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斯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布里斯班; zh-cn:布里斯班; zh-tw:布里斯本; zh-hk:布里斯本
zh: 布里斯班; zh-cn: 布里斯班; zh-tw: 布里斯本; zh-hk: 布里斯本 Brisbane Qld |
|
![]() 布里斯本所在位置 |
|
人口: - 密度: |
1,810,943人(大布里斯本地區)[1] 958,504人(布里斯本市)[2] (3) 353.8[3]/km² |
成立: | 1824 |
面積: | 4673.2(市中心)[4] 1326.8(布里斯本市)[5] km² |
時區: | AEST(UTC+10) |
![]() |
zh:布里斯班; zh-cn:布里斯班; zh-tw:布里斯本; zh-hk:布里斯本(英語:Brisbane,或译zh:布里斯本; zh-cn:布里斯本; zh-tw:布里斯班; zh-hk:布里斯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首府,位於澳洲本土的東北部。大布里斯本人口(包括週圍的衛星城市)將近有兩百萬,是澳大利亞人口第三大城,僅次於zh:悉尼; zh-cn:悉尼; zh-tw:雪梨; zh-hk:雪梨與墨爾本。
布里斯本靠近太平洋,東面濱臨塔斯曼海,是一個從海岸線、河川和港口往西部內陸發展的都市。其市中心位於布里斯本河畔(Brisbane River),該州即以此為政治和交通中心為主軸再向南北伸展開發。布里斯本國內外機場和國際海港座落於布里斯本河口兩旁。
布里斯本是1982年英聯邦運動會、1988年世界博覽會,以及2001年世界友誼運動會(Goodwill Games)的主辦城市。
目录 |
[编辑] 歷史

第一位登陸布里斯本地區的歐洲人是约翰·奥克斯力(John Oxley),他在1823年探索了布里斯本河和莫顿湾。1824年,新南威爾斯殖民地的行政長官決定建立流放营地(Penal Settlement)。1834年設鎮。到了1839年,当地政府才准许自由移民开垦荒地。
布里斯本在昆士蘭的東南部,為一濱海城市。其市中心的街道乃依棋盤狀規劃發展,南北向以女性名字命名,東西向則用男性名字,取名布里斯本是為紀念前新南威爾斯州州長布里斯本爵士(Sir Thomas Brisbane)。1859年布里斯本成為昆士蘭首府。
1925年,布里斯本市與比鄰的南布里斯本市合併,「南布里斯本」成了中央商業區內其中一區的名字,而布里斯本的面積也因此擴增到1,367平方公里,成為都市轄境全球僅次於美國洛杉磯的第二大城。(中央商業區,即市中心,英文是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簡寫為 CB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本市接近南太平洋戰區,因此在澳大利亞和聯軍的防禦体系中担当重要角色。全市成为数以万计的澳大利亚和美国军人的临时家园,同时也是聯軍「太平洋戰區」統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將軍的指挥總部。
战後,布里斯本由于主办了1982年的英聯邦運動會和1988年的世界贸易博览会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開始得到普遍重视。
[编辑] 地理
由於布里斯本南臨黃金海岸、北接陽光海岸、西通伊普斯維奇(Ipswich),週遭衛星城市的經濟體系和工商發展幾乎與布里斯本連為一體,州政府遂以本市為首的地帶統稱為「昆士蘭東南部」(South-East Queensland,或簡寫為SEQ),即指該州精華區。
布里斯本中央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座落於澳洲昆士蘭的東南方,座標為南纬27度28分,东经153度02分。中央商業區位於河的北岸。北岸一帶建有許多商業大廈、政府機構、民意機關、國際飯店、會議廳和運動場。布里斯本市政府經常舉辦或協辦國際年會和運動賽事,其中包括奧運、英聯邦運動會、州際賽事、國際博覽會、亞太城市市長年會和世界杯橄欖球賽等。中央商業區即「市中心」(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中央商業區往北一點為布里斯本「醫療中心」Wickham Terrace,許多專科醫師的診所皆設於此地。過了醫療中心再往北一點,是布里斯本的唐人街(Fortitude Valley),唐人街旁即是布里斯本的紅燈區、酒吧和舞廳的匯聚地。
布里斯本河的南岸有一處人造公園,稱「南岸公園」(Southbank Parkland),乃1988年世貿博覽會的地點,是一個適合舉辦大型露天活動或嘉年華會的場地。布里斯本的國際會議暨貿易中心即與南岸公園相隔約三百公尺。与南岸公园相邻的还有州政府所規劃的文化中心(Cultrual Centre)即是一個包括現代美術館、美術館、州立图书馆,和有多功能的藝術表演中心之地段。
[编辑] 氣候
布里斯本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夏天潮湿、闷热,冬天溫和、乾燥。在晚春到早秋之間,布里斯本地區常有雷暴的氣候狀況,有時也有冰雹和飓风等灾害性天气。
本市的最高氣溫記錄是在1940年1月26日的43.2 °C,最低溫記錄則是1894年7月12日和1896年7月2日的2.3 °C。[6]布里斯本雨量最大的記錄是在1887年1月21日,當時有465公厘的雨量,是澳洲各大首都中最高的日間降雨量。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年份 | ||
---|---|---|---|---|---|---|---|---|---|---|---|---|---|---|
平均日間最高氣溫(°C) | 29.4 | 29.0 | 28.0 | 26.1 | 23.2 | 20.9 | 20.4 | 21.8 | 24.0 | 26.1 | 27.8 | 29.1 | 25.5 | |
平均日間最低氣溫(°C) | 20.7 | 20.6 | 19.4 | 16.6 | 13.3 | 10.9 | 9.5 | 10.3 | 12.9 | 15.8 | 18.1 | 19.8 | 15.7 | |
平均月降雨量(mm) | 159.6 | 158.3 | 140.7 | 92.5 | 73.7 | 67.8 | 56.5 | 45.9 | 45.7 | 75.4 | 97.0 | 133.3 | 1146.4 | |
資料來源: 氣象局(Bureau of Meteorology) |
[编辑] 政府
與其他澳洲各州的州府不同,布里斯本都會區由單一的地方政府機構管轄,稱為布里斯本市議會(Brisbane City Council),布里斯本市議會是在1925年成立。
[编辑] 2004市長及議員選舉
2004年3月,布里斯本市長選舉結果揭曉:自由黨候選人坎貝爾·紐曼(Campbell Newman)當選市長。原各界看好且積極競選的工黨代理市長提姆·昆恩(Tim Quinn)則意外落敗。
布里斯本市有26個選區,紐曼在其中的16個選區裡領先工黨,贏得47%的選民支持,而昆恩則在其餘的10個選區裡領先自由黨,支持度有40%。
自由黨所領先的選區有布瑞肯力治(Bracken Ridge)、中央(Central)、錢德勒(Chandler)、東布里斯本(East Brisbane)、格蘭治(Grange)、漢彌爾頓(Hamilton)、賀蘭園(Holland Park)、建寶利(Jamboree)、麥杜渥(McDowall)、朝陽(Morningside)、樸倫威爾(Pullenvale)、蘭崗(Runcorn)、山口(The Gap)、圖翁(Toowong)、華特泰勒(Walter Taylor)、維廈(Wishart)等。
而工黨所領先的選區則在阿卡廈力治(Acacia Ridge)、迪鞏(Deagon)、度柏(Doboy)、達頓園(Dutton Park)、伊諾給拉(Enoggera)、瑪錢(Marchant)、木蘆卡(Moorooka)、北門(Northgate)、沃野(Richlands)、威嫩曼利(Wynnum Manly)等。
布里斯本市議員選舉方面:工黨拿下市議會26席中的17席,達總席次的65%,是目前市議會的多數黨。
[编辑] 經濟
2001年人口普查時,本市就業人口最多的五大行業分別是工商業(5.9%)、教育業(4.6%)、衛生暨醫護服務業(4.2%)、百貨零售業(3.6%)以及食品雜貨業(3.3%)。
當年布里斯本的勞動人口有80萬2107人,其中的59.8%是全職工作、29.8%為半職或兼差、2.6%的工作則不定時或未說明工作時間,還有7.8%是失業人口。另外有42萬7991人年滿15歲者未登記為勞動人口,其中可能包括學生、家庭主婦(主夫)、退休者或殘障人士。
所謂布里斯本都會區(The Brisbane metropolitan area)即經濟上與布里斯本息息相關的衛星城鎮,包括有:
- 波德瑟郡(Beaudesert Shire)
- 卡布澈郡(Caboolture Shire)
- 伊普斯威治市(Ipswich City)
- 洛根市(Logan City)
- 松河郡(Pine Rivers Shire)
- 紅崖市(Redcliffe City)
- 紅土郡(Redland Shire)
若提起以布里斯本為首的昆士蘭東南部(SEQ),即該州的精華地帶,則必須包括最知名的三個郡市:
- 黃金海岸市(Gold Coast City,國際著名的滑浪者天堂)
- 努沙郡(Noosa Shire,即陽光海岸)
- 土溫巴市(Toowoomba City,被稱為花園之城)
而以下七個郡市的人口數與經濟上的重要性雖然不如以上各地區,但其生態所蘊涵的天然物資則為布里斯本的百年計劃提供了有力的奧援:
- 馬蘆奇郡(Maroochy Shire)
- 卡龍卓市(Caloundra City)
- 吉爾考伊郡(Kilcoy Shire)
- 艾斯克郡(Esk Shire)
- 雷德禮郡(Laidley Shire)
- 加頓郡(Gatton Shire)
- 本納郡(Boonah Shire)
[编辑] 人口分布與統計數據
據澳洲統計局2006年6月20日所提供的資料,昆士蘭在2005年12月時,人口已突破400萬大關,比2004年同一時期增加74,800人,成長幅度為1.9%,居各州之冠。府城布里斯本市人口(包括方圓50公里內的衛星市鎮)共計有180萬,和2001年普查的160萬比較,也是澳洲人口成長最快的大都會。若含概黃金海岸市的48萬人口,則「昆士蘭東南部」總人口可能在2007年6月就會跨越250萬大關。
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在本市以英語為唯一在家中使用語言的人口有86.5%。除英語之外的家庭語言則分別是廣東話0.9%、越南話0.8%、普通話0.8%、義大利語0.7%,以及希臘語0.5%。
據該年資料顯示,祖先為英國人的人口有61萬6,403人(38.3%)、祖先為澳洲人有59萬9,185人(37.2%)、愛爾蘭人則有21萬103人(13.1%),此三大來源佔總數的88.6%。
2001年統計報告也指出,擁有碩士或相等學歷的人口有4萬3,091人(3.4%),其中男性2萬2,201人,女性2萬890人。擁有學士學歷者有13萬3,970人(10.5%)其中男性6萬1,586人,女性7萬2,384人。而擁有高級技術職能或學歷的人口則有26萬9,821人(21.2%)其中男性17萬5,680人,女性9萬4,141人。至於仍在求學之中或未擁有合格證明、未說明以及無法辨識學歷的人口有82萬3,975人(64.8%),其中男性35萬4,974人,女性46萬9,001人。
[编辑] 教育
布里斯本設有三家大學,分別是昆士蘭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和格里菲斯大學,其餘大學皆為外地設於布里斯本的分校。
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為澳洲八所綜合型大學之一,是在1909年依據昆士蘭州議會之立法而擴充設立,據州政府資料,學生現有38,200名,為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學府之一,同時也是昆士蘭學術與科學研究的重鎮。
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又譯昆士蘭理工大學),現為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教學型大學。1908年創校,1965年改制為昆士蘭技術學院(Queenslan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0年再改制為昆士蘭科技大學。校區位於奇雲角(Kelvin Grove),離布里斯本市中心僅2公里,此外還有位處市中心的主校區「花園角」(Gardens Point)和北面市郊的卡蘇丁(Carseldine)校區。2004年,隸屬該學院負責教授MBA課程的「布里斯本企管研究所」(BGSB)獲得英國《金融時報》肯定,列名為全球前一百大排行榜,在澳洲工商界享有盛名
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是另一所位於布里斯本的著名大學。格里菲斯大學的校總區位於布里斯本南區的內森(Nathan),其主要教授項目包括了商學、資訊管理、亞洲研究、自然生態、都市計劃、國際關係和語言系。2006年,總校區加上其餘的五個校區,學生共計32,100名。
[编辑] 文化
[编辑] 藝術和娛樂
[编辑] 季節活動
[编辑] 旅遊和休閒
布里斯本是東澳前往熱帶地區的中轉站,乘火車可以直達凱恩斯、黄金海岸、陽光海岸、春溪國家公園等旅遊勝地。
[编辑] 媒體
[编辑] 姊妹市
- 資料來源:姊妹市 - 布里斯本市政府
[编辑] 注釋
- ↑ Brisbane Metro Statistics Estimated 2005 includes Ipswich, Redland, Redcliff, Logan, Pine Rivers and part of Gold Coast, Beaudesert and Caboolture
- ↑ ABS Statistics 2004 - Brisbane City
- ↑ Queensland in Review, 2003 (ABS)
- ↑ ABS Brisbane Metro Statistics includes Ipswich, Redland, Redcliff, Logan, Pine Rivers and part of Gold Coast, Beaudesert and Caboolture
- ↑ ABS Brisbane City Statistics
- ↑ ABM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 2005年10月14日引用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各國駐市(總)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