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宗教系列 基督教 (基督宗教) |
|
基督教歷史 基督教發展時序 耶穌基督 耶穌十二門徒 大公會議 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宗教改革與反對教 中國基督教 中國基督教史 |
|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
|
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會 禮拜 聖恩 · 救贖 山上寶訓 十誡 |
|
聖經 舊約 新約 次經 偽經 |
|
基督教派 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反对教) 摩門教 (有爭議) 基督教運動 |
信义宗(路德教、路德教派,Lutheranism)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在欧洲语言中原为“路德宗”,因信义宗肯定“唯独因信称义”,即认为人是凭信心蒙恩得以称义故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改译“信义宗”。天主教义认为人要蒙恩必须得到上帝的代表教会的喜爱,必须有足够的善行。而信义宗认为人们可以无惧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必恐惧“罪恶、死亡和魔鬼”,也不必因相信自己是有功才得救而骄傲。因为耶稣因自己的死已经为人类赎罪,原罪已经因耶稣的死而赦免,以后人可以只依靠自己的信心去称义。
目录 |
[编辑] 历史
[编辑] 早期历史
信义宗源自德国神學家马丁·路德于公元16世纪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良运动的启幕标志,是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德国萨克森维滕堡万圣教堂门口(该处常用作大学的公告板)张贴的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至1520年间,马丁·路德通过出版书籍、小册子,凌厉抨击罗马天主教。很多基督教神学者都认同他的主张,他们也提出宗教理念平民化的诉求。马丁·路德遂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农人尊他为民族英雄,贵族起誓保护他,日耳曼各公国的统治者也希望借此摆脱罗马教会的势力,使内政得以独立。马丁·路德因此得罪权贵,与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结怨。
1520年,为了解决路德的“问题”,教皇与罗马天主教会向路德发出教皇印函,督命路德放弃主张,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此前,罗马教会曾以这种方法杀害过呼吁改革的人,如捷克的改革者杨·胡斯即被火刑烧死。)但1520年12月,路德与他的支持者们当众焚毁了这份印函。
盛怒的卡尔五世要驱逐路德及其支持者,但幕僚力劝,认为路德在民众中声望殊高,所以若施以压制,会引起暴动。更重要的是,路德所在公国的统治者智者费里德里希坚拒让自己的臣民未经审判而被定罪。于是,路德受传召参加沃尔姆斯会议,罗马教会授意路德在会议上公开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当着罗马教会官员的面,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因为当今他们屡屡犯错、自相矛盾。因此,我只信奉《聖經》……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那么,请上帝帮助我,阿门!”(马丁·路德,1551年4月16日)
赴沃尔姆斯会议之前,路德曾获得安全来回的承诺,可是这承诺并不可靠--当年杨·胡斯遇害前亦有同等待遇。趁夜幕浓重,路德的支持者从沃尔姆斯协助他逃走,使他免于被囚甚至受刑。路德隐居了一段时间,一边继续写作、思考。发现路德出逃之后,卡尔五世发布沃尔姆斯法令,驱逐路德及其支持者,并将他们定为异端,路德的作品亦遭禁。
[编辑] 其他的宗教改革者
早於西元10世紀,由一位名叫鮑格米爾(Bo-gomil)的修士所教導為核心的運動興起,對被稱為清潔派(Cathari)或阿比爾派(Albigenses)的基督教派改革,產生了影響。這是盛行於西元12世紀法國南方的宗教改革派。
在路德运动中,其他的宗教改革者也推波助澜,如早期的领袖之一菲利普·墨兰顿(他是路德在维滕堡大学的同事)、胡尔德莱斯·慈运理和约翰·加尔文(加尔文派的奠基人)。
[编辑] 宗教战争
原本在神学院内的学术交锋,现在已经泛化为社会与政治的冲突。路德与他的支持者将矛头直指西班牙国王(卡尔五世统治着低地国家、新大陆和神圣罗马帝国,而日耳曼地区亦属其中)与罗马教皇,双方势均力敌。冲突愈演愈烈,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气氛之下,酿成宗教战争。
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三政会在斯派尔相商,作出如下协定:在常委会裁决路德的著作属性之前,沃尔姆斯法令不必强制执行,各公国领主可自主决定是否允许路德在领土内传道。到1529年,三政会在斯派尔再作商议,推翻了上次的协定,无视各公国及自由城邦的异议。
路德派思想成为分离运动的象征。1530年,卡尔五世企图压制日益壮大的新教思潮,遂在奥古斯堡召开会议。在会上,菲利普·墨兰顿呈交了一份路德思想的摘要,这份文件史称奥古斯堡认信。几位日耳曼公国领主(后来又有其他国家的国王和诸候加入)在文件上签字,为“路德派”教会辟领地。这几位诸候于1531年结盟,施马尔卡尔登联盟成立。宗教战争的双方,即施马卡尔登联盟与卡尔五世辖下的神圣罗马帝国。
施马尔卡登战争结束后,卡尔五世致力在赢得的领土上推行罗马基督教会的教条。然而,路德派运动所赢得的领土更为辽阔。1577年,路德派运动的第二代继承人搜集整理前人学说,为路德派教会的承传奠下理论根基,这份文件世称《协和信条》。到1580年,所有的文献都归集为《福音派路德教会之认信》。这两份文献都流传至今。
[编辑] 宗教战争的结果
路德与其后继者开始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史称宗教改革。其后数十年间,大批欧洲人认取路德当年贴在维滕堡教堂门口的《九十五條論綱》,他们大部分生活在日耳曼领土和罗马教会辖下的奥地利。点燃这场大众运动之火的路德,被尊为宗教改革之父,历史上也被视为新教之父。
今日,全世界每4名基督徒中,即有1名是新教徒,而每5名新教徒中,即有1名是信义宗教徒。也就是说,全世界有5%基督徒认信信义宗。
[编辑] 教义
[编辑] 《圣经》与《路德教会之认信》
路德改革运动中一条重要的标志性教义主张是“唯独圣经”。信义宗相信,《圣经》是传道与授教的唯一准绳。信义宗也认为,《协和信条》是对《圣经》的解释说明。依照传统,信义宗的牧师、教会和教徒均须学习《协和信条》,以理解上帝的话语。因此,信义宗教徒,尤其是保守派的信义宗教徒常以“忏悔的信义宗”自况。此外,那些大体认同路德教义的信义宗教徒,却也对某些部分抱有异议,则自足于《圣经》。
一些信义宗教会坚信《聖經》确切无误。也有一些信义宗教会认为《圣经》固然为上帝的话语,但却是人写就的文献,因此不免会有所弊漏。尽管如此,后者与现代自由派神学仍然有所区别。
[编辑] 中心教义
信义宗的中心教义,即--
- 唯独恩典
- 唯独信心
- 唯独基督
- 唯独圣经
--信义宗坚信,上帝创世之始,世界是完美、神圣及无罪的。然而,亚当与夏娃选择了背弃上帝,宁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知识和智慧,是为原罪。原罪导致了人类其后的诸多罪恶,所以每个人都生而带罪,每个人都是罪人。信义宗所指的罪,并非指个体主动所犯下的罪行。
信义宗相信以下四點
- 罪人无法逃离上帝公义的审判。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罪及罪恶动机的濡染。上帝爱罪人,因此不会袖手旁观,唯独凭他的恩典,他无条件的救恩,人才能得到赦免,成为神的儿女,并得到永恒的救赎。
- 人唯独通过信心,才能领受神的救恩--要全心相信神的承诺。因为就连信心,也来自上帝的赐予,所以,听神的话语,并接受洗礼,是获得信心的途径。
- 救赎是通过耶稣基督的出生、受难和复活,才降临于人类的。信义宗相信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兼具神性与人性。因神性,他生而无罪,因人性,他会死亡。他以自己的死赎买了一切人类的罪恶。
大部分的信义宗教会也持有如下观念:
[编辑] 宗教理念的实践
信义宗强调礼拜仪式的重要性。音乐在传统礼仪中举足轻重。信义宗教会大都设有音乐部,包括唱诗班、手铃乐队、儿童唱诗班,建有钟塔的教堂甚至会组建钟乐队。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是虔诚的信义宗教徒,他的作品多为信义宗教会创作。
信义宗也很注重教育,教会中多设儿童部门。信义宗教徒建立了大量主日学、护士学校、小学、神学院和大学。牧师往往使用当地的日常用语。
[编辑] 教會制度
[编辑] 普世理念,及与政治的关系
信义宗认为,基督教会应当合一,基督信仰也只有一个。这种观点植根于信义宗的认信中,因此他们否认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教会分裂运动。
今天,在信义宗流传广泛的国家中,宗教大多严格与政权分离。与之相比,在其他基督教派别占优势的国家中,宗教与政权的分离就不太严格。
[编辑] 慈善组织
信义宗相信,“好行为”是信心的表现之一,因此教徒创办了很多慈善组织,遍及国际到地区层面。其中,信义宗世界救济会是全世界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该组织尤其致力于灾害救济。
[编辑] 信义宗教會組織
世界上有很多信义宗教会,他們分別地加入不同的世界信义宗教會組織:
- 世界信义宗联会 (香港有4間,台灣有2間信义宗教会加入了此联会)
- 国际路德会(香港和台灣各有1間信义宗教会加入了此議会)
- 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
- Lutheran World Relief
[编辑] 香港
- 香港信義宗聯會 (5間教會組成)
[编辑] 台灣
台灣有六個信義宗教會,但沒有成立聯會。
[编辑] 世界信义宗教徒数目
全世界共有1.04亿信义宗基督徒。这里的统计,包括了所有名义上的信义宗教徒,他们不一定归属于某个具体的教会。信義宗現時是芬蘭、挪威、丹麥及冰島的國教。2000年之前,信義宗亦是瑞典的國教,但其後國家立法修訂,取消了信義宗在瑞典的國教地位,並使信義宗成為國家教會。
[编辑] 欧洲
欧洲信义宗教徒共计6600万。
- 德国 - 4001万
- 瑞典 - 782万
- 丹麦 - 512万
- 芬兰 - 472万
- 挪威 - 420万
- 拉脱维亚 - 132万
- 爱沙尼亚 - 113万
- 匈牙利 - 50万
- 冰岛 - 25万
- 其他 - 100万
[编辑] 北美洲
北美洲信义宗教徒共计1900万。
- 美国 – 1800万
- 加拿大 - 80万
[编辑] 非洲
非洲信义宗教徒共计1100万。
- 埃塞俄比亞 - 330万
- 坦桑尼亚 - 220万
- 马达加斯加 - 150万
- 纳米比亚 - 90万
- 南非 - 85万
- 尼日利亚 - 65万
- 其他 - 130万
[编辑] 亚洲及大洋洲
亚洲及大洋洲信义宗教徒共计600万。
- 印度尼西亚 - 240万
- 印度 - 130万
- 巴布亞新畿內亞 - 90万
- 澳大利亚 - 25万
- 其他 – 80万
[编辑] 南美洲
南美洲信义宗教徒共200万。
- 西半球所有的西班牙语国家 - 100万
- 巴西 - 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