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昌区是中國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市辖区,人口约为97万人(2005年末)。当地人的习惯将武汉市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统称武昌,包括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四个行政区划。武昌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湖北省人大以及湖北省政协等省级国家机关驻地。
![]() |
|
简称: 武昌 | |
政府驻地 | 中山路 |
区委书记 | 张光清 |
区长 | 彭俊 |
面积 | 81km² - 城区面积:81km² |
人口 | 980,000 |
行政级别 | 市辖区 |
邮政编码 | 430061 |
电话区号 | 027 |
车辆牌照 | 鄂AE |
![]() |
目录 |
[编辑] 历史
武昌一词,发源于东汉末年,当时的武昌所指地理范围是今天的鄂州,而当时的夏口城是今天的武昌。时值汉丞相曹操率军讨伐东南的地方诸侯孙权。双方在长江中游两岸形成气氛十分紧张的军事对峙。孙权为抵抗曹操的军事打击,在长江江汉平原段的南岸严密布兵(其后的战争,史称“赤壁之战”)。其中今武汉市和鄂州市交接处,因驻扎有大型军事基地而逐渐商贾聚集,形成集市。当地因武而昌,故时名武昌;还有一种说法,是孙权给武昌命名,意为“武运昌盛”。武昌与鄂州这两个名称在历史上多次交换,到元朝开始定为今天所见的地名。
武昌形成之后,因其逐渐繁华,加之地理位置特殊,其在楚地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到元、明两朝,武昌的地位开始赶超荆州,成为湖北的省级政府办公所在地。至明朝末年,长江对岸的汉口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发展,开始形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局面。清朝在此设有武昌府,是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后来是两湖总督)的办公机构所在地。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领导的起義在武昌城爆发,史稱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在此次辛亥革命中土崩瓦解,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制度至此终结。
1927年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建立并实施北伐、攻占武昌后,将武昌、汉阳、汉口三大重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即武汉市。
1949年4月17日,中共军队进驻武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武汉市依然是湖北省的省会,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及省级政府部门都设置在武昌区。
[编辑] 地理
[编辑] 位置及地形
武昌区位于武汉市的中东部,东、南与洪山区接壤,西与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毗邻,北与青山区相接。长江位于武昌区西岸。地形以平原为主,有蛇山、凤凰山、洪山、小洪山、珞珈山等残丘,区内有沙湖、武汉东湖、晒湖等湖泊塘堰。
[编辑] 自然人文景观
[编辑] 人口
2001年人口普查,武昌区共有人口97万多,人口密度为12020人/km²。
[编辑] 交通
- 国道: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
- 铁路:武昌是武汉的三个铁路枢纽之一,位于京广铁路、武九铁路交汇处。武昌火车站、武昌南编组站是武汉客运、货运枢纽之一。
- 街道:雄楚大街、武珞路、珞狮路、中南路、中北路、八一路、中山路、紫阳路、解放路、东湖路、友谊大道、户部巷
[编辑] 行政区划
武昌区为武汉市13个市辖区之一,下辖14个街道(截至2005年12月31日),分别是:积玉桥街道、杨园街道、徐家棚街道、新河街道、粮道街街道、中华路街道、黄鹤楼街道、紫阳街道、白沙洲街道、首义路街道、中南路街道、水果湖街道、珞珈山街道、石洞街道。共有203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
[编辑] 教育和医疗
武昌区是武汉市的教育大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及率很高。武昌区也是重要的科研基地。武汉市的高等院校大部分集中在武昌区和洪山区,如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武昌区的中等教育在武汉市名列前茅,有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湖北省实验中学等知名的中学。
位于武昌区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等综合医院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是华中地区一流医院。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行政區劃(省會:武汉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