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蜂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鹽水蜂炮是台灣元宵節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地點在台南縣的鹽水鎮,所謂蜂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炮台,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故稱「蜂炮」。
曾經繁華一時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現今的鹽水鎮,「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時期的台灣四大商港。因港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兩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台灣海峽,貿易的興盛為鹽水帶來了一段風光歲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貿易商,當時稱往來於台灣海峽兩岸之間從事貿易的商人為「郊商」。也證明當時月津港畔繁華一時的景象。不過百年來的沿海陸化及河道淤積嚴重,港口機能不再,商船航道變成地區排水系統,月津港則成了鹽水鎮家庭廢水的集水塘。
鹽水鎮靠近海,多住以討海為生的漁民,來自中國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動可能起於清光緒11年,鹽水鎮上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於民間習俗,向當地的「關聖帝君」(關公)祈求平安,並依占卜結果,在元宵節晚上,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關聖帝君殿後,一路燃放炮竹,繞鎮一晚,後來遂演變為一個傳統,起初全鎮各村都在元宵節前後為時三天燃放炮竹,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
今日的鹽水蜂炮已成為政府規劃的大型活動,並配合歷史和觀光將古時的街道復原,2006年台南縣政府就將鹽水鎮的三福路設成古炮街,串聯街上的商家用古法製作鞭炮,如竹捲炮、單管復古式煙火等。2007年更以長達13公里的連珠炮[火龍傳奇],成功挑戰新的金氏世界紀錄。一路上,鞭炮聲夾雜民眾的驚呼聲,為這蜂炮不夜城揭開序幕。
而今日鹽水蜂炮活動中的炮竹也比以往華麗許多。基本的蜂炮作法是以木條釘製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將沖天炮排滿在木架上,可從幾千支到一萬幾千支沖天炮不等,接著將沖天炮的炮心連接起來,組成了炮台﹙或稱炮城﹚,再加以外觀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通常家族會動員家人一起製作蜂炮來參加活動。
鹽水蜂炮的路線慣由鹽水鎮上的關聖帝君廟前開始,祭神慶典時間皆為農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開始,要到正月十五日傍晚,各家才會開始推出炮台,待神轎與轎夫出發後,就正式揭開序幕。當神轎行到炮城前,主人拉開紅布,撕下炮台上「某某家敬獻關聖帝君」字樣的紅紙,焚燒在神明面前後才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
參加蜂炮活動的民眾多準備有厚的塑膠雨衣、機車安全帽來參加此炮聲隆隆,火光不斷的民俗慶典。由於有多年的慶典意外經驗,近幾年已經禁止使用塑膠製的炮頭,並在慶典之後規劃大型的垃圾清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