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釣運動就是中国及华人保护钓鱼岛主权的民间运动。(参看钓鱼岛问题)
全球的保釣運動起始于1970年的美国,其后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陆续展开。
目录 |
[编辑] 美国
在美国,1971年的九二一联合国大游行是海外保钓运动的转折点。此运动之后,海外华人保钓运动由左倾的统一派主导。[1]
[编辑] 中国大陆
中国民间多次自发组织和开展了保钓行动。自1971年在纽约华人中兴起,延续至1972年,一直都是全球华人的大活动,高潮时达到200zh-cn:余;zh-tw:餘个。中国大陆部分高校学生也多次在校内发起过保钓行动,如武汉大学学生梁振于2004年1月曾直接参zh-cn:与;zh-tw:與保钓并出海,是湖北地区的第一人。
2003年12月26日由中国918爱国网、爱国者同盟网在厦门举行全球华人保钓论坛,汇集了海内外华人代表30多人,并决定成立“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推选童增为会长。
2004年3月24日中国内地的冯锦华等7人成功登陆钓鱼岛,这是中国大陆人首次登陆钓鱼岛。
[编辑] 香港
1996年以后,香港和台湾民间多次组织了保钓的行动。但是日本每次都派出军舰拦截,只有极少几次登岛成功。香港的陈毓祥等五人在9月26日於釣魚台海域跳海示威,當中陳毓祥遇溺身亡,另一名遇溺的保釣人士方裕源則被日本的直升機救起,送往石桓島的醫院救治。陈毓祥的逝世以及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过分克制立场激发了港、台两地的保钓行动。10月6日,即陈毓祥舉殯當日,由中華民國立法院的金介壽议员和香港立法局的曾健成议员领导的新一轮保钓行动,于基隆租用了上千艘渔船出發驶往钓鱼台列屿。碍于船只众多,日本方面不便拦截,使参与者在10月7日成功登陆钓鱼岛,并一同在岛上同时挥舞五星紅旗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旗帜,以表示钓鱼台是所有中国人的地方。Youtube上的電視新聞片段當日,台灣建國黨的成員在香港保釣人士下塌的酒店外示威,並焚燒了兩支五星紅旗。其後日本青年社向新華社香港分社發出恐嚇信,表示會殺死所有中國人。10月9日,保釣行動委員會成員闖入日本駐港領事館,在館內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達半小時。
[编辑] 中華民國(台灣)
台灣在1970年代由於中華民國與日本爭奪釣魚台列嶼(尖閣群島)主權而發起的民間運動。
釣魚臺列嶼為台灣基隆市東北方約一百海浬的釣魚島與附近七個小島的合稱,島上無飲水也沒有居民。清朝領台時將釣魚台列嶼視為臺灣所屬,日本統治時期轉歸沖繩縣,但附近的傳統作業漁場仍讓台灣漁民前往捕漁。
1969年聯合國亞洲經濟開發委員會指出,釣魚台列嶼海底大陸棚為一大油田,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日本的注意。1972年美國將沖繩行政權交给了日本,而不是交還中國。其過程中,雖然美國沒有明文提及釣魚台法定地位,但是由於美國駐日使館表示「釣魚台為琉球群島一部份」,日本开始对釣魚台进行管辖,而日本也開始驅逐來自台灣的漁民,引發台灣的反彈。
197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台灣留學生便開始組成「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表示「反對美日私相受授」、「外抗強權,內爭主權」,一方面抨擊美國與日本,另一方面也要求國民政府應該力爭主權,引發台灣、香港等地的強烈的反應,以及旅美僑界與留學生的抗議,而展開了海內外的保釣運動。1971年4月,香港發生學生與市民的遊行,但是受到英方鎮壓;6月17日更有四千名大學生前往日本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前抗議。後因台灣的抗議,以及中國與日本出現暫時凍結主權爭議的諒解,以及保釣運動團體的分裂,之後保釣運動乃歸沉寂。
基本上國民政府本身並不歡迎保釣運動,在中央日報的社論中,甚至曾經影射海外愛國學生「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口號,是與中共「三反路線」隔海唱和。中華民國政府的作為無法說服認同中國的知識份子,特別是在美國發動保釣運動的留學生及旅美華人,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以民族主義作為號召的狀況下政治立場發生轉變,使得中華民國承受更大的壓力。
保釣運動的不少成員,之後都成為「反共愛國聯盟」等團體的重要成員,例如馬英九;但是也由於國民政府對日外交的顢頇與軟弱無能與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少留學生如李我焱、王正方等人便倒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李我焱、王正方等台灣留學生並於1971年9月訪問北京,不少台灣留學生也因此被列入黑名單而長期無法返台。而許多中國統一運動參與者包括陳鼓應、王曉波等人,也將保釣運動視為重要的中國民族主義號召基礎。
[编辑] 参考文献
- ↑ 董庆园,悼君复吾兄,读书,2006年3月,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