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
歷史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題首頁 |
香港自19世紀以來已創作了很多歌曲。在香港音樂中,粵語流行歌曲佔了大部分,也有歷史悠久的粵劇。而香港管弦樂團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樂團。
目录 |
[编辑] 19世紀
1843年,牧歌協會已經在香港成立,索爾頓為首任會長。1861年,合唱協會在C.F.A.Sangster提議下成立。1872年,合唱協會開始以愛樂協會名義組織音樂會。
[编辑] 國語歌曲時代(60-70年代)
這個年代仍然有粵語流行曲歌手,但其影響力沒有國語時代曲的歌手般強。比較知名的有:朱老丁、上官流雲
[编辑] 粵語歌曲時代(70年代-)
從粵劇發展出來的粵語歌曲有些仍然帶有小調味道,例如啼笑姻緣。有些完全脫離粵劇的規限創作自己的風格,當時「粵曲」一詞亦有指是粵語歌曲(即粵語流行曲)而非現在的粵劇別稱。當時著名的歌手有仙杜拉、鄧寄塵、鄭君綿、譚炳文、鄭錦昌、麗莎等等。
粵劇團:
同期,香港管弦樂團於1974年成立,在香港推廣傳統西方音樂,並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
[编辑] 電視劇主題曲
由顧嘉輝及葉紹德創作的啼笑姻緣大受歡迎。後來黃霑與顧嘉輝合作把電視劇主題曲風格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層次。因此確立電視劇主題曲的音樂地位,直到90年代末期電視受歡迎程度下降才失去影響力。
[编辑] 樂隊音樂
由於接觸西方樂隊,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蓮花樂隊(Lotus)、失敗者(Loosers)及溫拿樂隊(Wynner))、(New Top Notes)。
[编辑] 粵語流行曲
粵語流行曲是由許冠傑開創的。他把廣東話的歌詞填入西方流行樂曲(尤其是貓王皮禮士利)。
後來粵語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樂與怒、藍調、民歌。由於日本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踏入90年代,男子歌手比較受歡迎。當時,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被稱呼為四大天王。同期,香港也開始追求原創本地音樂,例如逹明一派、夢劇院及Face to Face。自2000年,女子組合慢慢復興。譬如:雙生兒、2R。近年來,除了男子組合從新冒起,如SOLER、EO2、Sun Boy'z,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們往往是集作曲家、填詞人、歌手於一身,如唱作四小強--王菀之、張敬軒、張繼聰、方大同及側田。
粵語流行曲著名歌手:
- 徐小鳳(金针奖获得者)
- 林子祥(金针奖获得者)
- 許冠傑(金针奖获得者)
- 羅文(金针奖获得者)
- 譚詠麟(金针奖获得者)
- 張國榮(金针奖获得者)
- 梅艷芳(金针奖获得者)
- 陳百強
- 張學友(金针奖获得者)
- 劉德華
- 黎明
- 郭富城
- 王菲
- beyond(樂隊)
- 達明一派(樂隊)
- 草蜢 (男子組合)
粵語流行曲著名填詞人:
粵語流行曲著名音樂監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