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伐戰爭,又稱“第一次大革命”,是中華民國自民國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洋政府的戰爭,使得中國大陸名义上統一在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之國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於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完成於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改保安委員會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即東北易幟。
直系軍閥吳佩孚,佔據兩湖、河南三省和河北、陝西,控制京漢鐵路和長江中下游,兵力約二十萬,是北洋軍閥中最強大的勢力。國民政府以廣東及廣西為基地,策略以「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為主,實行各個擊破。進兵湖南、湖北,攻占平江、岳陽,殲滅吳佩孚的軍隊,8月26日,北伐軍6個團對汀泗橋發起猛烈攻擊,吳佩孚親臨督戰,下令“退卻者殺無赦”,雙方互有勝負,汀泗橋幾度易手,27日葉挺獨立團佔領汀泗橋。之後雙方又在賀勝橋展開激烈的白刃戰,8月29日北伐軍第4、第7軍取得賀胜橋大捷,8月31日,大軍集結武昌城下。9月初北伐軍向武漢三鎮發動攻勢,6日、7日分別佔領漢陽、漢口。10日北伐軍占領武昌,吳佩孚率殘部逃往河南信陽。至此,吴佩孚部隊基本被消滅。
北伐軍接著從兩湖地區揮師東進江西,追擊孫傳芳,11月初,北伐軍對孫傳芳部發動總攻勢。8日占領南昌。北伐軍笫一軍等從廣東出兵福建,於12月間占領福建全省,向浙江挺進。1927年2月底,占領浙江全境。北伐軍行至山東時,日本一度出兵山東,暗助軍閥張宗昌,殺害交涉員蔡公時,史稱“五三慘案”。此時蔣介石與馮玉祥在濟南以南的黨家莊車站會晤,決定繞過濟南,繼續北伐,同時命令濟南駐軍一律撤出。避免再發生衝突。另一方面則從外交交涉,分別向日軍司令,日本外交部嚴重抗議,並要求日軍同時撤出濟南,同時請求英美協助調停。
1928年,北伐軍統一了長江流域。張宗昌的地方岌岌可危,北伐軍在佔領河南之後,取得原屬北洋軍的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的加入,1928年4月,張宗昌部在灤州被徹底打垮,亡走大連,孫傳芳在北京宣布下野,張、孫殘部向北伐軍投降。
6月4日,張作霖當夜撤離北京,退出山海關外,張的專列在到達瀋陽附近的皇姑屯(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旱橋),被日本關東軍預設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身負重傷,稍後死亡。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南京,宣佈效忠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佈成功。國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國歷史上仅有的两次由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雖然它所達成的統一在很多方面來說都只是屬於形式上的,當時更有“軍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說法。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中共與蘇聯顧問鮑羅廷以:「黨的力量在前,革命的武力在後」為理由,在國民革命軍中發表北伐必敗論,並於廣州市區散發傳單,反對北伐。英國外相也指出共產黨反對北伐態度堅決。
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在北京舉行特別會議,將北伐戰爭的政綱,以工農革命為主幹;3月暴發中山艦事件,蘇方妥協;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共產黨在擴大會議上與第三國際的指示中,均強調中國革命的根基就是解決農民問題(共產革命),之後便利用北伐的名義組織農會,擴大工農運動。
1927年4月湖南農工運動發展到「有土皆豪,凡紳必劣」,在南京的蔣介石跟在武漢的汪精衛出現分裂(稱寧漢分裂):蔣介石在4月12日起在上海等地進行“清黨”(中国大陆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搜捕並處決共產黨員。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進行清共(分共)。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產黨於8月1日发动所謂南昌起義(國民黨稱之南昌暴動),成立屬於自己的武裝部隊。
北伐部隊詳細資料請參考北伐部隊情況條目。
重大事件(1916年─1930年) | 北方陣營 | 南方陣營 | 其它人物 |
---|---|---|---|
|
页面分类: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历史 | 中国战争 | 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