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關之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鎮南關之役是发生在1883年-1885年中国和法国之间中法战争的战役。
目录 |
[编辑] 背景
1883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强迫越南订立法安《顺化条约》,让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引起中国清朝政府朝野大哗,慈禧太后大为震怒,下诏向越南派兵,中法战争开始。
战事发展对中国不利,在英国人调停下,订立了《中法天津条约》,双方保证越南的独立地位,中国开放中越边境与法国通商。
但当时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没有接到朝廷命令,战斗继续进行,于是法国公使和两江总督在上海谈判,谈判在拖延,战争继续进行,法国加派海军进攻中国东南沿海和台灣,法国陆军攻入中越边境镇南关(现名友谊关)。清朝正式向法国宣战。
[编辑] 战事
1884年6月,左宗棠入京任军机大臣。8月,孤拔全歼驻扎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战局对中国不利。9月,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
在海战方面,10月初,法舰在全歼南洋水师后转而进攻台湾,进犯基隆和淡水,刘铭传放弃基隆退守淡水。法军进攻淡水被击退,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海军的陆战部队又从基隆向台北进攻而不果。法舰则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但镇海之战中,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还击,孤拔的座舰被击中,孤拔于6月11日死于澎湖岛,一说是被中国军队击成重伤而死,一说染病而死。
在陆战方面,1884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急调广西提督冯子材指挥战斗。冯子材在关内选择险要地势,挖壕修筑炮台。然后出兵夜袭法军驻地文渊城,诱使法军进攻。
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2旅2000余人从谅山出发,攻入镇南关,冯子材指挥属于左宗棠湘军系统的「黑旗军」[1]和「恪靖定边军」英勇作战,将法军逼下长城,进入伏击圈。3月24日,法军分三路发起冲击,冯子材亲自手持长矛进行肉搏,经过两天激战,歼灭法军1000多人。法军全线崩溃,中国军队乘胜追击。3月26日攻克文渊城,3月28日攻克驱驴,3月29日攻克谅山 ,3月31日攻克屯梅、观音桥,4月2日攻克谷松 ,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冯子材亲率军队准备进攻河内,但清廷下诏撤军。
[编辑] 结局
1885年3月30日,镇南关战役失败的消息传到法国本土,总理茹费理(Jules Ferry)下台,法国内阁以306对149的票数否决向中法战争中的法军追加军费[2],法国已无力再战。
在英国调停下,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Patenotre)在天津会谈,簽訂了一个有利於法國的《中法天津條約》結局。中法天津條約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1884年战局对中国不利时法国和越南之间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其中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结果法国军队撤出台灣,中国军队撤出越南,从此越南脱离中国,成为法国属地。
天津條約刚签完两天,前一年带领法国海军全歼南洋水师的孤拔就死于澎湖。在1885年这种战局大逆转的情况下,左宗棠對李鴻章签下一个对1884年才成立的条约的自伤行为完全不能理解,对當時主和的李鴻章作出以下批評:“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李鸿章恼怒之余,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3]、台湾兵备道刘璈,使他们失去兵权。左宗棠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但一个月后就于7月27日(阳历9月5日)在福州病故。
[编辑] 注释
- ↑ 当时的广西巡抚劉長佑是黑旗军的主要官方支持。劉長佑是湖南新寧縣人,和湘軍將領劉坤一、江忠源、劉光才是同乡,均为湘軍系统重要将领。
- ↑ France: History:"On the 30th of March 1885, on the news of the defeat of the French troops at Lang-Son, the Chamber refused to vote the money for carrying on the campaign by a majority of 306 to 149."
- ↑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军炮击镇南关,提督冯子材在镇南关筑长墙三里多,筑垒扼守。二月八日,冯子材亲自督战与法军大战,王德榜率部于甫谷布下伏兵,大胜法军。但按《清史稿》不久即“移疾去”,实际上被除官。光绪十六年(1890年),王德榜才受补受贵州布政使,实际上是流放边疆地区。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卒于任内,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