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官方语言: | 马其顿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 | ||
首都: | 贝尔格莱德 | ||
面积 (1991年): | 255,804 平方千米 | ||
人口 (1985年): | 20,522,972 | ||
货币: | 南斯拉夫第纳尔 (YUD) | ||
时区: | UTC +1 | ||
国歌: | 嘿,南斯拉夫 | ||
ISO 3166-1: | YU (废止) | ||
长途区号: | 38 (废止)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现分为塞尔维亚和蒙特內哥羅)、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狄托任主席。二战后,南斯拉夫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狄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狄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狄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塞拉耶弗;
- 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萨格勒布;
-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察;
-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 |
---|---|
社会主义共和国 | |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 |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 |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 |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主义自治省 | |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 |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 |
|
|
---|---|
成员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波兰人民共和国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古巴共和国 |
|
咨询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
退出的国家: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观察员国:老挝人民共和国 | 阿富汗共和国 |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尼加拉瓜共和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