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虛擬社群又稱虛擬社區、網路社群,是網際網路使用者互動後,產生的一種社會群體。由於網路社群的形成,會增加其使用者對該社群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因此在此處所傳播的訊息能獲得其成員的認同,甚至贏得信賴。所以是一個傳播謠言的管道。
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在網上聚眾,通過路論壇、發表文章、網上日誌、相片、錄像分享,互相影響著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性取向等。在各種網際網路功能的網路社群,以電子佈告欄最為常見。
在網上,虛擬社區也是一個社會組織網絡,互聯形成全球化、地球村,及各部落、自治區等。 有網民上網,追求的是無政府世界的自由,不過其實虛擬社區也存在著等級,有管理人及新鮮人,有網主及過客,前者有權取捨網上資訊,當把關人;而後者有「服從」或「轉台」他去的自由。
目录 |
[编辑] 參與動機
Kllock(1999)認為虛擬社群的參與動機有三點:預期互惠(Anticipated Reciprocity)、增加認同(Increased Recognition)、效能感(Sense of efficacy)。而Mark Smith(1992)在《Voices from the WELL: The Logic of the Virtual Commons》中提出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做為虛擬社群的參與動機。
[编辑] 預期互惠
人們對虛擬社群進行貢獻時,預期在將來會得到其他社群成員的協助。Kllock(1999)的研究也指出,貢獻較多的社群成員,獲得的協助會較貢獻較少的成員多。也有人提出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來解釋虛擬社群中的互惠行為,Gouldner(1960)從成本效益(cost and benefit)的角度出發,認為若是使用者對於自己的付出於得到的回饋相等,基於互惠原則,就會繼續進行貢獻。另外,Rheingold(1993)則認為虛擬社群中的互惠行為其實是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結構。禮物經濟指的是一種交換商品以及服務的經濟系統,提供商品以及服務者並沒有明確的預期回饋對象,藉以駁斥計畫經濟(planned economy)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經過理性計算考量。即使送禮者沒有期待,收禮者也沒有責任進行回報,但施與受之間已轉換成一種未明確規定的義務,形成送禮者與收禮者之間的隱晦關係(Carrier, 1991)。Mauss(2001)指出,透過禮物交換,送禮、收禮與回禮的,社會關係得以確立、保持與維繫。禮物經濟也是一種債務經濟,交易者的目標是儘可能獲得最多的禮物債務人來提高聲譽,而不像在商品經濟中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Gregory, 1982:19)。
禮物經濟的概念大量的出現在各種虛擬社群中,譬如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社群中,程式設計者公開他們的原始碼,獲得他人的尊重以及聲望,或者其他成員由他所開放的原始碼而創造出更好的軟體,對程式設計者而言都是一種回饋。這些例子正如同Mauss(2001)所言:一個人送禮,其實是報贈別人的「尊敬」與「禮貌」。
[编辑] 增加認同
社群成員在進行貢獻時,希望個人的貢獻能被表彰,所以增加認同也被稱為自我賞識(egoboo),Rheingold(1993)在WELL的研究指出,增加認同是參與社群的重要因素之一。讓社群成員增加認同的方法就是讓社群成員被他人所知,不要只是無名小卒。Meyers (1989)在研究名譽系統(reputation system)時提到,照常理而言,駭客(hacker)在作案時如果匿名或者留下不同的名字,較不容易被警方追查,但駭客們卻喜歡留下統一的暱稱,就是因為他們想要累積聲望。Rheingold(2002)在《the Smart Mobs》中提到,1999年推出的Epioions-「e見」,透過給予好文章點數,鼓勵發文者繼續貢獻。論壇Slashdot則由社群成員內選出400名制裁者來給予文章評價,讓好的文章跟好的作者浮出檯面,獲得鼓勵。1995年eBay更是以名譽系統(reputation system)來處理有關商品的推薦以及金錢交易,讓使用者更簡單的知道哪些賣家的聲譽較好,在進行交易時比較安心。在台灣, PTT電子佈告欄系統(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開發了「推薦文章」的機制,使用者可以透過「推薦此篇文章」的方式即時鼓勵發文者的貢獻。雅虎奇摩推出了「奇摩知識+」的服務,提供了方便的介面以及評價機制,並依照評價高低授予各種頭銜,鼓勵社群成員貢獻所知。各種不同的名譽系統目的在於讓貢獻得以獲得表彰,增加社群成員的自我認同。
名譽系統除了可以增加社群成員的認同,也可透過名譽系統讓網友彼此協助成為彼此的「社會過濾器」(social filtering)(Rheingold, 2002)。從知識分享到交易的風險承擔,名譽系統可協助知識的篩選,甚至降低網路交易的風險。
[编辑] 效能感
Bandura(1995)在研究中指出,個人會提供有價值的資訊給社群成員,因為這樣的行為可以對這個社群產生影響,滿足他們的自我形象(self-image)。維基百科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它讓任何人都能夠建立新條目,並且修改任何一條存在這個線上百科全書的條目。這些改變是即時的、明顯的,而且全世界都能閱讀到這些條目。
[编辑] 社群意識
社群意識泛指因地區、興趣以及職業因素集合而成的社群,其中成員感覺彼此緊密相關,並且相信社群能夠滿足個人期望與需求。AJ Kim(2000)在《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Web》中指出,人們參與虛擬社群的動機在於歸屬感的獲得,並透過做出貢獻來建立自尊(self- esteem)以及獲得認同。
[编辑] 發展成媒體
網路的發展,以分享、多中心溝通為始,由於訊息流通廣佈,似形成意義的接收與共享,傳播學學者遂以媒體稱之。
然而,社會學學界見到了人們於網路上的社會行為,雖以溝通為主,不以溝通為限。社群的比擬用詞便是社會學界看網路的一個觀察指標。
[编辑] 相關
[编辑] 參考文獻
- Kim, A.J. (2000). 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Web: Secret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Online Communities. London: Addison Wesley (ISBN 0-201-87484-9)
- Peter Kollock (1999). "The Economies of Online Cooperation: Gifts and Public Goods in Cyberspace," in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Marc Smith and Peter Kollock (editors). London: Routledge.
- Howard Rheingold (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MIT Press. (ISBN 0-262-68121-8)
- Smith, M. "Voices from the WELL: The Logic of the Virtual Commons" UCLA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 《虛擬社區與危機擴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