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 1918年11月12日—),前苏联的流亡作家,但现已回复正常生活。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一教师家庭。曾为莫斯科哲学文学语言学院文学系函授生。1941年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毕业,同年应征入伍。1945年2月因在与友人通信中指责斯大林而被捕,判8年监禁。1953年2月刑满获释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恢复名誉,后在梁赞市任教员。
1962年发表描写苏联集中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品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他从此出名。翌年接连发表《玛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病房》,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时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
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70年10月“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获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 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 。1974年2月13日他被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74年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 ,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 ,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 ,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作家被允许回国,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很多人把索尔仁尼琴视为回归祖国的先知。但是波蘭流亡作家康布羅維奇直言索忍尼辛浪費了一個作家的生命。
[编辑] 外部链接
- 曹长青,索尔仁尼琴的理性阴影
1951: 拉格奎斯特 | 1952: 莫里亞克 | 1953: 邱吉爾 | 1954: 海明威 | 1955: 拉克斯內斯 | 1956: 希梅內斯 | 1957: 加繆 | 1958: 巴斯特納克 | 1959: 誇西莫多 | 1960: 佩斯 | 1961: 安德里奇 | 1962: 史坦貝克 | 1963: 塞菲里斯 | 1964: 沙特 | 1965: 肖洛霍夫 | 1966: 阿格農, 薩克斯 | 1967: 阿斯圖裡亞斯 | 1968: 川端康成 | 1969: 貝克特 | 1970: 索忍尼辛 | 1971: 聶魯達 | 1972: 伯爾 | 1973: 懷特 | 1974: 詹森, 馬丁遜 | 1975: 蒙塔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