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三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
目录 |
[编辑] 生平
少時在外家何氏生活,後改回姓王。奉命跟隨杜濩、朴胡到洛陽,拜為假校尉。219年,王平隨曹操親征漢中,後來叛曹投降劉備,被拜為牙門將、裨將軍。
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以參軍一職跟隨馬謖為先鋒,到達街亭,馬謖放棄守城,上山紮營,舉動煩擾,王平多次勸諫馬謖,但馬謖不聽。最後被張郃打敗,眾軍各自逃亡,只有王平領著千人,鳴鼓自守,而張郃又疑蜀軍有伏兵,不作追擊,於是王平集合分散的軍隊,向諸葛亮大軍處撤退。諸葛亮依軍法斬殺馬謖、張休及李盛,奪取黃襲等人之兵,王平卻因有作進諫而被任為參軍,統領五部及營地之事,後再封為討寇將軍,封亭侯。
231年,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包圍祁山,派王平另守南圍。其後,曹魏派出司馬懿抵抗蜀軍,另派張郃攻打王平,王平堅守不動,張郃無可奈何。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全軍退還漢中,魏延因與楊儀不和,阻擋蜀軍退路,楊儀與魏延交戰,魏延一戰而敗,都是王平之功。及後遷為後典軍、安漢將軍,領漢中太守。237年,再進封為安漢侯,代替吳壹督漢中。238年,大將軍蔣琬住於沔陽,以王平為前護軍,處理蔣琬府之事。243年,蔣琬還住涪城,拜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理漢中。
239年春天,曹魏大將軍曹爽率十多萬步騎攻向漢川,前鋒已到達駱谷。當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眾將大驚,有將領說:「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現在我們的實力不足以抗敵,不如固守漢、樂二城,遇到敵軍便引他們進關,這樣做,涪城之軍就可救關口之圍)」但王平則認為:「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非也。漢中與涪城相差千里。敵人得關後,便為我軍成禍害。現在宜先派遣劉護軍、杜參軍佔據有利之地,我作為後拒;若敵人分軍向黃金,我率千人親自駐守,這樣做,涪城之軍就可到達,此計是上選。)」護軍劉敏也與王平有相同意向,逐立即實行。涪城及由成都出發的費禕之援軍相繼而至,逼得魏軍退還,就如王平之意。當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為蜀漢守著各路關口,皆有威名。於248年逝世。
[编辑] 特徵
王平終年在軍中,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便命人讀史記、漢書,即可略知大意,往往論說而不失其意。
為人遵守法度,不說戲言,或嘲笑別人,由朝早到黃昏,都會好好端坐,不像一位武將。但性格愛猜疑,為人自輕,雖能領兵統馭於一方,卻無法用人任人,致使終不能為帥。
[编辑] 家庭
[编辑] 子
- 王訓,王平之子。
[编辑] 評價
三國志評曰:「黃權弘雅思量,李恢公亮志業,呂凱守節不回,馬忠擾而能毅,王平忠勇而嚴整,張嶷識斷明果,咸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
當時的人有說:「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後有張(張翼)、廖(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