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這篇條目是關於位於荷蘭的城市;法國亦有一個區域也稱為海牙.如果是人名的話,請參見en:Hague (surname).
海牙(Den Haag) | |
位置示意 | |
国家 | 荷蘭 |
省份 | 南荷蘭省 |
面積 -總面積 -陸面積 -水域面積 |
82.68平方千米 15.54平方千米 |
人口 -总人口(2005年) -人口密度 |
472,087(2005年1月1日) 5,710/平方千米 |
位置 -经度 -纬度 |
4°30”E 52°08”N |
海牙(荷蘭语:Den Haag)是荷蘭第三大城市,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人口47萬2千人(2005年1月1日)(大海牙地區約70萬人),面積約100平方千米。海牙位在西荷蘭的南荷蘭省,同時也是該省省會。
海牙是荷蘭中央政府所在地,比較特別的是,它並不是荷蘭的首都,荷蘭憲法規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荷蘭碧翠斯女王居住在海牙並於此辦公。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都位於此,另外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也都在此辦公,例如荷蘭城市自治協會VNG。
目录 |
[编辑] 歷史
海牙於1248年由當時的荷蘭伯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儲威廉二世所建立。他在荷蘭海岸旁的樹叢裡建立了一座城堡,以便舉行加冕典禮。在他加冕之前,他在一場戰役中陣亡,而那座城堡並未完工,但城堡的一部份至今仍然存在,被稱作Ridderzaal(騎士館)。「騎士館」仍然會用於政治場合。例如皇室的年度演講就是在城堡的王位上發表。
之後,荷蘭的貴族就以海牙作為他們的行政中心。海牙的荷蘭語本名'Des Graven Hage'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伯爵的樹籬」或是「伯爵的私人圍場」。當時荷蘭一些有影響力的城市,如萊頓、台夫特及多爾德雷赫特,因當時的海牙細小且影響力低,否決了以海牙作為行政中心的方案。這政策從未改變,因此海牙直到今天仍然是無首都之名的政府中心。
為保持海牙的小規模,它並沒有被賦予城市的權限,也沒被允許興建城牆。1500年代時,興建城牆的要求終被批准,但城內居民卻決定要集資建造市政廳去取代興建城牆的計劃。這一個決定,在後來的八十年戰爭中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沒有城牆的關係,防禦能力極低,這使西班牙的軍隊輕易地將海牙侵佔了。
直至1806年,海牙才被當時的法國統治者昇格為城市。而個多世紀以後荷蘭的其他城市才陸續得到類似的權限。以上種種都證明了海牙已經是今非昔比了。它創造了一個城市中的傳奇。
因為海牙的發展一波三折,使它不及鄰近的城市(如萊頓、台夫特)一樣的歷史悠久。1850年後,當中央政府在荷蘭社會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海牙便急遽地發展起來。現今的海牙舊區多建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發展中的海牙在1903年吞佔了洛斯德伊嫩市的一部分,至1923年洛斯德伊嫩市成為海牙的一部份。
二次大戰期間,海牙遭受到廣泛而沉重的破壞。大西洋壁壘在建成後橫穿了城區,導致所有鄰近地區的建築物址被納粹德國所拆毀。1945年3月3日,皇家空軍誤炸了貝澤伊登豪特區,而他們的目標應該是該區附近裝置了V-2火箭炮的公園。由於導航器材的失誤,炸彈落在了人口密集和有歷史價值的地區,導致超過五百人死亡。誤炸對城市和當地居民造成的創傷,至今仍可感受得到。
戰後,海牙是歐洲重建工程最大的其中一個地方。城市於是大規模地向西南擴展。被摧毀的區域也迅速地完成重建。
海牙人口在1985年前後達到高峰,曾有多達六十萬的居住人口。
1970年代和80年代間,以白人中產階級為主的海牙居民紛紛移居到鄰近的城市,如福爾堡、萊德斯亨丹、賴斯韋克當中主要遷移至祖特爾梅爾。這現象對郊區變得繁榮,但市中心卻日趨貧困這個社會問題的催生,起了主導作用。
政府為將海牙近郊納入海牙市內所作出的嘗試引起極大爭議。1990年代,在荷蘭議會的同意下,海牙成功地從鄰近城市的已建或建設中住宅區中併吞了相當大的區域。
鸛鳥徽是海牙的市徽。
[编辑] 關於城市
城市生活集中在霍夫菲法湖和國會大廈(就是「騎士之廳」的所在地)周圍地區。
因為海牙沒有大學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個大規模的學者文化。話雖如此,這裡卻有一所叫海牙大學的職業技術學府。海牙也孕育了很多公務員和外交官(參看下文)。事實上,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外國餐廳(特別是外國居民)使市內出現了很大的文化差異,連帶衍生的是為數不少的外國酒館、商店及文化活動。
海牙是北海沿岸最大的荷蘭城市,因此海牙市內也包括了兩個風格上截然不同的海岸市鎮。當中包括海牙主要海旁渡假勝地席凡寧根。位於市內西北部的席凡寧根,是深受當地年輕人和遊客歡迎的景點。席凡寧根每年帶來一千萬訪客,使它成為荷比盧三國最受歡迎的海旁城鎮。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荷蘭人都錯誤地認為席凡寧根是一座位於海牙右方的獨立城市。這其實是誤解:席凡寧根其實屬於海牙八區("stadsdelen")之一。至於位於城內西南方的凱克德伊恩,是海牙另一個海旁渡假地。比之席凡寧根,凱克德伊恩要細小得多,它主要吸引本地人。
昔日的荷屬東印度殖民地("Nederlands-Indie",即今日的印尼)在海牙留下了它們的標誌。很多街道的名字前端都取用荷屬東印度的地方名。而且,城內也有一個規模很大的"Indish(e)"或"Indo"(即荷蘭人及印尼人的混血兒)的社區。自從1949年12月荷蘭失去這屬地後,他們便稱海牙為「印尼之窗」。
在市內的舊區通常有又闊又長的獨特街道。市內房屋普遍是不多於三層的低矮房屋,它們都十分雅致。城市在佈局上比其他荷蘭城市要寬敞。海牙只有很少量的運河,因為大多數的海牙運河都在十九世紀乾涸了。
一些荷蘭最繁榮和最貧窮的街區都可以在海牙找到。較富裕的地區(比如說,特.福赫爾韋克、斯塔滕誇爾蒂爾、貝爾希斯帕爾克和本諾爾登豪特)通常位於城市的西北方。較窮困的地區(如特蘭斯法爾、穆爾韋克、特.希爾德爾斯韋克)通常存在於城內南區或東區。這分野反映在當地的口音上。較富有的居民通常稱為"Hagenaars",他們操著人稱"bekakt Haggs"的口音("bekakt"即捍衛之意)。這與以"plat Haags"為方言("plat"意為「枯燥」或「庸俗」)的"Hagenezen"有著明顯差別。他們兩群人之間的社交互動相對較少。
市內最高建築物為天鵝(Hoftoren)。
[编辑] 地理
[编辑] 國際組織
[编辑] 文化
[编辑] 體育
[编辑] 紀念日
[编辑] 交通運輸
[编辑] 著名人物
[编辑] 政治
[编辑] 皇家
[编辑] 藝術
[编辑] 體育
[编辑] 其他
[编辑] 人口演進
1796年: 41,300(居民,下同)
1830年: 56,100
1849年: 63,600
1879年: 113,500
1899年: 206,000
1925年: 394,500
1969年: 563.600
1970年: 550,000
1990年: 441,327
2000年: 441,097
2004年: 469,568
[编辑] 分區
[编辑] 鄰近城鎮
- 台夫特(Delft)
- 萊頓(Leiden)
- 賴斯韋克(Rijswijk)
- 福爾斯霍滕(Voorschoten)
- 瓦塞納爾(Wassenaar)
- 瓦特林亨(Wateringen)
- 祖特爾梅爾(Zoetermeer)
- 萊德斯亨丹(Leidschendam)
- 福爾堡(Voorburg)
- 鹿特丹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外部連結
- City of Den Haag (荷)
- City of Den Haag (英)
- "About The Hague" (英)
- Panorama Mesdag
- Gemeentemuseum
- Haagsche Courant. Local newspaper
- De Digitale Hofstad. Off-beat news about The Hague
- HTM map
- For some edges of The Hague see the detailed maps of Rijswijk [1], Leidschendam-Voorburg [2] and Wassenaar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