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古代 |
日耳曼人时期 |
欧洲民族迁徙时期 |
法兰克帝国 |
中世纪的德国 |
神圣罗马帝国 |
德意志東向殖民 |
国家的建立 |
莱茵联邦 |
德意志邦联 |
北德意志邦联 |
德意志帝国 |
一战时的德国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德国 |
二战时的德国 |
分裂与重新统一 |
1945年后的德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德国统一 |
现今的德国 |
现今德国 |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目录 |
[编辑]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参看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一部分。公元3世纪后,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低地国家、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编辑]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参看查理曼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编辑] 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年~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两朝,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并时常因主教叙任权问题与教皇发生冲突。然而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选侯选举产生,形同虚设。十六世纪时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振皇权的努力,也因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编辑] 与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编辑] 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熱誠」思潮的擴散,利奥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卻在这时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萨丁、英國、荷兰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仑所率領的法國意大利方面军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仑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隻身返國,發動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親自指揮意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仑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仑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仑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意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仑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仑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 拿破崙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编辑] 历史学家的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誌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 论历史上并无「神圣罗马帝国」
- 历任「神圣罗马皇帝」-含历任神圣罗马皇帝名单、其在位时间以及所兼任的其它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