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另外以國民黨為主的中華民國﹔尤其是國共內戰期間,則將他視為與毛澤東同等級的敵人。1950年代的中華民國台灣,甚至到處流行著「殺朱(豬)拔毛」的教條標語。
目录 |
[编辑] 简历
[编辑] 青年时代
-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仪陇县一户农家。
- 1906年——20岁用“朱建德”的名字考到成都高等师范学堂(现四川大学)体育学院甲班读书,成绩优异,(读书的钱都是借来,直到后来在军中当差才把钱还了)。因觉得当体育教师无前途,转去昆明投考讲武堂,从此进入军界。
- 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 1915年——在蔡锷滇军中参加護國戰爭。因战功累升至滇军旅长,云南省警务处长、宪兵司令。
- 1922年——面见陈独秀。陈认为他军阀气息太重,不愿接收他为共产党员。朱德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经周恩来介绍,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26年——参加北伐。
[编辑] 统帅红军
- 1927年8月1日——以国民革命军第9军副军长、南昌市公安局长身份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南下,朱德奉命率第25师留守广东三河坝,辗转投奔驻守韶关的滇军故旧范石生。
- 1928年1月——朱德与陈毅在湘粤赣边境发动湘南起义。
- 1928年4月——湘南起义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起义的农民军队会师于宁冈砻市,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朱德是游击战十六字诀的主要提出者。
- 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被称为“朱老总”。
- 1930年——1931年,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国民革命军对红军的围剿胜利。初步开始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 1932年——朱德、周恩来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军从游击战向大规模山地运动战转变,技战术水平有质的提高。
- 1934年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 1933年——1934年,朱德、周恩来、博古、李德等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开始长征。
- 1935年8月——朱德离开中央红军,随张国焘左路军行动。张国焘另立中央,朱德的反对没有奏效。
- 1936年10月——朱德、张国焘率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朱毛会面后,毛泽东称赞他对张“鬥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编辑] 抗日战争
- 1937年8月——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朱德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南京国防会议。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
- 1937年9月——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五台,指挥八路军抗战。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摧毁日军阳明堡机场等胜利。后八路军总部先后在山西临汾、古县镇、武乡等地驻扎。朱德在山西前线期间,还兼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麾下副司令长官和东路军总指挥。
- 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
- 1941年——中央决定成立书记处,朱德是三大书记之一。
- 1945年——中共七大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报告。
- 1945年8月——在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和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之后,朱德向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军队下令,向日軍展开大反攻,要求敌后战场的日军向当面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投降。
[编辑] 国共内战
- 1946年——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1947年2月——在国共内战期间,由于胡宗南的军队进攻陕北,朱德、刘少奇率中央工委离开延安,开赴河北西柏坡。朱德指导华北野战军举行了清风店战役和石门(即石家庄)战役,这是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标志着解放军攻坚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编辑] 中共建政后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1950年——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于十人之首。
- 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 1959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直至1976年逝世。
- 1959年——庐山会议中朱德被免去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降为军委常委,从此淡出军界。
-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
朱德历任:
-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195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4年—1959年)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9年—1976年)
-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1956年)
-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66年—1969年,1973年—1976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69年—1973年)
[编辑] 个人生活
朱德一生先后有五个妻子。与第四任妻子伍若兰在井冈山结婚,伍在部队转移离开井冈山时牺牲。与第五任妻子康克清在赣南结婚。
与朱德交情最深的外国人是史沫特莱。1937年1月,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在丁玲的陪伴下来到延安,当天晚上,便前往朱德的司令部。第一次会面给史沫特莱极大的触动。抗战初期,朱德和史沫特莱在山西相处了9个月之久。就在与朱德谈话的时候,史沫特莱已经打定了要写一本朱德传记的主意。但直到她去世后,1956年这本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才得以出版。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这本著作和斯诺的《西行漫记》并列,被称为外国人描述红军和中共抗战的经典著作。1950年10月,史沫特莱的骨灰及衣箱离开英国通过货船运抵中国。她逝世前要求德国德底兹出版社将其版权版费交给朱德。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她的骨灰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朱德总司令在墓碑上亲笔书写了金色题字: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建国后,朱德的业余爱好是种植、欣赏兰花。薄一波曾说:“朱老总经常讲兰花。他说,自古以来,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都要种兰花。 ”
朱德投身革命后,没有回家乡看望父母。抗战时期得知母亲去世,在延安写下《回忆我的母亲》,该文还入选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
朱德最小的亲孙子在1983年中共“严打”期间,因为强奸妇女罪直接被判死刑被枪毙,这条消息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1]
[编辑] 其他
198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朱德与史沫特莱》。
在扮演朱德的特型演员中,以刘怀正、王伍福最为著名。
朱德在军中以宽厚长者著称,与下属经常打成一片。《朱德的扁担》是井冈山时期的有名故事。但朱德也有严厉的时候,曾经严厉批评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和团长田守尧。
[编辑] 朱德理论著作
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朱德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选集收入1931年至1962年朱德的著作共65篇。 1990年代,中国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编辑的《朱德文选》和《朱德军事文选》。 1986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3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了《朱德传》。
[编辑] 外部链接
前任: 刘少奇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59年—1976年 |
继任: 叶剑英 |
董必武 (代主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元首 1975年-197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
朱德 | 彭德怀 | 林彪 | 刘伯承 | 贺龙 | 陈毅 | 罗荣桓 | 徐向前 | 聂荣臻 | 叶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