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 Republika Srbija 塞爾維亞共和國 |
|||||
|
|||||
国家格言:無 | |||||
国歌:《正義的上帝》(Bože Pravde)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貝爾格勒 | ||||
最大城市 | 貝爾格勒 | ||||
面积
|
|||||
时区 | UTC +1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塞爾維亞語[1] | ||||
人口 | |||||
民族 | 塞爾維亞人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議會民主制 | ||||
国家领导人
|
|||||
主要节日 | 國慶日:2月15日 | ||||
经济实力 | |||||
货币单位 | 塞爾維亞第納爾(RSD)、科索沃地區亦使用歐元 | ||||
GDP | 240.58億美元(2006年估計) PPP-477.7億美元(2006年估計) |
||||
人均GDP | 2,880美元(2006年估計) PPP-5,713美元(2006年估計) |
||||
中央银行 | 塞爾維亞國家銀行 | ||||
国家资料 | |||||
国际域名缩写 | .yu(.rs預留[1]) | ||||
国际电话区号 | +381 | ||||
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语:Србија或Srbija)为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与zh-tw:蒙特內格羅;zh-hk:黑山;zh-cn: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接壤。
自20世紀初起,塞尔维亚便成為了南斯拉夫聯邦的一部分,但是在1990年代初,南斯拉夫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中的四個先後宣佈獨立,只有塞爾維亞和蒙特內格羅沒有獨立。2003年,南斯拉夫聯邦将国名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格羅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佈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zh-tw:塞蒙;zh-hk:塞黑;zh-cn: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塞黑聯邦因而解散。
另外,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就脱离了塞尔维亚的实际管辖,并且成为了联合国的保护地,其未来状况仍待确定。各方已于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问题展开谈判。
目录 |
[编辑] 歷史
斯拉夫民族於公元8世紀時來到現在的塞爾維亞,並且在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下改信東正教。最早的塞爾維亞國家是10世紀中葉由Caslav Klonimirovic(查斯拉夫·克羅尼米洛維奇?)所建立。12世紀時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紀中葉的沙皇斯特凡·杜山在位期間更是把塞爾維亞國家的發展推向巔峰。
奧斯曼帝國於此時開始征服巴爾幹半島,並於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該戰役的結果現在尚有爭議),到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完全征服了塞爾維亞,開始了長達5個世紀的統治。
塞爾維亞在1804年和1815年兩次革命當中獲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下獲得完全的獨立,1882年成立王國,其國土僅包括今塞爾維亞的中部。在1910年代初的兩次巴爾幹半島戰爭當中,塞爾維亞的國土向南擴展,兼併了包括科索沃、今馬其頓共和國等地區,但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區當時為奧匈帝國所管轄,不在塞爾維亞國土範圍之內。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槍殺。7月28日,奧匈帝國因此事向塞爾維亞宣戰,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塞爾維亞於1914年末成功地抵抗了奧匈帝國三次進攻,但在1915年,同盟國(包括奧匈帝國、德國、保加利亞)共同向塞爾維亞發動攻勢,並佔領了其全境。
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鄰國蒙特內格羅以及由原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南斯拉夫三面受敵,除希臘外所有鄰國都是軸心國成員。1941年4月,軸心國侵入南斯拉夫,並將其瓜分,如伏伊伏丁那大體被匈牙利兼併,科索沃併入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則由德軍佔領。此時南斯拉夫人民軍在铁托的領導下開始反抗德國的佔領。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南斯拉夫,鐵托在其幫助下成為國家最高領袖,建立了共產主義國家,但1948年南聯盟與蘇聯決裂,1961年鐵托和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創立了不結盟運動。南斯拉夫在鐵托的領導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著重各民族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南斯拉夫在這個時期成為了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當中較富裕的國家。
铁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聯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體。1992年之後,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和蒙特內格羅兩個加盟共和國。1999年,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的轟炸,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告終。
2003年,南斯拉夫聯邦重新組建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格羅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蒙特內格羅議會正式宣佈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塞蒙聯邦的法定繼承國,塞蒙聯邦因而解散。10月28日,塞尔维亚就是否接受新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2]结果显示草案获得通过。[3]
2007年1月21日,塞尔维亚举行独立后的首次议会选举。[4]塞尔维亚激进党在议会250个席位中获得81席,民主党64席,塞尔维亚民主党-新塞尔维亚党联盟47席,塞尔维亚名人党19席,塞尔维亚社会党16席,塞尔维亚自由民主党为首的竞选联盟15席,另外8个议席由5个少数民族政党和竞选联盟分享。[5]
[编辑] 地理
塞尔维亚是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内陆国,北部为多瑙河平原,多瑙河横贯东西;南部多山脉、丘陵。塞尔维亚最高点是位于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边界的傑拉维察山(Đeravica),海拔2656米。
[编辑] 行政区划
塞尔维亚有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其中科索沃仅在法理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由联合国管辖。而塞尔维亚其余地区通称“塞尔维亚中部”,但是该地区没有相应的行政建制。
塞尔维亚分为29州和一个直辖市,其中科索沃5州,伏伊伏丁那7州,塞尔维亚中部17州,首都贝尔格莱德为唯一的直辖市。州下再分区,全国有108区,其中科索沃有30区,伏伊伏丁那有54区。
[编辑] 政治
[编辑] 人口
塞尔维亚族为塞尔维亚的主要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阿尔巴尼亚族、匈牙利族、穆斯林族(不认同其他民族的穆斯林)、波斯尼亚族、罗姆族、克罗地亚族、斯洛伐克族、保加利亚族、罗马尼亚族等。其中,阿尔巴尼亚族主要居住在科索沃自治省,而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则是多民族聚集区。
[编辑] 经济
[编辑] 文化
[编辑] 註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欧洲 | |||||||||||||||||||
---|---|---|---|---|---|---|---|---|---|---|---|---|---|---|---|---|---|---|---|
|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美洲 | 南极洲 | 亞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