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宰族(Pazeh;巴則海族;拍宰海族)為台灣原住民之一支,分布於台中豐原、神岡、后里附近較靠內陸的區域,約略位置是以豐原為中心,北至大甲溪河岸,東到東勢角(今東勢),南至潭仔墘(今潭子),西則到達大肚山山麓的橫岡一帶。在劃分下,巴宰族亦屬平埔族一族系,最大特徵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島系原住民高,約在 170cm 以上。
巴宰族於16世紀中,主要部落有岸裡社、烏牛欄社、朴仔籬社及阿里史社等四至五個社。1699年,岸裡社還曾協助清朝「平定」吞霄社叛亂(吞霄社事件)。
[编辑] 參考文獻
- 計文德,2004,臺灣原住民平埔族整理族譜之觀察:以《潘睦派下潘氏族譜》為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no. 1:35-44。
- 徐大智,2004a,巴宰族(Pazeh)之歷史變遷及其文化復振。史匯,no. 8:5-28。
- 徐大智,2004b,戰後臺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壬癸、土田滋,2002,巴宰族傳說歌謠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 李壬癸、土田滋編著,2001,巴宰語詞典。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 林英津,2000,巴則海語。臺北:遠流。
- 溫秋菊,1999,試探Pazeh音樂文化的綜攝:以一首臺語聖詩為例。藝術評論,no. 10:25-60。
- 潘稀祺(打必里‧大宇),1999,巴宰王國:岸裡社潘家興衰史。臺中縣:潘啟南派下家族。
- 溫秋菊,1998,巴則海族祭祖歌「ai-yan」初探。藝術評論,no. 9:45-84。
- 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與理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 李壬癸、林清財,1990,巴則海族的祭祖歌曲及其他歌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no. 3:1-16。
- 林英津,1989,巴則海語:埔里愛蘭調查報告。臺北縣:臺北縣風物雜誌社。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台灣原住民 | |
---|---|
傳統區分 | 高山族 | 平埔族 |
現有族群 | |
泰雅語群 | 泰雅族 | 太魯閣族 |
排灣語群 | 阿美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卑南族 | 賽夏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撒奇萊雅族 |
鄒語群 | 魯凱族 | 鄒族 |
巴丹語群 | 達悟族(雅美族) |
消失族群 | |
排灣語群 | 巴布薩族 | 洪雅族 | 凱達格蘭族 | 巴布拉族 | 巴則海族 |
猴猴族 | 西拉雅族 | 道卡斯族 | 雷朗族 | 馬卡道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