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像廣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后像廣場(Statue Square)是香港的一個廣場,位於香港島中環,為早年維多利亞城的地標性廣場建築。
隨著香港淪陷及戰後的城市發展,皇后像廣場現時已經沒有任何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僅保留了一座紀念銀行家昃臣的銅像。政府於1960年代將廣場重建成現貌,供市民休憩之用。
目录 |
[编辑] 歷史
皇后像廣場原名中央廣場,用地是1880年代填海所得的土地。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香港政府鑄造了一座女王的銅像,並於1896年5月28日在中央廣場揭幕。重達3噸的女王銅像,放置位於中央廣場核心位置(遮打道與獲多利街交界)的拱頂亭座之內,與卜公碼頭構成中軸線。1897年,政府將中央廣場更名為皇后像廣場,「皇后」一詞實際是政府官員將英文「Queen」誤譯所致。
廣場南部為一片草坪,中央為貫通德輔道中與遮打道的獲多利街。為了表揚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他的銅像於1906年獲安放於廣場之內。廣場北部則放置多尊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包括英皇愛德華七世及喬治五世的銅像,兩座銅像均於1907年2月6日由訪港的干諾公爵主持揭幕。1909年,廣場放置了愛德華七世妻子雅麗珊皇后的銅像。1923年5月3日,廣場放置了港督梅含理的銅像。同年,廣場北部東側的和平紀念碑建成,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亡將士。
香港日治時期,皇后像廣場中的女皇銅像被日軍運往日本,準備熔掉成為製造武器的原料。而拱頂亭座則被刻有佔領香港告諭的石碑所封,宣告香港已經被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拱頂亭座因為毀壞不堪而被拆卸,而遮打道得以擴闊。香港政府透過駐日盟軍總部尋回愛德華七世伉儷(其後運返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及昃臣的銅像,昃臣銅像其後重置於皇后像廣場南面,而維多利亞女王則重置於1957年落成的維多利亞公園內。由於皇后像廣場的英文名稱是Statue Square,意即「銅像廣場」,因此很多外地人士誤以為皇后像廣場是因昃臣的銅像而得名。
[编辑] 重建與現況
政府於1950年代重建皇后像廣場,加建了噴水池、涼亭及園林綠化設施,具包浩斯的建築風格。廣場北面的干諾道中行人隧道於1959年4月2日啟用,是香港首條行人隧道,連接中環天星碼頭及香港大會堂。1980年2月12日,地鐵中環站及其位於皇后像廣場的出入口(K出口)啟用,穿流不息的行人成為了皇后像廣場平日的特色景象。
位處中環商業區的皇后像廣場,自1960年代就成為舉行如香港節及香港回歸等大型公眾活動的主要場地,隨著最高法院大樓於1985年改建為立法局大樓,皇后像廣場及遮打花園亦成為了集會示威的主要場地。1990年代,隨著來港的菲律賓傭工每逢假日都在廣場一帶集會休憩,遮打道在假日都被劃為行人專用區,一些專欄作者就曾經將皇后像廣場譏為「賓妹廣場」。
自2002年起,皇后像廣場在每年12月均會舉行香港繽紛冬日節,廣場一帶仿照北歐芬蘭的聖誕老人鎮佈置,並有全香港最高的戶外聖誕樹,成為每年的特色活動。
[编辑] 附近建築物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 中西區區議會皇后像廣場
[编辑] 外部連結
- 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 - 皇后像廣場
- 「大會堂皇后像廣場 香港中區歷史見證」《成報》,2006年11月23日
|
||||||||||
|
||||||||||
參見:香港郊野公園、香港特別地區、香港海岸公園、香港主題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