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伽美什史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尔伽美什史詩》是来自四大古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学作品。史诗所述的历史时期据信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比已知最早的写成文字的文学作作品早200到400年。
目录 |
[编辑] 历史
《吉尔伽美什史詩》在出现以来的2000年中有出现很多版本,包括了4种语言:阿卡德语、古巴比伦语、胡里安语和赫梯语。
它最早来源于苏美尔时期的第三乌尔王朝(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2000年),以楔形文字写成,在后又流传发展至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2000年早期出现了最早的阿卡德版本。
在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00年时期由法师(excortist)Sin-liqe-unninni编写完成里标准阿卡德版本,在19世纪中叶,由大英博物馆的乔治·史密斯从亚述古都尼尼微亚述巴尼拔墓里的泥板图书馆中发掘出这部史诗,共11块泥版,计约3600行,史诗内容又为第12块泥板补全。一直到600 BC《吉尔伽美什史詩》渐渐传到小亚细亚。其中12块泥板的版本成为历史研究的标准版。很大一部分泥板现存于柏林远古及古代历史博物馆(Museum für Vor- und Frühgeschichte (Berlin))。
在20世纪初楔形文字得到破译后,史诗的文字被发现并由小随便片拼成。由于记录语言多,历史流传的版本不同和损坏原因使专家只能依靠对于古文字的经验和感觉。 苏美尔学家S. N. Kramer, 第一个把苏美尔传说部分破译。
到1920年代,所有泥版已基本复原,译注也基本完成,包括中译本。
[编辑] 内容梗概
《吉尔伽美什史詩》围绕乌鲁克(Uruk)国王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和他的朋友-半人半兽的恩奇都(Enkidu)的之间的友谊故事展开。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讲述了半人半神的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的君主,但暴虐无度。他的人民只能求助于诸神。创造女神阿鲁鲁(Aruru)便制造了恩奇都。在神妓(Shamshat)的诱导之下来到乌鲁克与吉尔伽美什大战一场,英雄相惜,结为好友。
- 第二部分讲述了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在日神沙马什(Shamash)帮助下打败衫树林怪兽洪巴巴(Humbaba)。女神伊絲塔(Ishtar)为吉尔伽美什的魅力所倾倒向他求爱被拒绝,以死威胁其父神安努(Anu)派出带来旱灾的天牛(Bull of heaven)[1]下凡复仇,被两人杀死。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成为众人拥戴的英雄。
- 第三部分讲述了恩奇都梦见他因为杀死洪巴巴和天牛被众神惩罚,病重而死。吉尔伽美什受到触动开始了艰难跋涉,向乌特纳比西丁(:en:Utnapishtim|Utnapishtim]]) - 大洪水唯一生还者和永生者探索生死奥秘。他趁着黑夜翻过通向太阳的马什山,不顾半蝎人帕比尔萨格的阻拦,在用尽了120根船桨以后终于渡过死亡之海来到目的地。乌特纳比西丁接待了他但并未直接解答生与死的疑问,而是让他经过6天7夜不睡觉得试炼。吉尔伽美什没有成功,但是由于乌特纳比西丁妻子善心,他去海底得到了永生之草,但不幸被蛇偷吃。吉尔伽美什只得返回乌鲁克。
- 第四部分是吉尔伽美什通过沙马什创造的生死通道与恩奇都对话,恩奇都向他描述了死后世界的阴暗悲惨。
史詩中比較著名的一段内容是水神伊亞要用洪水毀滅人類的故事,被後人稱作諾亞方舟的美索不達米亞版本。
[编辑] 与后世史诗文学的联系
希腊学者Ioannis Kordatosr认为,有大量的对联(parallel verse),章节内容都显示了《吉尔伽美什史詩》与《奥德赛》之间的微妙联系。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吉尔伽美什史詩》中大洪水章节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以及其他古文明关于洪水的记载有关,但是难于确定究竟源自于哪里。
[编辑] 參考
- ↑ [一说天牛在中东意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