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用儲值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通用儲值票(1984年—1997年)是一種在香港數種公共交通工具通用的車票,在1984年至1997年期間通用,現已停止使用。
目录 |
[编辑] 歷史
通用儲值票是今日在香港通行的八達通的前身,再之前是地鐵於1979年發行的儲值車票,而儲值車票是由原來的多程車票演化出來。1984年,適逢九廣鐵路(今稱九廣東鐵)票務系統自動化,所以於10月15日起亦開始接受這種車票,並由當時兩鐵經理於九龍塘站舉行儀式。這種車票便由地下鐵路與九廣鐵路聯合發行,並命名為香港通用儲值票。
下表列出了1984年香港通用儲值票的各種售價和票值。為吸引乘客使用,部份通用儲值票均增送額外的票值。
售價 | 票值 |
---|---|
$10 | $20 (小童票及學生票) |
$30 | $30 |
$50 | $54 |
$100 | $110 |
除了採用增送票值的優惠,地鐵還將使用通用儲值票的車資提供8至10%的折扣,以補償乘客預繳車資的利息損失。而學生半價的優惠,亦是同於那時起出現。由於通用儲值票的磁帶可儲存資料,故1980年代末期地鐵當局能夠得以提供彈性上班收費和東隧過海優惠。
早期的通用儲值票只是在地下鐵路與九廣鐵路上通用,但到了1989年起,使用範圍擴展至九巴及城巴部分接駁地鐵的路線。接受通用儲值票的巴士,會在上車的位置設置讀票機,而且更同樣可享用分段收費。1990年代初,通用儲值票更擴展至其他零售用途。
在通用儲值票逐漸普及之際,地鐵公司於1993年檢討其車票收費系統及長遠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指出,雖然通用儲值票廣受大眾接受,但系統發展已接近極限。而非接觸式智能卡收費系統,有潛力取代通用儲值票,成為下一代收費系統。1994年,地鐵、九鐵、城巴、九巴和油麻地小輪組成聯合公司研究新的電子貨幣系統,即是今日的八達通。
1997年9月1日,八達通正式通行。為逼使乘客改用八達通,地鐵與九鐵宣佈1998年8月31日停止發售通用儲值票,並於1999年1月2日正式停止接受其付款。而巴士上的通用儲值票收費器亦最遲於1999年春季前被移除。
[编辑] 特色
通用儲值票是由早年只可在地下鐵路使用的儲值車票演變出來。通用儲值票與地鐵單程車票一樣,採用有磁帶的膠質車票,車票票值用完後會被出閘機沒收。為了迴避最後一程的補票問題,以及吸引乘客使用通用儲值票,車票設有尾程優惠,即使車票只剩下一毫票值,仍可當作全費乘搭地鐵或九鐵,惟巴士則不適用。這項優惠,被稱為“尾程優惠”。不少人特意把剩餘一元幾毫的通用儲值票留下,用以乘地鐵過海,便可節省以十元計的車資。
當時兩鐵的車站均設有驗票機,讓乘客查詢通用儲值票的剩餘票值及有效日期。而通用儲值票亦可於兩鐵車站的客戶服務中心以及恆生銀行購買。
通用儲值票當時亦曾如今日的八達通般,擴展至其他用途,例如在快餐店或自助證件相機付款等。香港中環及太古城的連鎖快餐店大家樂當年曾試用通用儲值票快餐收費機。
[编辑] “尾程優惠”與教學
為盡量用盡尾程優惠,不少學生嘗試用電腦編程,用以更好規劃日常行程,以把儲值票用至只餘下一、二毫,節省更多的車資。有部份中學電腦科老師亦樂於把這條線性規劃的難題訂為學生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