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舍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方哲學家 20世纪哲學家 |
|
---|---|
姓名: | 馬克斯·舍勒 |
出生: | 1874年8月22日(德国慕尼黑) |
去世: | 1928年5月19日(德国法蘭克福) |
學派/流派: | 現象學、哲學人類學 |
主要領域: | 現象學、價值論、位格主義 |
著名思想: | 愛的秩序(ordo amoris) |
受影響於: | 康德、胡塞爾 |
施影響於: | 海德格爾、梅洛-龐蒂 |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年8月22日—1928年5月19日)是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是哲學人類學的主要代表。
目录 |
[编辑] 生平
舍勒生於德國慕尼黑,父親為路德宗牧師,母親為正統猶太教徒。舍勒年輕時期曾加入天主教,但在1921年以後則越來越疏離天主教。
[编辑] 哲學
[编辑] 價值
價值哲學是舍勒思想的核心。價值的直覺是先於概念化和認知活動的。價值及與其相應的非價值,構成一個客觀的價值等級:
- 神聖的價值(懊悔、謙卑、崇敬)與非神聖的否定價值 (與福樂與絕望有關)
- 精神的價值(真理、美、正義)與反面的否定價值 (與精神上的喜悅與悲哀有關)
- 生命的價值與反面的否定價值(高尚的與卑賤的)
- 功利的價值與反面的否定價值(有用的與無用的)
- 感官的價值與反面的否定價值(適意的與不適意的)
五種價值等級都分別與五種不同的感受相關。每當一個人喜愛較低價值而非較高價值,或者喜愛非價值而非喜愛價值,心靈的失序就會發生。強調實用價值而貶斥神聖價值、精神價值、生命價值,是對價值等級秩序的嚴重歪曲。
舍勒在其巨著《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和非形式的價值倫理學》中,對倫理學中通常存在的形式主義、特別是康德的形式主義,予以批判。批判康德,是為確定價值本身的本質和功能鋪路。
舍勒在許多不同場合中使用過「價值存在」(Wertsein)這個術語,然而他的早逝使得他無法把他的價值本體論完全闡述出來。就舍勒的價值學說而言,另一個獨特而具有爭議的因素就是「情感先驗性」(emotive a priori)的觀念:價值只能通過情感而被把握。理性不能對價值進行思考;唯有對價值有具體體驗,心靈才安立價值範疇。對於舍勒來說,位格是價值體驗的重心。由於舍勒接受了一種價值形而上學,因此他的現象學便與意識現象學(胡塞爾、薩特),或者與對此在的存在於世的生存論分析(海德格爾),頗為不同。舍勒的「肉身主體」概念,在梅洛-龐蒂的早期著作中得到採納。
[编辑] 位格
[编辑] 愛的秩序
[编辑] 著作
- Zur Phänomenologie und Theorie der Sympathiegefühle und von Liebe und Haß, 1913
- Der Genius des Kriegs und der Deutsche Krieg, 1915
- Der Formalismus in der Ethik und die materiale Wertethik, 1913 - 1916
- Vom Umsturz der Werte, 1919
- Neuer Versuch der Grundlegung eines ethischen Personalismus, 1921
- Vom Ewigen im Menschen, 1921
- Probleme der Religion. Zur religiösen Erneuerung, 1921
- 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hie, 1923 (neu aufgelegt als Titel von 1913: Zur Phänomenologie ...)
- Schriften zur Soziologie und Weltanschauungslehre, 3 Bände, 1923/1924
- Die Wissensformen und die Gesellschaft, 1926
- Der Mensch im Weltalter des Ausgleichs, 1926
- 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1928
- Philosophische Weltanschauung, 1929
- Gesammelte Werke, 15 Bände, 1954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