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語出維基大典,自由之大典矣
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神聖羅馬帝國薩爾斯堡人,公元一七五六年一月廿七日生。父雷歐波得·莫札特為作曲名家。母安娜·瑪麗亞·波特爾,先夭三子,一七五一年生其姊瑪莉亞·安娜(暱稱娜內兒),又折兩子於其姊與其生間。行七。
受洗獲名曰若望·屈梭多模·沃爾夫岡·特奧菲盧斯(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特奧菲盧斯,意「上帝之愛」也,其在世無人以此稱焉。今眾所知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者,為莫札特正所之名矣。
莫札特三歲見才,辨音,強記,五歲問父授大鍵琴,後亦學及小提琴、管風琴及樂曲創作,更驚人,知閱讀、書寫、計算,甚能視讀樂譜、巧弄拍律。六歲已譜小步舞曲(KV.2、4、5)者三及快板(KV.3)一。
一七六二年至一七六六年,其父受聘於大主教施拉頓巴赫(Schrattenbach),偕其及姊瑪莉亞·安娜遊,一七六三年六月九日至慕尼黑,轉之維也納,始長演於歐洲,巡迴於主要城市:慕尼黑、奧格斯堡、曼海姆、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巴黎、倫敦、海牙、阿姆斯特丹、第戎、里昂、日內瓦、洛桑。聞者深致之,更博名於樂界矣。途晤蕭伯特於巴黎,訪巴赫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於倫敦,始知新發之鋼琴、義大利歌劇、並識交響曲之構也。
一七六七年,年十一,著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生演之。奧地利返,乃來往於維也納。一七六八年夏著二歌劇:《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年方十二。明年大主教拔為樂團首席。
父欲使通於鄰國義大利,乃假,留職止薪。一七六九年至一七七三年間,莫札特時赴他鄉研劇,後著彭都王史特里達特(Mitridate re di Ponto)、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Ascanio in Alba)及盧齊奧西拉(Lucio Silla)三歌劇。識馬蒂尼於義大利。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史鮮未冠者,而莫札特次焉。并得教宗克勉十四世封金馬剌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一七七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大主教施拉頓巴赫逝,親王柯羅雷多(Colloredo)繼其司而為莫札特之新主也。
莫札特居故里,不得運,其遊學不怡於新主柯羅雷多,命所作皆範教儀。十七歲,弗甘約馴,後三年,相交惡焉。間識海頓於維也納,交書信,相知惜。
海頓謂雷歐波得·莫札特曰: 「予當上帝誠言,汝子為我或望知,作曲第一之英者,其瑰意超品并譜識最高者矣。」
莫札特曰: 「惟海頓,歡而入吾心之秘耳。」
一七七六年莫札特二十歲,欲去薩爾斯堡,親王大主教拒,黜樂團首是脅。居期年,先與母之慕尼黑,無業,經奧格斯堡之曼海姆,多得樂界之誼。尋職猶無展進。癡於女歌者阿羅依其亞·偉伯爾其地,父惱斥之。及其資盡累債深,乃往巴黎尋事,時在一七七八年四月。
梅勒西奥·格林者,嘗從事於莫札特七歲巡迴之演,因求其援,不獲。無任,法國難尋價其作者。母時病篤,七月三日逝。後莫札特返薩爾斯堡,父已說親王大主教復起之。歸經慕尼黑-阿羅依其亞所居,然別戀矣,沮返薩爾斯堡,復其職於一七七九年一月廿九日。
一七八〇年十一月,應慕尼黑來求,作歌劇「依多美尼歐,克里特之王」,首演於一七八一年一月廿九日,人大善之。莫札特既居薩爾斯堡,委職於故主,常受「痴障」之輕。後被逐,獨立,居維也納,並受偉伯爾女士之濟也。
莫札特既不羈父主,作曲自由。一七八二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命作歌劇。即後之《後宮誘逃》(德文: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也。維也納作曲家兼公眾音樂會指揮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馮·格魯克深感其劇,讚譽有加。
康絲坦茲(Constanze),阿羅伊齊亞妹也,莫札特未待父書,即意婚焉。一七八二年八月四日,禮行於聖艾蒂安教堂。少時得見巴赫與韓德爾之作,因巴赫而深好對位法,見諸c小調大彌撒(KV.427)與類作。同年,始譜六弦樂四重奏獻海頓,畢於一七八五年。
一七八四年,入共濟會,旋成首長。於一七八五年四月。其創予共濟會人多, 如共濟會葬儀樂(Maurerische Trauermusik K.477)之屬矣。
一七八六年,識維也納劇場御詩人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其嘗說帝准其編博馬舍「費加洛婚禮」之劇為歌劇。 後帝以該劇顛覆,禁演。莫扎特為達·彭特之詞譜律,一七八六年五月一日《費加洛婚禮》首演於維也納。雖其劇大成,權貴不悅而速撤其報也。後莫札特之布拉格,於是亦博得滿堂采。乃賦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致意於斯城也。
後布拉格劇院指揮請為來季作新劇。莫札特使達·彭特書之詞。一七八七年五月廿八日,父雷歐波得逝,悲不自勝。亦深擊其作。十月廿八日,《唐·喬望尼》始演於布拉格,大受迎,維也納演之,不若。
後莫札特身孱,資帛偶豐,終陷拮据。時多作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如《女人皆如此》與達·彭特共作)。一七九〇年約瑟夫二世皇帝崩,其繼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善莫札特,亦惡共濟會也,時其友海頓往倫敦,莫札特志意更消沉矣。
一七九一年共濟會人維也納當維多劇院導演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託作一歌劇。書冊陳之,莫札特始為譜《魔笛》。七月,一客求安魂曲,并使匿名。今知此客瓦爾塞根伯爵也,或欲其友揣作者名,或欲逕據其著而為也。因其貧疾,雖衰,更積勞,八月初,得為利奧波德二世加冕作歌劇《狄托之仁慈》(KV 621),限三週成之。九月下旬《魔笛》成,九月卅日首演,莫扎特親臨指揮,甚獲佳評。其抑鬱貧疾未嘗加其作焉。
十二月五日卒,年卅五。遺未成安魂曲(Requiem)。(後其妻康絲坦茲託其徒成之:初為Franz Xavier Süssmayer作,後由西格蒙德·凡·諾伊柯姆(Sigismund von Neukomm)續之。諾伊柯姆之集成版,僅一八一九年奏於里約熱內盧,後或忘之。二〇〇六年三月十日,悼Courrières礦難,二奏。)
傳聞莫札特自見死兆於《安魂曲》,福曼(Forman)電影《阿瑪迪斯》用此說,蓋想象之事矣。
人遵利奧波德二世皇帝所頒之法,遺葬莫札特體於維也納郊之聖馬克思墓園,入莫札特家族與友所共靈穴。殊異俗傳所謂草葬公墓者。蓋斯位已先購,室容十屍(成人八,孺二)。同年十二月十四日追思於布拉格,赴者上萬。席卡內德則籌一「安魂曲」首演於維也納。
一夜風雨,而莫札特歿焉。頃有流言傳曰:「其未亡,一黑衣人嘗訪,付作《安魂曲》。黑衣人當義大利作曲者安東尼奧·薩列里。」德國作家弗倫伯格作小說《莫扎特故事》、俄國詩人普希金詩劇《莫扎特與薩列里》皆標此說。廿世紀,英國劇作家彼德·謝弗甚之,其舞臺名劇《上帝寵兒》(Amadeus),直述莫扎特乃天性放縱,奢侈揮霍,滿地亂爬之頑童天才,更寫薩列里何漸恨莫扎特深,乃至扮「黑衣人」毒之做驚心之狀。後美國導演福爾曼翻拍此劇為電影,奪一九八四年奥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史家曰︰「薩列里年長莫扎特,時已為名宿樂師,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今聞名,向當其揭幕,歌劇所演即其作也。無由而害莫扎特矣。謠訛所出,或以義大利、奧地利作曲家相傾也。」
有史確考:
- 《安魂曲》非「佚名」或「黑衣人」所託而作,而為瓦爾塞根伯爵為悼念亡妻,請莫扎特寫,時《魔笛》新成也。
- 莫扎特致父書,數逆感言於其亡。其一七八七年四月四日與父書曰:「夫死,生之真終,夫亡,人之實友,比年予此友是親,其象也,非但不懼,且使我寧,得慰。謝上帝令我識死亡之能致真幸。日將寢,雖吾少,皆深思我明不存;知我者,其不能言我或見於怏然傷悲者。」亦達也。
章 |
[修] 作品

[修] 科歇爾作品目錄
莫扎特既死數十年,多人統理其作,欲表之,逮一八六一年 魯德維格·馮·科歇爾(Ludwig von Köchel)所出時序之錄,庶幾備焉。今於樂理彙整猶受用也。此錄名為科歇爾作品目錄(Köchel-Verzeichnis),以彰編者。是以莫札特所作,獨記之KV(或再簡為K.),別於他人曲者 Op. 或 Opus為首也。
[修] 主要作品
創廿數歌劇、四十交響曲、廿宗教音樂,多室內樂、協奏曲及鋼琴獨奏作品,計其生,遺六百多作,K.626為終作,未竟之安魂曲也。
[修] 宗教音樂
- 神聖之魂 K. 47
- Vesperae de dominica K. 321
- C大調加冕彌撒 K. 317 一七七九年
- c小調大彌撒 K. 427(417a) 一七八二年-一七八三年
- 聖體頌 K. 618
- Exultate, jubilate, K. 165
- d小調安魂曲(未完成) K. 626 一七九一年維也納
[修] 歌劇
- 依多美尼歐 K. 366 一七八一年慕尼黑
- 後宮誘逃 K. 384 一七八二年維也納
- 費加洛婚禮 K. 492 一七八六年維也納
- 唐·喬望尼 K. 527 一七八七年維也納及布拉格
- 女人皆如是 K. 588 一七九零年維也納
- 狄托的仁慈 K. 621 一七九一年
- 魔笛 K. 626 一七九一年維也納
公認其尤之歌劇代表作之三劇為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魔笛
[修] 交響曲
- g小調第二十五號交響曲 K. 183 一七七三年
- C大調第二十八號交響曲 K. 200 一七七三年十一月
- A大調第二十九號交響曲 K. 201 一七七四年初
- D大調第三十五號交響曲「哈夫納」K. 385 一七八二年七月至八月
- C大調第三十六號交響曲「林茲」 K. 425 一七八三年十一月
- 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布拉格」 K. 504 一七八六年末
- 降E大調第三十九號交響曲 K. 543 一七八八年七月至八月
- 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 K. 550 一七八八年七月至八月
- 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彼得」 K. 551 一七八八年七月至八月
[修] 其他弦樂曲
- G大調弦樂小夜曲 K. 525 一七八七年維也納
- c小調慢板與賦格 K. 546
- 降B大調小夜曲「大組曲」 K. 361 (13種吹奏樂器)
[修] 協奏曲
- 鋼琴協奏曲
- 降E大調第九號鋼琴協奏曲「年輕人」 K.271 一七七七年
- 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 K. 365 一七七八年
- 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協奏曲「土耳其」
- A大調第十二號鋼琴協奏曲 K. 414 一七八三年
- C大調第十三號鋼琴協奏曲 K. 415 (一七八三年
- 降E大調第十四號鋼琴協奏曲 K. 449 一七八三年
- 降B大調第十五號鋼琴協奏曲 K. 450 一七八四年
- D大調第十六號鋼琴協奏曲 K. 451 一七八四年
- G大調第十七號鋼琴協奏曲 K. 453
- 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 K. 466 一七八五年維也納
- 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Elvira Madigan」 K. 467 一七八五年維也納
- 降E大調第二十二號鋼琴協奏曲 K. 482
- A大調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 K. 488
- c小調第二十四號鋼琴協奏曲 K. 491
- C大調第二十五號鋼琴協奏曲 K. 503
- D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協奏曲「加冕」 K. 537 一七八八年
- 降B大調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 K. 595
- 小提琴協奏曲
- 長笛協奏曲
- G大調第一號長笛協奏曲 K. 313 一七七二年
- D大調第二號長笛協奏曲 K. 314 一七七八年
- 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 299 一七七八年巴黎
-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K. 622 一七九一年維也納
- 其他協奏曲作品
- 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 K. 297b(雙簧管、單簧管、法國號、巴松管、管絃樂團)
- 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 K. 364 (小提琴、中提琴、管絃樂團)
[修] 鍵盤音樂
- 鋼琴奏鳴曲:
- A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 K. 310 一七七八年巴黎
- C大調第十號鋼琴奏鳴曲 K. 330
- 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K. 331 一七八一年一七八三年慕尼黑或維也納,又稱為Alla turca迴旋曲
- C大調第十五號鋼琴奏鳴曲 K. 545 一七九九年
-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 K. 570
- 鋼琴奏鳴曲 K. 333, 457,544, 494, 576
- 其他鋼琴曲
- 十二首小星星變奏曲 K. 256
- C大調序曲和賦格 K. 394
- c小調幻想曲 K. 475
- D大調迴旋曲 K. 485
- a小調迴旋曲 KV 511
- b小調慢板 K. 540
- 管風琴作品
- f小調慢板與快板 K. 594
- f小調幻想曲 K. 608
[修] 室內樂
- C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 K. 296
- 獻給海頓的四重奏
- G大調弦樂四重奏 K. 387 一七八二年維也納
- D小調弦樂四重奏 K. 421 一七八三年維也納
- 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 K. 428 一七八三年維也納
- 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狩獵」 K. 458 一七八四年維也納
- A大調弦樂四重奏 K. 464 一七八五年維也納
- D大調弦樂四重奏「不諧和音」 K. 465 一七八五年維也納
- 鋼琴四重奏
- g小調第一號鋼琴四重奏 K. 478 一七八五年
- 降E大調第二號鋼琴四重奏 K. 493 一七八六年
- 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Les Quilles」(鋼琴、單簧管、小提琴) K. 498 一七八六年維也納
- 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K. 581 一七八九年維也納
[修] 後世影響
[修] 莫扎特效應
一九九三年《自然》期刊(NATURE 365, 6447, 611-611, 1993)),有論文謂:日聽十分鐘莫扎特奏鳴曲,可長智。一九九八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法,命托兒所每日播二刻古典音樂。
[修] 歐元頭像
奧地利以莫札特之少為一生最佳,所鑄之一元歐幣,用其少年半身像也。
[修] 莫札特巧克力
莫札特巧克力為一八九〇年莫札特生地薩爾斯堡皇家點心商傅斯特(Paul Fürst)以杏仁糕、榛子糕和牛奶製外觀球狀,內三四層、各富甜息,合則味殊之巧克力,包紙印莫札特肖像。一九〇五年奪金牌於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後,始傳全球,今遊奧地利者多乘品此美食,各國專售舶來品、點心之商偶亦見之也。
[修] 莫札特之於影視
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美國演員Tom Hulce飾莫札特,演其一生傳奇。片獲奧斯卡八項大獎於一九八四年,囊最佳電影及最佳男主角。
[修] 據
- Deutsch, Otto Erich: Moza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Eric Blom et al. Tra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 Aloys Greither: Wolfgang Amadé Mozart,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1962
- Robert W. Gutman: Mozart: A Cultural Biography, Random, 2001 ISBN 0-15-100482-X
- H. C. Robbins Landon: 1791: Mozart's Last Year, Thames & Hudson, 1988 ISBN 0-500-28107-6
- Piero Melograni: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A Biogra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ISBN 0-226-51956-2 Read an excerpt
- Massimo Mila: Lettura delle Nozze di Figaro, Einaudi, 1979 ISBN 88-06-18937-9
- Mark Rayner: The Amadeus Net, ENC, 2005 ISBN 0-9752540-1-4
- Stanley Sadie, ed.: Mozart and his Operas, St. Martin's, 2000 ISBN 0-312-24410-X
- Maynard Solomon: Mozart: a life, Harper, 1996 ISBN 0-06-092692-9
- Hershel Jick: A Listener's Guide to Mozart's Music, Vantage, 1997 ISBN 0-553-12308-9Template:Please check ISBN
- Marcia Davenport: Mozart, The Chautauqua Press, 1932
- Wilhelm Otto Deutsch, Mozart und die Religion (2005)
- Nicholas Till: Mozart and the Enlightenment,Faber,Norton, 1992 ISBN 0-571-16169-3
- Gregory Allen Robbins, Mozart & Salieri, Cain & Abel: A Cin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Genesis 4
- The Mozart Project
- Cliff Eisen and Simon P. Keefe, Editors: The Cambridge Mozart Encyclope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85659-0
[修] 外文
維基共享: 莫札特 – 君可於維基共享覓得相關之多媒體資源。 |
Categories: 樂師 | 基礎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