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犀牛 | ||||||||||
---|---|---|---|---|---|---|---|---|---|---|
![]() 印度犀牛 Rhinoceros unicornis |
||||||||||
分类 | ||||||||||
|
||||||||||
属 | ||||||||||
|
犀牛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
現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濱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1萬到3萬頭左右。
目录 |
[编辑] 起源
[编辑] 第三纪
[编辑] 始新世(距今5500~3600万年前)
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此种犀牛的祖先与现代貘类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种森林犀牛在欧洲曾广泛存在过,个体很小且善于奔跑。
[编辑] 渐新世(约距今3600万~2500万年前)
体型大的犀牛在渐新世出现,其中之一就是当时最大陆生动物——巨犀,它体格健壮、高大,腿长,颈也比现代犀牛长一些,体长约8米,身高5米。巨犀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初期就已经全部灭绝了,生存了约3300多万年。现代在亚洲的苏门达腊犀牛之祖先亦是在渐新世出现的。
[编辑] 中新世(距今2500万~1200万年前)
中新世的后期,出现了独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独角犀牛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
[编辑] 上新世(530萬~180萬年前)
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出现。而现今的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
[编辑] 第四纪(180萬年前~今天)
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时期在中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生活;
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生活在寒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已经灭绝了。
[编辑] 現存的犀牛
在犀类的后代中,现仅残存有犀牛科的4属5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中分布在亚洲的犀牛,已经濒临绝种。
[编辑] 特征與習性
現存犀牛的特征是蹄有3短趾﹐趾尖有寬而鈍的趾甲。除耳尖及耳緣外﹐犀幾乎其他部份無毛。犀牛多呈灰色或褐色﹐其中白犀牛的顏色較淡。犀牛視覺差﹐但嗅覺與聽覺靈敏。
犀牛多數生存于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牛現代只能在森林深處找到。犀牛用尿與糞推區分領域範圍。
犀牛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只有白犀牛以約10只的數目群居。多數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在交配季節時期的 雄犀牛﹐或帶領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氣比較壞者﹐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或聲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荊棘中也可達到45公里/小時的速度﹐在沒有擊中目標時﹐轉身的速度也很快。
[编辑] 種類
亚洲的犀牛有单角的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两只角、全身长毛,最原始的苏门答腊犀牛。而印度犀牛是犀牛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爪哇犀牛要比印度犀牛小。因犀牛的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因此被大量滥杀,数目正在日渐减少,其中是属于祖先型的苏门答腊犀牛,几乎已完全见不到踪迹了。
非洲有白犀牛和黑犀牛两种,它们都是双角,白犀牛体型比黑犀牛大,白犀牛是现有犀牛中最进化的一种,在草原上由3-4头组成家庭族群,以草为主食,据说幼犀在食草之前的一段时期内,以吃父母的粪便来维持生计。黑犀牛喜欢居住在灌木丛中,单独生活,以小树枝及树叶为生。由于白犀牛和黑犀牛都喜欢吃草,所以它们的嘴的形态和马一样已变得十分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