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著名的「藍色彈珠」照片,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拍攝 |
||||||||||
軌道資料 | ||||||||||
---|---|---|---|---|---|---|---|---|---|---|
曆元 J2000 | ||||||||||
遠日點距離: | 152,097,701 km (1.016 710 333 5 AU) |
|||||||||
近日點距離: | 147,098,074 km (0.983 289 891 2 AU) |
|||||||||
軌道長半徑: | 149,597,887.5 km (1.000 000 112 4 AU) |
|||||||||
軌道短半徑: | 149,576,999.826 km (0.999 860 486 9 AU) |
|||||||||
軌道周長: | 924,375,700 km ( 6.179 069 900 7 AU) |
|||||||||
軌道離心率: | 0.016 710 219 | |||||||||
平均公轉速度: | 29.783 km/s (107,218 km/h) |
|||||||||
最大公轉速度: | 30.287 km/s (109,033 km/h) |
|||||||||
最小公轉速度: | 29.291 km/s (105,448 km/h) |
|||||||||
軌道傾角: | 0 (7.25°至太陽赤道) |
|||||||||
昇交點赤經: | 348.739 36° | |||||||||
近日點輻角: | 114.207 83° | |||||||||
衛星: | 1個(月球) | |||||||||
物理特徵 | ||||||||||
橢圓率: | 0.003 352 9 | |||||||||
平均半徑: | 6,372.797 km | |||||||||
赤道半徑: | 6,378.137 km | |||||||||
兩極半徑: | 6,356.752 km | |||||||||
縱橫比: | 0.996 647 1 | |||||||||
赤道圓周: | 40,075.02 km | |||||||||
子午圈圓周: | 40,007.86 km | |||||||||
平均圓周: | 40,041.47 km | |||||||||
表面積: | 510,065,600 km² | |||||||||
陸地面積: | 148,939,100 km²(29.2 %) | |||||||||
水域面積: | 361,126,400 km²(70.8 %) | |||||||||
體積: | 1.083 207 3×1012 km³ | |||||||||
質量: | 5.9742×1024 kg | |||||||||
平均密度: | 5,515.3 kg/m³ | |||||||||
赤道表面重力: | 9.780 1 m/s²]] (0.997 32 g) |
|||||||||
宇宙速度: | 11.186 km/s(≅39,600 km/h) | |||||||||
恆星自轉周期: | 0.997 258 d (23.934 h) | |||||||||
赤道旋轉速率: | 465.11 m/s | |||||||||
軸傾斜: | 23.439 281° | |||||||||
北極赤經: | 未定義° | |||||||||
赤緯: | +90° | |||||||||
反照率: | 0.367 | |||||||||
表面溫度: 热力学温标 摄氏温标 |
|
|||||||||
形容用詞: | Terrestrial、Terran、Telluric、Tellurian、Earthly | |||||||||
大氣 | ||||||||||
表面壓力: | 101.3 kPa(海平面) | |||||||||
大氣組成: | 78.084% 氮 20.946% 氧 0.934% 氬 0.0381% 二氧化碳 水蒸汽(依氣溫而有所不同) |
地球是太阳系中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它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现代科学目前确证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年龄估计大约有45亿7千萬年(4.57×109年),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可能曾遭受小型天體撞擊而產生一個天然卫星-月球,环中交叉十字是為地球的天文符号,十字的两画分别代表子午线和赤道;另一种画法则把十字放在环形的上方(Unicode:♁)。
目录 |
[编辑] 地球概论特征
- 主条目:地球歷史
[编辑] 圈层结构
- 主条目:地球地质概况
[编辑] 结构
- 另参见:地球内部重力分布
如同其他的类地行星,地球内部从外向内分别为矽质地壳、高度粘滞状地幔、以及一个外层为非粘滞液态内部为固态的地核。地核液体部份导电质的对流使得地球产生了微弱的地磁场。
地球内部的金属质不断的通过火山和大洋裂缝涌出地表(参见海底膨胀條目)。組成地壳大部分的岩石年龄都不超过1亿(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壳年龄大约有44亿(4.4×109)年历史。[1]
总体来说,地球大部分的质量是由下列元素组成:
[编辑] 内部
地球内部温度高达5270K。行星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吸积”(参见重力结合能)。这之後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1/20000。
深度 | 內部層 | |
---|---|---|
公里 | 英里 | |
0–60 | 0–37 | 岩石圈(約分布於5或200公里之處) |
0–35 | 0–22 | 地壳(約分布於5或70公里之處) |
35–60 | 22–37 | 地幔外層 |
35–2890 | 22–1790 | 地幔 |
100–700 | 62–435 | 軟流圈 |
2890–5100 | 1790–3160 | 地核外核 |
5100–6378 | 3160–3954 | 地核内核 |
[编辑]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5kg/m3,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质的密度只有大约3000kg/m3,所以一般认为地核处存在高密度物质-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约45亿(4.5×109)年前,地球几乎是由熔化的金属组成的,这就导致了地球中心处发生高密度物质聚集,低密度物质移向地表的过程(参见行星分异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铁所组成(占80%),其余物质基本上是镍和矽。像铀等高密度元素要么在地球是稀少的,要么就是和轻元素相结合存在于地壳中(参见长英矿物条目)。
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内,地核又以利曼界面为界分为两部分:一个半径约1250km的内核,即G层,以及一个在内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约3500km的液态外核,即E、F层。F层是地核与地幔的过渡层。
一般的,人们认为地球内核是一个主要由铁和一部分镍组成的固态核心。一个不同的观点则认为内核可能是由单铁结晶组成。包在内核外层的外核一般认为是由液态铁质混和液态镍和其他轻元素组成的。通常,人们相信外核中的对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转-通过发电机理论(参见科里奥利力)-是产生地磁场的原因。固态内核因为温度过高以至于不可能产生一个永磁场(参见居里点)。但内核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态外核产生的磁场。
最近的观测证据显示内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转的快一点,一年大约相差2°。
[编辑] 地幔
从地核外围约2900公里深处的古登堡面一直延伸到约33公里深处莫霍界面的区域被称作地幔。在地幔底部的压力大约是1.40Matm(140GPa)。那里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铁和镁的物质所组成。物质的熔点取决于所处之处的压力。随着进入地幔的深入的增加,受到的压强也逐渐增加。地幔的下部一般被认为是固态的,上地幔人们则一般认为是由塑性物质所构成。上地幔区域物质的粘滞度在1021至1024Pa·s之间,具体数据依据深度而变化[2],所以上地幔才有可能缓慢地流动。
地球内核是固态、外核是液态、而地幔却是固态或塑性的,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层物质的熔点,以及随着深度增加的温度和压强。在地表温度足够低,主要成分镍铁合 金和硅岩呈固态。地幔上层的硅岩基本是固态的,局部有熔化的,但总的说来由于温度高且压强较小,粘滞度相对较低。而地幔下层由于巨大的压强,粘滞度要比上层的大得多。金属质的镍铁外核因为合金熔点低,尽管压强巨大,还是呈液态。最终,极大的压强使得内核呈固态。
[编辑] 地壳
地壳指的是从地面至平均深度约33km深处的莫霍界面的地下区域。薄的洋底壳是由高密的镁硅酸铁岩(镁铁矿)构成。硅酸镁铁岩是组成大洋盆地的基础材料。比较厚的陆壳是由密度较小的铝硅酸钾钠岩(长英矿物)所构成。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呈现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个使地震波传播速率发生改变层称做莫霍洛维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线面,一般认为,产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为上部构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长石而下部没有长石存在。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地壳与地幔见存在化学改变-大洋壳深处部分观察到超碱性积累和无磁场的斜方辉橄岩的差别以及大洋壳挤压陆壳产生的蛇绿岩之间的差别。
[编辑] 生物圈
- 主条目:生命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仍然拥有生命存在地方。整个行星的生命形式有时被称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覆盖大气圈的下层、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通常据信始于自35亿(3.5×109)年前的进化。生物圈又分为很多不同的生物群系。根据相似的存在范围划分为植物群和动物群。在地面上,生物群落主要是以纬度划分,陆地生物群落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缺乏相关的植物和动物,大部分活跃的生物群落都在赤道附近。
[编辑] 大气圈
- 主条目:地球大气层
地球拥有一个由78%的氮气、 21%的氧气、和1% 的氩气混和微量其他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组成的厚密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表面和太阳之间的缓冲。地球大气的构成并不稳固,其中成份亦被生物圈所影响。如大气中大量的自由二价氧是地球植物通过太阳能量制造出来的。离开这些植物,氧气将通过燃烧快速与物质重新结合。自由(未化合)的氧元素対地球上的生命意义重大。
地球大气是分层的。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所有的层在全球各地并不完全一致并且随着季节而有所改变。
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大约是5.1×1018kg,是地球总质量是0.9 ppm。
[编辑] 水圈
- 主条目:海洋
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表面含有液态水的行星。水覆盖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97%是海水3%是淡水[3])。水在五大洋和七大陆都存在。地球的太阳轨道、火山活动、地心引力、温室效应、地磁场以及富含氧气的大气这些因素相结合使得地球成为一颗水之行星。
地球正好出在足够温暖能存在液态水的轨道边缘。离开适当的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水将都会冻结为冰。古生物学证据显示如果蓝绿藻(藻青菌)在海洋中出现晚一点,温室效应将不足以维持地球表面液态水的存在,海洋可能在1000万至1亿年间冻结,发生冰川纪事件。
当时在像金星这样的行星上,气态的水阻止了太阳的紫外辐射。大气中的氢被吹过的太阳风离子化,其产生的效果虽然缓慢但结果却不可改变。这也是一个金星上为何没有水的假说:离开了氢原子,氧气将与地表物质化合并留存在土壤矿物中。
在地球大气中,还存在一个薄薄的「臭氧层」。臭氧在平流层吸收了大气中大部分多余的高能紫外辐射,减低了裂化效应。 臭氧只能由大气中大量自由二价氧原子产生,所以臭氧的产生也依赖于生物圈(植物)。地磁场产生的电离层也保护了地球不会受到太阳风的直接袭击。
最後说明的一点是,火山活动也持续的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水蒸汽。地球通过水和碳对地幔和火山中的石灰石消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参见行星筑造学)。据估计,仍存留在地幔中的水的总量是现在海洋中所有水数量的10倍,虽然地幔中的大部分水可能从来不会释放到地表。
地球水界的总质量大约是1.4 ×1021 kg,计为地球总质量的0.023 %。
[编辑] 地球的运动
[编辑] 地球自转
- 主条目:地球自转
地球沿着贯串北极至南极的一条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1个恒星日)需要花时23小时56分4.09秒。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上主要天体(大气中的流星和低轨道卫星除外)一日内向西的视运动是15°/小时(即15'/分钟)-即2分钟一个太阳或月亮的视直径的大小。
在惯性参考坐标系中,地轴运动还包括一个缓慢的岁差运动。这个运动的大周期大约是25800年一个循环,每一次小的章动周期是18.6年。对处于参考坐标系中的地球、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微小吸引在这些运动的影响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并形成类椭圆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转也是有轻微的扰动的。这称为极运动。极运动是准周期性的,所谓的准周期包括一个一年的晃动周期和一个被称为钱德勒摆动的14个月周期。自转速度也会相应改变。这个现象被称为日长改变。
[编辑] 地球公转
- 主条目:地球公转
公转周期为365.2564个平太阳日(即1个恒星年)。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相对其他恒星的视运动大约是1°/日-这就相当于每12小时一个太阳或月亮直径的大小。公转造成的视运动效果与自转造成的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轨道速度是30 km/s,即每7分钟一个地球直径,每4小时一个地月距离。
[编辑] 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
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是月球。其围绕地球旋转一周需要用时一恒星月(27又1/3日)。因此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运动相对太阳大约是12°/日-即每小时一个月球直径,方向同样与自转效果相反。
如果在地球北极进行观测,则地球的公转、月球运行以及地球自转都将是逆时针的。
地球的轨道和轴位面并非是一致的:地轴倾斜与地日平面交角是23.5度,这产生了四季变化;地月平面与地日平面交角大约为5度,如果沒有這個交角,则每月都会发生日蚀。
地球的Hill大气层(大气影响范围)的半径大约为1.5 G米,这个范围足以覆盖月球的轨道了。
在惯性参考坐标系中,地轴运动还包括一个缓慢的岁差运动。这个运动的大周期大约是25800年一个循环,每一次小的章动周期是18.6年。对处于参考坐标系中的地球、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微小吸引在这些运动的影响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并形成类椭圆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转也是有轻微的扰动的。这称为极运动。极运动是准周期性的,所谓的准周期包括一个一年的晃动周期和一个被称为钱德勒摆动的14个月周期。自转速度也会相应改变。这个现象被称为日长改变。
[编辑] 衛星
- 主条目:月球
名称 | 直径 (km) | 质量 (kg) | 軌道離心率 | 平均公转半径 (km) | 公转周期 |
---|---|---|---|---|---|
月球 | 3,474.8 | 7.349×1022 | 0.0549 | 384,400 | 27天7小时43.7分 |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卫星。 月球或“月亮”,是一个固体的类行星卫星,其直径约为地球的1/4。围绕其他行星做轨道运行的天然卫星有时也统称其为为那个行星的“月亮”。
地月之间的重力吸引成就了地球表面的潮汐现象。该力量在月球上产生的效果是潮汐锁定: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围绕地球的时间一样长,这就导致在地球上总是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
由于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太阳会在月球上照亮不同的区域,这就形成了月相:暗区与亮区被明暗界线所划分。
月球能起到缓和气候以维持生命存在的作用。古生物学证据以及电脑模拟显示在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作用下,地球的轴倾斜相对稳定下来。离开这种对抗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发地球赤道隆起的扭矩稳定,一些理论相信地球旋转轴将会混乱不稳定-就像火星那样。如果地轴自转旋转接近黄道平面,极端剧烈的天气改变将导致全球季节差异剧烈:地球的一极在“夏天”将会直接对着太阳而在“冬天”将会完全背对太阳。行星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宣称这将会杀死所有的大型动物和高级植物生命,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无论如何,对火星—其自转周期与軸傾斜与地球相当,不同在于火星没有大卫星和液态核心—的更多研究,可能能够提供我们人类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地月距离是刚刚好,当从地球上看时,其角大小与太阳相当(太阳大小是月球的400倍,但月球比太阳近400倍)。这就使得地球上会发生日蚀现象。如下的图示展现了地月距离以及两者大小比例:
关于月球的起源是未知的,但一个流行的理论假设月球可能是原始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原行星碰撞後产生的结果。这种假设能够解释为什么月球上缺少铁和易挥发元素,参见巨物碰撞理论。
地球实际上已知还拥有一个同轨道小行星:小行星3753(Cruithne)。
[编辑] 地理学特征
- 主条目:地理学
[编辑] 自然地理
[编辑] 气候
- 主条目:气候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到现在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亚热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
[编辑] 地貌
-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km2,其中约29.2%(1.4894亿km2)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km2)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四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000千米。
- 极端海拔:
[编辑] 自然灾难
- 主条目:自然灾害
大部分地区以及其间生物都遭受过类似热带气旋、飓风、或台风这样的极端天气。也有很多地区发生过地震、山崩、海啸、火山爆发、龙卷风、灰岩坑(地层下陷)、洪水、干旱以及其他气候异常和灾难。
[编辑] 人文地理
[编辑] 自然资源
- 主条目:自然资源
- 地壳中包含大量化石燃料沉积:煤、石油、天然气、甲烷包合物。这些沉积物被人类使用用来制造能源和作为其他化学物的给料。
- 在腐蚀和行星筑造作用下,含铁矿石组成了地壳。这些金属矿石包含了多种金属质和有用的化学元素。
- 地球生物圈能够产生大量有用的生物产出,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木材、药物、氧气。生物圈还能回收大量有机垃圾、地面生态系统是依赖于上层土和新鲜水的,而海洋生态系统依赖于陆地上冲刷後融解的的营养物。
人类开发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很普遍的。
这些资源中的一些,比如化石燃料,是很难短时间内是很难再重新产生的。这称作不可再生资源。人类文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取已经成为现代环保主义运动的重要论争之一。
[编辑] 政治地图
- 陆地边界:
- 全球陆地边界总共250,472zh-cn:千米;zh-tw:公里(共享边界只计算一次)。其中的两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是交界国家最多的,各自和14个国家接壤。有43個国家和地区是内陆国家:阿富汗、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不丹、玻利维亚、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中非共和国、乍得、捷克、埃塞俄比亚、梵蒂冈(梵蒂冈城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莱索托、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拉维、马里、摩尔多瓦、蒙古、尼泊尔、尼日尔、巴拉圭、卢旺达、圣马力诺、斯洛伐克、斯威士兰、瑞士、塔吉克斯坦、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兹别克斯坦、西岸、赞比亚、津巴布韦; 还有两个国家是雙重內陸國家、列支敦士登和乌兹别克斯坦。
- 有97个国家和其他实体是没有和其他国家接壤的岛国,他们包括:美属萨摩亚群岛、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卢巴、亚什摩及卡地尔群岛、巴哈马、巴林、贝克岛、巴巴多斯、印度礁、百慕达群岛、布威岛、英属印度洋领土、英属维京群岛、佛得角、开曼群岛、圣诞岛、克里普頓島、科科斯群岛、科摩洛、科克群岛、珊瑚岛、古巴、赛普勒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尤罗帕岛、福克兰群岛、法罗群岛、斐济、法属玻里尼西亚、法国南半球及南极属地、Glorioso群岛、格陵兰、格林纳达、关岛、格恩西岛、贺得及麦唐纳群岛、豪兰岛、冰岛、牙买加、央麦恩群岛、日本、台灣、贾维斯岛、泽西、约翰斯顿环礁,万诺瓦岛、金曼礁、吉尔巴斯、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马尔他、人岛、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求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中途岛、蒙特色纳、瑙鲁、纳弗沙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鄂岛、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帛琉、巴尔米拉环礁、西沙群岛、菲律宾、皮特克恩岛、波多黎各、法属留尼旺、圣海伦娜、圣吉斯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耶和密克罗、圣文森和格林纳丁斯、美属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锡尔群岛、新加坡、索罗门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岛、南沙群岛、斯里兰卡、斯瓦尔巴、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omelin岛、土克斯和开科斯群岛、图瓦卢、万那度、维京群岛、威克島和瓦利斯和富图纳。
- 海事宣言:
- 有各种情况存在。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遵守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索赔请求。
- 毗邻区: 大部分为24海里(NM),但可以改变
- 大陆架:大部分为200米或探索深度,也有宣称为200NM或到大陆边缘边际的
- 专署捕鱼区:大部分宣称为200NM,但可以改变
- 專屬經濟區:大部分为200NM,但可以改变
- 领海:大部分为12NM,但可以改变
- 注:与邻国的边界状况在一些情况下阻止了很多国家扩展他们的捕鱼区和经济区达到完全的200NM
- 43个国家和区域是完全内陆的(参见内陆国家)
[编辑] 土地使用
- 可耕地: 10.73%
- 永久农耕地: 1%
其他: 88.27% (2001年)
灌溉土地:
- 2,714,320km2(1998年)
[编辑] 人类
人口:6,582,880,604 (2007年3月,[1],美國中央情報局)
两个人类目前居住在环绕地球的国际太空站轨道上。国际空间站成员每六个月轮换一次,所以在轮换期间会有更多的人类在空间站上,有时还会有其他的人类在大气外短暂“旅行”一番。
总体说来,截至2006年,大约有400名人类出过地球(到太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称对地球重新获得理解并且了解到其对维系人类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都对地球在太空中的美丽而惊讶不已。这些是他们(人类)在地表生活时所无法感受到的。
- 主条目:空间殖民
地球上最北的人类定居点是加拿大埃斯米岛的Alert。最南端的人类定居点是南极洲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这个美国南极站几乎就在南极点上。
年龄结构:
- 0-14 岁: 27.8% (男性919,726,623; 女性870,468,158)
- 15-64 岁: 64.9% (男性2,117,230,183; 女性2,066,864,970)
- 65 岁以上: 7.3% (男性207,903,775; 女性 263,627,270)
由于一些国家不维护年龄结构的信息、因而在总世界人口和全球年龄结构共计之间存在轻微的误差(2005年)
年龄中位数:
- 总计:27.6岁
- 男性:27岁
- 女性:28.2岁(2005年)
人口增长率:
- 1.14%(2006年);7500万人/年; 每日20.6万
出生率:
- 20.15新生人口/1000人(2005年);1.4亿/年;每日38.36万
死亡率:
- 8.78死亡人口/1000人(2004年);6000万/年;每日16.44万
性别比:
- 出生: 1.06男婴/女婴
- 15岁以下:1.06男孩/女孩
- 15-64岁: 1.03男人/女人
- 65岁以上: 0.79男性/女性
- 总计:1.01男性/女性(2005年估计)
出生婴儿死亡率|婴儿夭折率:(2005年估计)
- 总计:50.1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 男性:52.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 女性:48.0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平均寿命:
- 全部人口:64.33岁
- 男性: 62.73岁
- 女性: 66.04岁(2005年估计)
总出生率:
- 2.6婴儿出生/妇女(2005年估计)
[编辑] 识字能力
15岁以上具有读写的能力
- 总人口: 77%
- 男性: 83%
- 女性: 71% (1995年)
[编辑] 政府
- 主条目:政府
地球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个统治全行星的政府机构。目前,地球陆地表面除了南极洲,所有區域都被某个国家宣称所统治,目前,还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但联合国主要是一个国际沟通论坛,它只拥有有限的实现法律的能力和实力。
政区(参看世界政区) 地球上目前共有193个国家,属地以及其他统治方式。
[编辑] 地球的发展方向
[编辑] 环境问题
[编辑] 热力学机制
对于地理环境的负熵流:主要是太阳辐射。
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地理环境自身的增熵机制,人类系统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包括两个部分:人类系统从地理环境获取负熵,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正熵流。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系统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大大超过地理环境所获得的负熵流。
[编辑] 具体机制
地理环境的再生机制和自净机制。主要能量来源为太阳能。
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一般是第一产业的生产行为,如:放牧、砍伐森林、渔猎、种植、开采矿产等等。
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废弃物和热能。主要的行为有:生活行为(涤洗水、生理排放等);第一产业行为(喷撒农药、动物生理排放等等);第二产业行为(温室气体排放、酸性气体排放、电镀厂的有毒液体排放、工业噪声等);第三产业行为(汽车尾气排放、娱乐场所的噪声强光等)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大大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和热能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其他的人类行为通过环境对人类系统有负作用的。
目前地球上大范围的遭受到人口过剩。工业灾难(如大气和水污染)、 酸雨及有毒化合物袭击、植被流失(包括过度放牧、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野生动物消失、物种灭绝、土壤退化、土壤过度消耗、腐蚀、和外来物种入侵等环境灾难问题。
人类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大尺度的气候改变的观点是受人关注并存在争议的,相关的研究仍然在进行中。
[编辑] 人文问题
[编辑] 经济发展问题
[编辑] 可持续发展
[编辑] 对地球的描述
地球经常被描绘为神迹、神创的(参见盖娅和地球之母条目)。在北欧挪威神话中,地球之神是Jord,Jord是Thor之母,是Annar之女。
地球有时也被描绘为一艘结实的宇宙飞船。并带有一个需要维护的生命支持系统。
因为地球是如此庞大,在过去人类使用肉眼是很难观测出其整体表面是呈现扁球状的(赤道微隆两极稍平),以至于产生了多种关于平面地球的信仰。在太空飞行发明之前,这种信仰已经一点一点辑由观测其他行星形状以及观测到地面球形产生的次生效应(如观察远処船只总是先看见帆再看见船身)而逐渐为人所不信。
zh-cn:旅行者;zh-hk:旅行者;zh-tw:航海家1號拍摂是一张地球照片使Carl Sagan得到灵感,他把地球描绘为一个宇宙中的"浅蓝色的小白点。"
科幻小说中地球经常是幻想中星系/银河政府的首都或主要管理中心(当星系政府是由人类统治时尤其如此)。经常的,在科幻作品中地球是一个人类统治具有代表性的联邦共和国、帝国或专制统治也偶尔可见——如在星际旅行和巴比伦5号中那样。无论如何,在其他科幻作品中,未来的人类将不再记得这个他们祖先曾生活的星球(如Battlestar Galactica和The Foundation Series)。
在道格拉斯·亚当斯写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一书中,他把地球描绘为是"基本无害"的。
在PS2遊戲系列《Xenosaga》中,根據其故事背景,人類已經離開地球許久,而地球在其中也被人類賦予了一個名字:「失落耶路撒冷」
[编辑] 地球的未來
地球的未來有相當部份取決於太陽,太陽的熱能將會在未來持續地增加,在11億年後,太陽的熱能將會比現在增加10%,而在35億年後太陽的熱能將會比現在增加40%[4],根據氣候模型的預測,太陽幅射能的增加會給地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其中包括了海洋的消失[5]
太陽,根據它本身的生命週期,將會在50億年後變成紅巨星。根據模型預測,屆時其直徑會擴張到0.99天文單位左右,地球可能會被變成紅巨星的太陽給吞噬。然而由於紅巨星狀態的太陽質量會有所散失,屆時地球的軌道可能會變成在距離太陽1.7天文單位的地方,因此逃過被吞噬的命運[4]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 ↑ http://spaceflightnow.com/news/n0101/14earthwater/
- ↑ http://www2.uni-jena.de/chemie/geowiss/geodyn/poster2.html
- ↑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Library/Water/
- ^ 4.0 4.1 I.J. Sackmann, A.I. Boothroyd, K.E. Kraemer, "Our Sun. III. Present and Futur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418, pp. 457.
- ↑ J.F. Kasting, 1988, "Runaway and Moist Greenhouse Atmospheres and the Evolution of Earth and Venus", Icarus, 74, pp. 472-494.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图片与多媒体文件
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維基物種上的物种分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WikiMapia 網站中的空照圖
- USGS Geomagnetism Program
- 地球構造概要PDF
- 美國太空總署地球觀測站
- 地球與其他星球的大小比較
- Beautiful Views of Planet Earth 外太空觀測地球的照片
- Flash Earth 以 Flash 製作的地球衛星照片觀測
- Java 3D 的地球
- Projectshum.org's 地球資料檔案(適合兒童)
- Geody Earth 支援 Google Earth、NASA World Wind、Celestia、GPS 及其他裝置的搜尋引擎
- Planet Earth 來自美國線上(AOL)研究與學習網站(Research & Learn),有關於地球氣候、生物和科學的照片、問答及資料。
- Earth From Space 外太空觀測地球的照片展覽
太陽系 |
---|
太陽 · 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 · 穀神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冥王星 · 厄里斯 |
行星 · 矮行星 · 衛星:月亮 · 類火行星 · 小行星衛星 · 木星的衛星 · 土星的衛星 · 天王星的衛星 · 海王星的卫星 · 冥王星的衛星 · 迪絲諾美亞 |
小太陽系:流星體 · 小行星(小行星帶) · 半人马小行星 · 外海王星天體(柯伊伯带 / 黃道離散天體) · 彗星(奥尔特云) |
參見天体、太陽系的天體列表,以及天文學主題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