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屋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李鄭屋邨的部分樓宇。左方起和睦樓、孝廉樓及考慈樓。和睦樓屬相連長型第三款,孝廉樓及考慈樓屬Y4型。
|
||||
所屬地區 | 深水埗區 | |||
---|---|---|---|---|
屋邨類別 | 租者置其屋計劃 | |||
入伙年份 | 1984-1990 | |||
樓宇座數 | 10 | |||
單位數目 | 1619 (不包括已於租者置其屋計劃出售的單位) | |||
單位面積 | 21.5-65.1 m² | |||
住戶數目 | 1500 | |||
認可人口 | 不詳 | |||
屋邨網站 | [1] |
李鄭屋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北面,與蘇屋邨為鄰,與白田邨及石硤尾邨隔山(筆架山山腳)相望,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全面重建,新建樓宇於1984年入伙,其後於2002年於租者置其屋計劃第5期把邨內部份單位出售予租戶,現由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房署及房協共同協助管理。
目录 |
[编辑] 歷史
李鄭屋邨前身為李屋村和鄭屋村,處於尖山(或稱鷹巢山)及筆架山(畢架山)的山腳交匯,早在清代已有長沙灣李屋村的記載,當時以村中大姓命名村名已非常普遍。
1950年代前為西洋菜田及木屋區,自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先後在石硤尾徙置區、大坑東徙置區及李鄭屋徙置區興建徙置大廈來安置災民。1955年,在李鄭屋開拓成徙置區時,意外地發現古墓,現稱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1960年代,香港發生了好幾次暴動,其中一次於李鄭屋引起,事件源於十月十日的徙置事務處職員沒收及禁止在徙置區內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引起區內一些親台人士不滿,導致是次暴動,暴動曼延至荃灣和油麻地。
1980年代,香港房屋委員會決定將李鄭屋陡置區分區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歷時接近14年,興建十橦公屋和兩座相連的居屋。公屋以中國傳統品德人格命名,例如:信義樓、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和睦樓、廉潔樓、禮讓樓、道德樓、孝廉樓、考慈樓。以及來原址,興建一個公園和在漢墓附近興建漢花園。
[编辑] 屋邨資料
[编辑] 樓宇
樓宇名稱 | 樓宇類型 | 落成年份 |
---|---|---|
忠孝樓 | 雙工字型 | 1984 |
仁愛樓 | ||
信義樓 | 舊長型 | |
和平樓 | ||
道德樓 | 相連長型第一款 | 1989 |
和睦樓 | 相連長型第三款 | |
廉潔樓 | ||
禮讓樓 | ||
孝慈樓 | Y4型 | |
孝廉樓 |
[编辑] 交通
[编辑] 巴士
[编辑] 日間巴士
[编辑] 繁忙時間路線
- 702S 蘇屋邨-長沙灣(深盛路)/富昌邨(循環線,星期一至五早上,開出4班固定班次)
[编辑] 通宵路線
- N122 美孚-筲箕灣
[编辑] 學校
邨内有一所學校名為:李鄭屋官立小學,位於漢墓傍邊。
[编辑] 外部連結
![]() |
||||||||||||||||||
---|---|---|---|---|---|---|---|---|---|---|---|---|---|---|---|---|---|---|
石硤尾邨 | 李鄭屋邨 | 大坑東邨 | 蘇屋邨 | 元州邨 | 白田邨 | 南山邨 | 麗閣邨 | 澤安邨 | 南昌邨 | 麗安邨 | 富昌邨 | 幸福邨 | 海麗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