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省萍乡人;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
张国焘的父亲张鹏霄曾任象山知事。张国焘少时进私塾读书,於1916年就读北京大学,参加五四运动,是北大学生领袖之一。
1920年参与筹组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下旬在中共一大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三人团成员(任组织主任),使中共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二大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四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农工部主任。五大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1927年7月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丶负责人。1927年八七会议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六大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之後,张国焘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
在长征时期,1935年6月,由洛甫(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有近八万人的强大实力,而红一方面军经过前一阶段的长征,只剩近一万人左右。会师后,张国焘取代周恩来出任红军总政委。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自行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史称“第二中央”),张国焘自任中央主席,并单方面宣称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的党籍。
1936年,中央红军已经在延安建立并巩固了根据地,南下之后的损兵折将的张国焘被共产国际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张被迫带领红四方面军和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一同北上,当年10月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但是到达延安之後张即被边缘化,被剥夺了军权并遭到批判。
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日后,1938年4月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一说是代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之名逃离延安,遇上蒋鼎文後到了西安,投奔中国国民党。4月11日周恩来到武汉汉口与张多次协商未果之下,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张的党籍(於4月22日《新华日报》发表)。
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蒋介石视其为“对延安的致命打击”交给军统头目戴笠“妥善运用”,但此后张国焘对中共(特别是主要以红四方面军为班底组成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进行的“策反”工作却收效甚微。
1946年至1948年张国焘在上海办《创进》报;1948年底因政治环境变化,举家迁到台北;1949年冬又移居香港;1949年至1952年10月任《中国之声》杂志社长;1966年开始为美国堪萨斯大学撰写《我的回忆》连载文章,并於香港明报月刊刊登中文版;1968年移居加拿大,1976年张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1979年12月3日於加拿大多伦多病逝并葬於此地。
张国焘於1942年与杨子烈结婚,育有三子张海威、张湘楚、张渝川,三位皆在美国与加拿大发展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10月,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采访毛泽东时问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竟出人意料的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编辑] 著作与相关书目
- 《我的回忆》 张国焘 著(刊於1971年至1974年连载於香港明报月刊,後於1974年该出版社结集成书;人民出版社以「现代史料编刊社」名义1980年11月初版,共两册;东方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共三册,ISBN 7-5060-0985-4;2004年3月重排再版,共两册,ISBN 7-5060-1701-6)(注释:因中共早期领导人物较少写回忆录,故本书突显其重要性。对於张国焘的书中言论,均被大陆定性为歪曲事非之言,故亦有出版其反驳之书,而「我的回忆」一书在大陆皆以灰皮书(因封面是黑底或灰底白字)方式出版。)
- 《张国焘传》 姚金果、苏杭 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ISBN 7224054941
-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 路海江 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ISBN 7801369106
- 《张国焘》(中共一大代表丛书) 张树军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ISBN 7202022168
- 《驳张国焘的「我的回忆」─长征篇》,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2003年出版,ISBN 962-86523-2-X
-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 刘统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ISBN 7219050305
- 《张国焘夫人回忆录》 杨子烈 著,香港自联出版社1970年初版
[编辑] 外部连结
- 《中央关於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1935年9月12日
- 《中央关於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1936年1月22日
- 《张国焘何以沦落到冻死加国》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