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楚 | |
---|---|
国君姓氏 | 芈姓熊氏 |
爵位 | 子 前704年自稱為王 |
国都 | 1. 丹阳 湖北枝江县 2. 郢 湖北江陵县北 |
始封此國者 | 周成王 |
始祖 | 熊绎 |
兴亡年代 | 前11世纪 至 前223年 |
灭亡原因 | 为秦国所灭 |
史书记载 | 1. 史記 (卷40楚世家) 2. 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桓公二年) |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兴起於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於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目录 |
[编辑] 历史
[编辑] 起源
傳說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绎:“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编辑] 强盛
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不僅有地千里,也發展出可與中原比擬的高度文化。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陞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讨隨,滅其國,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其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国与中原的中原诸侯國经常发生战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後來的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前606年王征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前506年,楚昭王时,吴国君主阖闾派孙武子、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几乎灭亡。这时越国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楚国得以保全。
[编辑] 衰亡
进入战国時代,主要的六大強國皆曾進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經改革,唯有楚國故步自封未曾稍加變法。前400年,自晉分家的韓、趙、魏三國屢次聯軍攻楚。當時在位的楚悼王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開始變法興革,至楚威王時代,楚国的領土已擴張至吳、越、巴、蜀,興盛一時。
然而至楚怀王繼位以前,楚國失去對巴蜀兩地的控制,復中衰的跡象。楚懷王故而在即位後,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楚懷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欲興兵奪回楚王的楚國軍隊又為秦將白起击败,被迫東迁至寿春,楚國國勢也因此在楚怀王後期迅速衰弱。楚考烈王死后,太后李嫣嫣执政,国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失利。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滅楚。
但楚人認為當年楚懷王死得太冤枉,國家亦無罪,所以對秦國懷有切齒之恨,所以後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項羽果然滅秦。
[编辑] 楚国的族源
大致可分为五说:
- 华夏说
- 苗蛮即上著说
- 东夷说
- 西方民族说
- 民族融合说
參閱 楚國的族源
[编辑] 楚文化
[编辑] 语言
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传·宣公五年》还记载春秋时代楚语的两个特殊词语:
於菟wūtú(上古汉语发音为*aa-laa)为“老虎”(有人怀疑可能和缅甸语 kla“老虎”有关)
穀为“哺乳”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因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穀於菟,《左传》对他名字的原意做了解释。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话:“楚言而出”(今译:“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
[编辑] 音乐
楚国君主 编辑
君主 | 國君名稱 | 在位时间 |
楚熊蚤 | 熊蚤(芈蚤)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麗 | 熊麗(芈麗)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狂 | 熊狂(芈狂)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繹 | 熊繹(芈繹)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艾 | 熊艾(芈艾)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黵 | 熊黵(芈黵)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勝 | 熊勝(芈勝)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楊 | 熊楊(芈楊)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渠 | 熊渠(芈渠)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摯 | 熊摯(芈摯]) | 约 前年至前年 |
楚熊延 | 熊延(芈延) | 约 前年至前848年 |
楚熊勇 | 熊勇(芈勇) | 约 前847年至前838年 |
楚熊嚴 | 熊嚴(芈嚴) | 约 前837年至前828年 |
楚熊霜 | 熊霜(芈霜) | 约 前827年至前822年 |
楚熊徇 | 熊徇(芈徇) | 约 前821年至前800年 |
楚熊咢 | 熊咢(芈咢) | 约 前799年至前791年 |
楚若敖 | 熊儀(芈儀) | 约 前790年至前764年 |
楚霄敖 | 熊坎(芈坎) | 约 前763年至前758年 |
楚蚡冒 | 熊眴(芈眴) | 约 前757年至前741年 |
楚武王 | 熊通(芈通) | 约 前740年至前690年 |
楚文王 | 熊貲(芈貲) | 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
楚堵敖 | 熊艱(芈艱) | 约 前674年至前672年 |
楚成王 | 熊惲(芈惲) | 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
楚穆王 | 熊商臣(芈商臣) | 前625年至前614年 |
楚庄王 | 熊侶(芈侶) | 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
楚共王 | 熊審(芈審) | 前590年至前560年 |
楚康王 | 熊招(芈招) | 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
楚郏敖 | 熊員(芈員) | 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
楚灵王 | 熊圍(芈圍) | 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
楚平王 | 熊居(芈居) | 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
楚昭王 | 熊珍(芈珍) | 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后 |
楚惠王 | 熊章(芈章) | 前488年至前432年 |
楚简王 | 熊中(芈中) | 前431年至前408年 |
楚声王 | 熊當(芈當) | 前407年至前402年 |
楚悼王 | 熊疑(芈疑) | 前401年至前381年 |
楚肃王 | 熊臧(芈臧) | 前380年至前370年 |
楚宣王 | 熊良夫(芈良夫) | 前369年至前340年 |
楚威王 | 熊商(芈商) | 前339年至前329年 |
楚怀王 | 熊槐(芈槐) | 前328年至前299年 |
楚顷襄王 | 熊橫(芈橫) | 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
楚考烈王 | 熊元(芈元) | 前262年至前238年 |
楚幽王 | 熊悍(芈悍) | 前237年至前229年 |
楚哀王 | 熊猶(芈猶) | 前228年 |
楚王负刍 | 熊負芻(芈負芻) | 前227年至前223年 |
昌平君 | 前223年 | |
楚义帝 | 熊心 | 前208年至前206年 |
西楚霸王 | 项羽 | 前206年至前202年 |
[编辑] 参见
战国七雄 |
---|
齐国 | 楚国 | 燕國 | 韓國 | 赵国 | 魏國 | 秦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