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古代
在古代,伊利里亚人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包括今天的阿尔巴尼亚。今天的阿尔巴尼亚人认为伊利里亚人是他们的祖先。前6世纪开始希腊人开始在今天阿尔巴尼亚的海岸地区建立殖民地。今天拉奇、都拉斯等城市都是从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前5世纪一些当地部落酋长建立了一些短暂的国家,但它们在其建立者死后都很快就瓦解了。前231年至前229年伊利里亚人的女王特塔(Teuta)拥有一支自己的舰队在地中海上抢劫,甚至罗马的商队都受到她的威胁。罗马为此派军队到伊利里亚来消灭这个威胁。
前229年至前228年罗马与伊利里亚第一次交战。一些希腊城市从此成为罗马的保护区。前27年在奧古斯都大帝正式征服伊利里亚。伊利里亚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但其多山的内地并未能非常彻底地罗马化,因此伊利里亚方言在当地居民中被保留下来,在中世纪它演变为今天的阿尔巴尼亚语。
基督教很早就在阿尔巴尼亚普及开来了。据说圣保罗曾来到过伊利里亚。最早的今天考古学能够证明的教堂建于4世纪。当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时,阿尔巴尼亚北部归西罗马,南部归东罗马(后拜占庭帝国)。今天阿尔巴尼亚北部天主教盛行,南部多为东正教,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
[编辑] 中世纪
在民族大迁徙后期在今天的阿尔巴尼亚有许多斯拉夫人定居下来了。至今阿尔巴尼亚有许多斯拉夫地名。11世纪末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军队多次经过阿尔巴尼亚南下前往希腊。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拜占庭帝国丧失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阿尔巴尼亚分裂为多个小公国。有时也被外国控制(塞尔维亚、那波利、威尼斯等)。在这段至今为止没有很好地研究过的、被历史学家们争论得非常激烈的时期,阿尔巴尼亚民族诞生了。其诞生地可能是阿尔巴尼亚中部或北部的山地,其核心可能是一个游牧文化,其机动性可能为其传播带来了有利条件。14世纪时阿尔巴尼亚语已有记录,其传播地区一直延伸到今天希腊北部和科索沃。15世纪中斯坎德培领导阿尔巴尼亚人反抗鄂图曼帝国的入侵,直到今天他被看做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
[编辑] 鄂图曼帝国的统治
1478年斯坎德培死后土耳其人得以占领阿尔巴尼亚并在那里统治了400多年。在这期间,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信仰,成为穆斯林,随后以雇佣兵的身份随土耳其军队作战,由此在奥斯曼帝国取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例如19世纪著名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就是阿尔巴尼亚人。
[编辑] 独立
1912年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1913年欧洲国家承认阿尔巴尼亚的国境。作为塞尔维亚的同盟者,法国和俄罗斯达到了将大多数由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科索沃和今天马其顿的西北部划规塞尔维亚。这个决定为今天的科索沃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巴尼亚再次被占领。1915年奥匈帝国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北部,意大利占领其东南部,法国占领了都拉斯。当1915年奥地利军队占领塞尔维亚时,被战败的塞尔维亚军队经过阿尔巴尼亚逃向希腊。1918年希腊军队占领都拉斯。在1919年的巴黎和谈上,阿尔巴尼亚的代表团能够达到重建阿尔巴尼亚的目的。虽然如此希腊和意大利不愿从它们占领的地区撤兵,但1920年他们被阿尔巴尼亚人驱逐。
战后阿尔巴尼亚的情况依然动荡不安。各地酋长争权,政府交替平凡。1924年东正教主教凡·诺利(Fan Noli)企图立宪,举行选举,但他的政府也在六个月中就被推翻了。1925年起艾哈迈德·左古(Ahmed Zogu)成为阿尔巴尼亚政治中的主要支配人,1928年他加冕为阿尔巴尼亚国王。出自经济原因他很快就成为意大利法西斯的追随者。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左古下台。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抗意大利占领军(自1943年起德国占领军)的游击队互相之间也敌对。其中有保皇派的,有民族-共和国派的,也有共产党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41年组建,1944年初他们成为反抗组织的主力。不靠外国的帮助他们能够解放他们的国家。
[编辑] 共产党专政
1944年由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和穆罕默德·谢胡领导的共产党得权。其他党派被禁止。许多过去非共产党的游击队员被杀害。
霍查与斯大林的关系非常好。在苏联援助下,阿尔巴尼亚完成了1951年至1955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斯大林死后,阿尔巴尼亚与反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政权逐渐决裂。1960年开除了“勾结苏修进行反党活动”的贝利绍娃出党,196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五大”中提出苏联背叛了社会主义革命。1961年12月,苏联与阿尔巴尼亚断交,阿尔巴尼亚随后在欧洲被完全孤立。
在1961年与苏联决裂以后,霍查决定依靠中国的力量。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阿尔巴尼亚仿效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发动了“革命化运动”。霍查也非常多心,总是怕苏联、南斯拉夫、希腊、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要入侵阿尔巴尼亚。为此他命令在全国建立了60多万个防空洞。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970年代以后,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关系有所缓解,并同瑞士、瑞典等西欧和北欧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67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阿尔巴尼亚被禁止。大多数教堂和清真寺被改为仓库或电影院。只有少数改为博物馆的得到保护。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后,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关系开始变得冷淡。1976年毛泽东死后,特别是10月中国逮捕四人帮后,两国关系急剧恶化,阿尔巴尼亚批判中国新领导人“走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路线”,中国加以还击,邀请铁托访问中国。1978年,中国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全部援助项目,并撤回在阿尔巴尼亚的所有中国专家。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指责中国为侵略国。
1985年霍查死后,他的继承人阿利雅继承他的政策。
[编辑] 转变
1989年东欧共产党政权相继垮台、尤其是罗马尼亚独裁者齐奥塞斯库在民众起义中被处决之后,阿利雅意识到如果不进行改变,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垮台的领导人。因此迅速地签署了1975年赫尔辛基文件,承诺保护人权。1991年阿尔巴尼亚实行首次多党大选,共产党政权被推翻。
此后几年中,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试图靠水路偷渡到意大利。新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成果不好。1996年和1997年阿尔巴尼亚银行的危机给全国带来了巨大的动荡。1997年3月除首都外全国的管理瘫痪,国家陷入内战的状态。由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组织的一支国际维护和平军队可以将冲突平息。1997年7月阿尔巴尼亚进行选举,从此情况得以安定。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得以改善。但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依然有许多困难,国内失业率高,政治系统不稳定。
欧洲历史 |
---|
阿尔巴尼亚·爱尔兰·爱沙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比利时·冰岛·波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荷兰·黑山·捷克·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马其顿·摩尔多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塞尔维亚·塞浦路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乌克兰·西班牙·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