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台灣 |
台灣人口 - 台灣經濟 |
台灣教育 - 台灣交通 |
台灣語文 - 台灣軍事 |
台灣政治 |
台灣文化 |
台灣古蹟 - 台灣電影 |
台灣藝術 - 台灣文學 |
台灣戲劇 - 台灣舞蹈 |
台灣宗教 - 台灣喪葬 |
台灣地理 |
台灣溫泉 - 生態保護區 |
台灣生態 |
台灣歷史 |
史前時期 - 荷西時期 |
鄭氏王朝 - 清治時期 |
臺灣民主國 |
日治時期 - 中華民國 |
分類 |
政府機構 - 社會運動 |
生物 - 博物館 - 台灣人 |
文化 - 族群 - 古蹟 |
城市 - 媒體 - 交通 |
飲食 - 教育 - 經濟 |
組織 - 語言 - 地理 |
歷史 - 地圖 - 政治 |
目录 |
[编辑] 氣候
世界上各種生物相的分布圖 | |||
![]() |
|||
|
|||
|
北迴歸線正好通過台灣中部,北迴歸線以北屬於亞熱帶氣候,以南屬於熱帶氣候。全世界北迴歸線通過的地區通常為乾燥地帶,如北非、中東的沙漠、印度的莽原和半沙漠、墨西哥的高原等。季風和海洋所帶來的水汽使得台灣能維持此緯度上少見的森林地帶。
[编辑] 自然史
台灣島約在第三紀後期 (約600萬 ~ 200萬年前) 由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推擠而隆起浮出海面。第四紀 (約180萬年前至今) 的數次冰河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台灣曾經與歐亞大陸數度相連,因此第三紀末的古老物種如台灣杉、香杉、山椒魚等得以遷徙台灣。1萬年前冰河退卻後,氣候回暖,海平面再度上升,台灣海峽形成,這些生物因而避居高山,稱為孑遺生物。留在台灣的物種由於地理上的隔絕,因此演化為獨特的物種。
台灣平地和低海拔地區的生物相接近東洋區,也就是鄰近華南和東南亞一帶的物種。異域種化時間短,特有種比率低。可能是晚近(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才遷徙來台灣的物種。
台灣高山地區的生物相則與鄰近地區不同,反而接近舊北區,也就是溫帶亞洲、歐洲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物種。異域種化時間長,特有種比率高。可能是在古代(更早的冰河期)間冰期來到台灣的溫帶物種,由於氣候回暖而往高山遷移退卻。
蘭嶼綠島區與台灣本島的蝸牛及昆蟲等生物相又有相當程度差異。指標物種為不具飛行能力的球背象鼻蟲屬 Pachyrrhynchus 的甲蟲,不見於台灣,但在巴布煙群島及呂宋島分布許多同屬甲蟲。日本學者鹿野忠雄便主張將華萊士線向北延伸至蘭嶼綠島西側 (Kano, 1933);如果依照鹿野氏的分界的話,那麼蘭嶼和綠島便屬於澳洲區了。
[编辑] 生態系
台灣有很高的物種歧異度;台灣現有約4,000種維管束植物,脊椎動物約800餘種,昆蟲近2萬種被記錄。按照環境的不同,台灣可分為以下生態系:
[编辑] 陸域

台灣土地總面積約35,915平方公里。根據1985年「第三次台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的調查,台灣的森林面積佔全台總面積的58.53% (21,024平方公里)。 [1]
台灣植被的垂直分布:
- 高山寒原 - 海拔3400公尺以上,代表植物為高山杜鵑和玉山圓柏等。
- 高山草原 - 海拔3000公尺以上,代表植物為箭竹、高山芒等。
- 針葉林 - 海拔2500 ~ 3300公尺,代表植物為台灣冷杉和台灣鐵杉等。
- 針闊葉混合林 - 海拔1800 ~ 2500公尺,代表植物為台灣扁柏和紅檜。
- 溫帶闊葉林 - 海拔500 ~ 1800公尺,以樟科、茶科和殼斗科植物為主。
- 亞熱帶闊葉林 - 海拔500公尺以下,以桑科和樟科植物為主。
- 熱帶季風林 - 恆春、蘭嶼、綠島地區,代表植物為榕屬植物、板根植物和蘭花等。
- 草原 - 西部平原地區,代表植物為禾本科植物,如五節芒和狗尾草等。
- 沙丘生態系 - 臨海地區,代表植物為林投、馬鞍藤等。
[编辑] 水域
[编辑] 環境污染
- 空氣污染 - 2005年全台全年平均空氣品質不良日數(PSI<100)約4.16%,其中高屏地區達10.09%。[2]
- 水源污染 - 2005年全台50條主次要河川,38條中度或嚴重污染,其中北港溪、二仁溪、南崁溪、老街溪及新虎尾溪超過90%河段中度或嚴重污染。[3]
- 土地污染 - 2000年調查有1,024公頃的農地受到第五級重金屬嚴重污染。
- 輻射污染 - 1998年全台已發現100多棟輻射屋。
由於政治處境的問題,目前台灣並無參與任何國際環境保護條例。
[编辑] 環境保護
[编辑] 參考文獻
- Kano, T. 1933. Zoogeography of Botal Tobago Island (Kotosho) with a consideration on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Wallaces line. Bull. Biol. Soc. Jap. 9:381-399, 475-491, 591-613, 67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