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十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 |
本屆奧運會的口號為:Play a Part in History、Grow with Olympic |
|
主辦城市 | 美国洛杉矶 |
參與國家 / 地区 | 140 |
參賽運動員 | 6,829 男:5,263 / 女:1,566 |
比賽项目 | 221(23項運動) |
開幕典禮 | 1984年7月28日 |
閉幕典禮 | 1984年8月12日 |
正式揭幕 | 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 |
運動員宣誓代表 | 埃得温·摩西(田徑) |
裁判宣誓代表 | 莎伦·韦伯(體操) |
聖火點燃 | 拉斐尔·约翰逊(十項全能) |
體育場 | 洛杉磯紀念體育館 |
第二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目录 |
[编辑] 背景
本届奥运会被视为是奥运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洛杉矶奥运会在筹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思的规划下,首次以民间方式承办奥运会,扭转前几届奥运会巨额亏损的情况,以5亿美元低成本的投入,最后还獲利2.5亿美元。本届奥运会在投资上的成功成为以后奥运会的楷模。
[编辑] 焦点
- 1984年的奥运会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申办。洛杉矶曾经在1932年举行过第十届奥运会。
- 出身金融界的彼得·尤伯罗思获委任为本届奥运会筹委会主席。他在无政府补助的情况下,通过门票、电视转播、广告、企业赞助、利用大学宿舍、招募无薪志愿者等方式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使得奥运会最终赢利2.5亿美元,扭转了之前奥运会始终亏损,导致没有城市愿意申办的窘境。尤伯罗思本人因此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奥林匹克金质勋章。
- 在美国等国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苏联和东欧集团以及朝鲜都集体抵制了本届洛杉矶奥运会。(东欧国家中只有罗马尼亚参加)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参加奥运会,许海峰获得了中国也是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在男子60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来自中国大陆的选手和来自台湾的选手分获金牌和铜牌。
- 中国男子体操选手李宁获得自由体操、鞍马和吊环三项单项金牌,为迄今为止中国选手单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的运动员。
- 美国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获得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刷新奥运会记录)、男子跳远和男子4X100米接力(刷新世界记录)4枚金牌。
- 来自摩洛哥的穆塔瓦基尔(Nawal El Moutawakel)获得女子400米跨栏金牌,成为伊斯兰国家中第一个在奥运会夺冠的女运动员。
- 女子马拉松和花样游泳首次成为奥运会项目,网球和棒球成为表演项目。
[编辑] 比赛项目
本届奥运会共23个大项221个小项目。
|
|
|
[编辑] 表演项目
- 网球
- 棒球
[编辑] 参赛国家及地区
一共有140个国家及地区的奥运代表团参加了本届奥运会。
[编辑] 抵制了本届奥运会的国家
一共有16个国家抵制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编辑] 奖牌榜
此为奖牌榜前10位,详见 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榜
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榜 | |||||
---|---|---|---|---|---|
排名 | 国家/地区 | 总数 | |||
1 | 美国 | 83 | 61 | 30 | 174 |
2 | 罗马尼亚 | 20 | 16 | 17 | 53 |
3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 17 | 19 | 23 | 59 |
4 | 中国 | 15 | 8 | 9 | 32 |
5 | zh-cn:意大利;zh-hk:意大利;zh-tw:義大利 | 14 | 6 | 12 | 32 |
6 | 加拿大 | 10 | 18 | 16 | 44 |
7 | 日本 | 10 | 8 | 14 | 32 |
8 | 新西兰 | 8 | 1 | 2 | 11 |
9 | 南斯拉夫 | 7 | 4 | 7 | 18 |
10 | zh-tw:南韓;zh-hk:南韓;zh-cn:韩国;zh-sg:韩国 | 6 | 6 | 7 | 19 |
总 计 | 226 | 219 | 243 | 688 |
[编辑] 闭幕式
[编辑] 外部链接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896, 1900, 1904, 19061, 1908, 1912, (1916)2, 1920, 1924, 1928, 1932, 1936, (1940)2, (1944)2, 1948,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 2020 |
||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24, 1928, 1932, 1936, (1940)2, (1944)2, 1948,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
||
雅典 2004 — 都灵 2006 — 北京 2008 — 温哥华 2010 — 伦敦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