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政治自由
有多种含义:
- 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
- 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所谓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 自律意义下的自由。康德在此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
- 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
絕對的自由在理論上可能存在,但由於社會是由人與人所組成,自由不僅是個人的議題,而是社會中各個主體之間彼此互相界定的程度,因此有人認為个人的自由受制于他人的同等的自由,進而有人認為自由與責任相關,有相關之自由即應負相關之責任。
自由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也是一种社会概念。自由是社会人的权利。与自由相对的,是奴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
20世纪下半叶,柏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柏林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编辑] 对政治自由的不同认识
西方由资产阶级组成的政治团体,以及自由意志主義者,认同的自由,是消极自由。他们认为,积极自由实际上会去干涉他人的消极自由。因此自由的底线和原则,是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消极自由,而不是去推崇积极自由。他们保护公民的私人劳动所得财产不受侵犯,非法财产可以由人民共同决定起草的法律来解决。应该保证公民人权不受侵犯,他们主张包括法西斯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在内被看作不益于西方社会稳定的政治团体在西方的人权,游行集会权也应该得到保障。这些人的核心思想是“人权高于主权”,即“爱自己就等于爱国家”,坚持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这些政治团体因为在20世纪在与“国家社会主义”和“马列社会主义”思潮的战斗获胜后才得到了自己的应得的地位,现在已经是西方的主流思潮。
西方的一些其他在野政治团体,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纳粹主义者,则批评消极自由过分强调个人的权利,忽视社会权利,忽视平等。他们更倾向于积极自由,认为社会的积极干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平等。由于这些人在过去过于强调所谓的“领袖”的作用,导致个人崇拜泛滥,被西方认为是极权主义。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达,所以这些“解放”团体将领袖一个人宣传为“神”已经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除了非洲、拉美、东南亚、老撾、朝鲜等被解放运动“解放”的国家例外)不得人心,所以当今这些政治团体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口号已经发生了由“爱领袖即等于爱国家”到“爱党即等于爱国家”的分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民党在蒋中正开始训政中国时,在中国内地与台湾也进行了法西斯性质的“爱党爱国”的党国教育,所以国民党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鼓吹所谓的“积极自由”政党。
[编辑]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