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
1976年夏季奧運會會徽 |
|
主辦城市 | 加拿大蒙特利尔 |
參與國家 / 地区 | 92 |
參賽運動員 | 6,084 男:4,824 / 女:1,260 |
比賽项目 | 198(21項運動) |
開幕典禮 | 1976年7月17日 |
閉幕典禮 | 1976年8月1日 |
正式揭幕 | 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
運動員宣誓代表 | 皮埃尔·圣-让(舉重) |
裁判宣誓代表 | 莫里斯·福诺(田徑) |
聖火點燃 | 斯蒂凡·普雷方丹 桑德拉·亨德森 |
體育場 | 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 |
第二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举行。
目录 |
[编辑] 背景
蒙特利尔是在击败了竞争对手莫斯科和洛杉矶后,成为主办城市的。本届奥运会耗资高达58亿美元,亏损24亿美元,一直到2006年才還清債務,是奥运会历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一次。
[编辑] 焦点
- 为了抗议曾率領橄榄球隊访问南非的新西兰代表團参加本届奥运会,坦桑尼亚等22个非洲国家联合抵制本届奥运会。
- 在1972年的慕尼黑事件后,本届奥运会的警卫高度加强。
- 游泳比赛的成绩出色,在26个项目中共刷新了25个奥运会纪录,21项世界纪录。
- 年仅14岁的罗马尼亚体操选手科马内奇(Nadia Comaneci)在体操比赛中共获得7个满分10分,并赢得3枚金牌。
- 篮球、手球和划船的女子项目进入奥运会。
- 为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推举不再成为奥运会举重项目。
- 奧運聖火火種以人造衛星由希臘雅典「傳送」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再從渥太華以接力跑形式到達本屆奧運會主辦城市蒙特利爾,於開幕式當日抵達主體育場,這種以現代科技傳遞聖火的方式引起爭議,從1980年開始,又恢復傳統的奧運聖火接力活動。
- 加拿大做为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国,最终获得5枚银牌和6枚铜牌的成绩,成为夏季奥运会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获得过金牌的东道国。
[编辑] 比赛项目
|
|
|
[编辑] 参赛国家及地区
一共有92个国家及地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本届奥运会。
[编辑] 抵制本届奥运会的国家及地区
共有29个国家及地区抵制了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
[编辑] 奖牌榜
此为奖牌榜前10位,详见 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榜
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榜 | ![]() |
||||
---|---|---|---|---|---|
排名 | 国家/地区 | ![]() |
![]() |
![]() |
总数 |
1 | ![]() |
49 | 41 | 35 | 125 |
2 | ![]() |
40 | 25 | 25 | 90 |
3 | ![]() |
34 | 35 | 25 | 94 |
4 | ![]() |
10 | 12 | 17 | 39 |
5 | ![]() |
9 | 6 | 10 | 25 |
6 | ![]() |
7 | 6 | 13 | 26 |
7 | ![]() |
6 | 9 | 7 | 22 |
8 | ![]() |
6 | 4 | 3 | 13 |
9 | ![]() |
4 | 9 | 14 | 27 |
10 | ![]() |
4 | 5 | 13 | 22 |
总 计 | 198 | 199 | 216 | 613 |
[编辑] 闭幕式
[编辑] 注释
[编辑] 外部链接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896, 1900, 1904, 19061, 1908, 1912, (1916)2, 1920, 1924, 1928, 1932, 1936, (1940)2, (1944)2, 1948,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 2020 |
||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24, 1928, 1932, 1936, (1940)2, (1944)2, 1948,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
||
雅典 2004 — 都灵 2006 — 北京 2008 — 温哥华 2010 — 伦敦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