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寅恪 | |
---|---|
陳寅恪
|
|
出生 | 1890年6月16日 清朝湖南省長沙府 |
逝世 | 1969年10月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 |
職業 | 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 语言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
陈寅恪(1890年6月16日-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柳如是别传》。
目录 |
[编辑] 生平
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少时在南京市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市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到中国。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夏曾佑曾對他感慨說道:“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
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1928年暑假,回上海探親,與原台灣巡撫唐景崧之孫女唐簣完婚。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1940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因战事未能成行,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后接许氏任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闭门治学。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广西大学。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国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中国文化大革命時陳寅恪遭到迫害,多次寫書面檢查交待,聲明:“我生平沒有辦過不利於人民的事情。我教書四十年,只是專心教書和著作,從未實際辦過事。”其文稿亦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梁宗岱夫人甘少蘇回憶當時的情景:「歷史系一級教授陳寅恪雙目失明,他膽子小,一聽見喇叭裡喊他的名字,他就渾身發抖,尿濕褲子,他就是這樣被活活嚇死的﹗」[1]
[编辑] 治学理念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毛泽东)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2]”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编辑] 关于“恪”的读音
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恪”应读作“克”(拼音:Kè)。 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 Yínquè。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
[编辑] 著作书目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元白诗笺证稿》
- 《论〈再生缘〉》
- 《柳如是别传》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寒柳堂集》
-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 《陈寅恪文集》
- 《陈寅恪集》
- 《金明馆丛稿二编》
[编辑] 相關傳記
-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
-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灣聯經出版,1997年增訂。
-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灣東大圖書出版,1998年。
- 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 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 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