了大量豪華的宮殿、參道和牌樓。
這種對於「祖—從」關係的爭論,有時還會造成宮廟之間的不睦。台灣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大甲媽進香活動,素來都是大甲媽前往北港朝天宮。但在民國七十七年,因為朝天宮堅持「大甲媽是北港媽的分靈」,引起大甲鎮瀾宮抗議,最後甚至將「北港進香」活動改稱「繞境進香」,並將路線改往新港奉天宮;而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的爭論歷史更早,各自標榜繼承了「古笨港媽祖」的正統。
但對於信徒來說,宮廟之間的爭執並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別。許多參加大甲媽繞境前往新港的香客,也會順道前往北港參拜。隨著媽祖信仰的影響力提升,各重要媽祖廟舉辦的宗教活動,往往成為強力的社會動員,乃至於沾染上政治色彩。
[编辑] 和台灣媽祖信仰相關的祭祀活動
[编辑] 媽祖生
每年夏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誕辰。在這一天,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非常熱鬧。最古老的澎湖馬公的天后宮,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一級古蹟。
大甲鎮瀾宮每年在媽祖生日前則舉辦「大甲媽祖回娘家」的活動,讓信眾步行跟隨著媽祖神轎,從大甲一直往南走到北港。該活動參加者動輒十數萬人,隊伍迤邐數公里,可說是在台灣僅見的最大規模宗教活動。近年來改往新港奉天宮進香繞境出巡,路程更遠,人數卻更多。
至於北港朝天宮的迎媽租,其熱鬧場面也與大甲媽祖出巡不相上下。每年開春之後,各地到北港拜媽祖的信眾便絡繹不絕。到了誕辰當天,湧進北港的信眾,更有如浪濤洶湧般,鎮日鑼鼓喧天,熱鬧的程度甚至到瘋狂的地步。
[编辑] 迎媽祖
所謂的「迎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不管自己村裡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庄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通常是往地域層級高一點的地方去迎媽祖。例如,台中縣霧峰﹑烏日與大里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庄」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庄參與,這十八個村庄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庄媽」。每年3月1日(農曆)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南屯媽祖、台中媽祖、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庄媽」在前領路,各庄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庄內迎神繞境並請客。
近來學界人士從「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這些迎媽祖的活動,藉由「神界」的疆域觀念,重新解讀「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從屬關係。這是典型宗教社會學式的研究取向。
[编辑] 進香
「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並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
1987年丁卯年九月初九,是媽祖昇天一千週年紀念,在湄州島舉行了大型的媽祖千年祭典。有上萬名的香客湧進祖廟進香,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和學者參與。
[编辑] 媽祖信仰在澳門
媽祖在澳門亦相當多人信奉。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西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
[编辑] 媽祖信仰在馬祖
依據連江縣政府觀光局表示,馬祖當地民間傳說,媽祖在16歲時因為投海救父兄而罹難,遺體漂流到馬祖南竿島的澳口,村民葬之於天后宮現址,後來湄洲鄉親將遺體迎回歸葬。馬祖地名因此而來,媽祖也是馬祖居民重要的信仰。(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060413/43/315qs.html)
[编辑]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明)《刘家港天妃宫石刻》
- (明)《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纪》
-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
- 南京天妃宫
- 静海寺和天妃宫
- 蔡相煇,1989,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 大甲鎮瀾宮,媽祖生平,見大甲媽祖。[1]。
- 董芳苑,2003,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台灣民間信仰:兼論台灣社會宗教人之心靈重建,見張德麟編;台灣教授協會、國際文化基金會策劃,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頁59-78。台北:前衛。
- 黃美英,1994,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 黃光孝,鄉土教學系列:天后宮巡覽。澎湖:彭南國中。
- 史明,1992,民族形成與台灣民族。東京:Taiwanese Cultural Grasroots [sic] Association。
- 張德麟,2003,編者的話,見張德麟編;台灣教授協會、國際文化基金會策劃,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頁3-5。台北:前衛。
- 中華人,天后媽祖
- 徐曉望,1999,媽祖的子民——閩臺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