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會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大會堂(Hong Kong City Hall)是香港第一座公共文娛中心,於1962年3月2日落成開幕,位於香港島中環區,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目录 |
[编辑] 歷史
香港首座大會堂建於1866年,位於香港匯豐銀行總行大廈現址旁。這座大會堂是由政府撥地興建,建設費用從市民捐款、戲劇義演及發行股票籌集,1869年6月28日由訪港的愛丁堡公爵亞爾菲臘王子揭幕啟用。
舊大會堂是一座兩層高的文藝復興式建築物,內有圖書館、休息室、劇院、博物館和舞廳,是當時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建築物正門外建有由顛地洋行贊助的噴泉。1933年,大會堂的用地被購予匯豐銀行重建並擴充其第三代總部大廈之用。舊大會堂其後被拆卸,部分土地則為1950年興建中國銀行大廈之用。
1950年,中英協會敦促政府興建新的大會堂,政府其後委託香港市政局參與策劃建築物的設計與發展,包括設立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演藝場館等。最後選址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填海地上。呈現包浩斯建築風格的新大會堂於1962年3月2日落成啟用,由當時的港督柏立基爵士主持開幕禮。
負責管理大會堂的市政局及市政總署等政府部門在文化藝術的推廣工作,自此扮演重要的角色[1]。香港大會堂高座設有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即大會堂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後者設於大會堂高座10樓及11樓,1969年更名為香港美術博物館,1975年正式分家成香港博物館(現稱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分別於1975年及1991年遷離大會堂。文化表演方面,1973年的第一屆香港藝術節、1976年的第一屆亞洲藝術節、1977年的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1982年的第一屆國際綜藝合家歡等本地大型文化節目,皆在大會堂揭幕登場。不少蜚聲國際的藝團和藝人皆曾獲邀在大會堂獻技,大會堂成為香港市民接觸到世界各地不同藝術表演的主要管道,為香港近代的文化藝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香港大會堂曾經是官方儀式和慶典舉行的重要場地,殖民地時代的多位港督都在大會堂舉行宣誓就職,而接待訪港的英國皇座成員的歡迎活動,都是在香港大會堂及對開的愛丁堡廣場進行。
香港大會堂是幻彩詠香江的參與大廈之一。
[编辑] 設施
香港大會堂佔地11100平方米,由兩座獨立的建築物(低座及高座)及一個紀念花園組成。
- 低座設施:
- 設有1434個座位,可供交響樂及室樂演奏、獨奏、爵士樂、歌劇、合唱及獨唱演出的音樂廳
- 設有463個座位,適合小型舞台表演的劇院
- 面積約590平方米的展覽廳(原為跳舞廳)
- 城市電腦售票處
- 詢問處
- 三所食肆,包括兩所西餐廳及美心集團營運的大會堂美心皇宮酒樓
- 演藝禮品店
- 停車場
- 1977年,毗鄰大會堂低座的市政局大樓啟用,內設市政局祕書處及會議廳等非開放設施。現改作中西區區議會會議廳及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
- 高座設施:
- 大會堂婚姻登記處
- 大會堂公共圖書館
- 兩個可以容納40個座位的會議室
- 容納111個座位,設有半圓型舞台的演奏廳
- 面積約260平方米的展覽館
- 大會堂紀念花園
[编辑] 交通
- 巴士
- 小巴
- 徒步
[编辑] 參見
- 香港大會堂的周邊設施
[编辑] 參考資料
- ↑ 「香港文化藝術政策回顧(1950-1997)」香港藝術發展局研究部,2000年7月15日
- 「伴我成長四十年 香港大會堂回顧展今起舉行」香港特區政府,2002年3月7日
參考書目
- 香港市政局(1983)《香港大會堂1962-1982:回顧二十年》
- 香港市政局(1987)《港藝匯萃:香港大會堂銀禧紀念》(ISBN 9627040231)
- 香港市政局(1992)《香港大會堂三十週年紀念:藝萃薈聚三十年》
- 明報(2002)《香港大會堂40周年:點滴情懷》
[编辑] 外部連結
- 香港大會堂官方網站
- 幻彩詠香江—香港大會堂
- 香港電台經典重溫頻道「香港大會堂開幕典禮」,1962年3月2日(廣播節目)
- 香港政府新聞網「大會堂屆不惑之年 殿堂地位無可代替」,2003年3月16日
- 香港政府新聞網「大會堂見證維港喜與樂」,2003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