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文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则天文字或则天新字,也称武后新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造的一些以前不存在的汉字的总称,在今天看来属于异体字范畴。而按照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六书来划分,这些字都属于象形和会意字。
目录 |
[编辑] 概述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喜欢标新立异自不用说,除了改服易帜,变官名,更年号外,还相信文字对于思想统治的力量,便发明了一套全新的文字替代原有的文字,以树立权威,后世便称之为“则天文字”。她觉得改了这些字,就表示除旧布新,实际上也有好大喜功的因素在里面。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这套文字并不是武则天本人亲自发明,而是授意其侄儿宗秦客所造,于她称帝之前的载初元年正月初八(西元689年12月25日)颁布通行。而《旧唐书·艺文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武后著字海百卷,创造了不少新字。其中“曌”字还被武则天用来作为自己的名字。
关于则天文字究竟有多少个,历来众说纷纭,有12个、19个、20个和21个等之说,而根据完全统计则有25个以上。因为有些单字的新写法有两种,按原字则算1个字,按新字则算2个字,所以造成了统计的不同。
则天文字在全中国共通行十五年,虽然字并不是很多,但都是常用字,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随着女皇帝的退位,神龙元年二月初五(705年3月4日)唐中宗复国号为大唐,武周王朝告终,则天文字亦随之废止。
[编辑] 详解
原字 | 新字 | 新字放大 | Unicode | 释义 |
---|---|---|---|---|
照 | 66CC | 同“照”,意为“日月当空”,是武则天的名字。[1]该字是则天文字中最有名的一个,因为它是武则天的名字,伴随着女皇帝而永留青史。该字从“明”从“空”,代表了武则天如在天空中的日、月一般光明普照万物。而“日”为阳,代表男人、雄性;“月”为阴,代表女人、雌性;又象征着武则天的统治是阴阳调和的,不但是所有女人的皇帝,也是所有男人的皇帝;武则天以此字为名,也表示她刻意淡化自己的女性身份,为自己的称帝和统治披上正统、合法的外衣。总之,这个字不但非常霸气,而且蕴含着深刻意义。 | ||
照 | 77BE | 同“照”,意为“双目当空”,常与“”字相混作为武则天的名字,但不知武则天的名字究竟是哪个字。[2]该字从双“目”从“空”,有“目空一切”之意,也是一个非常霸气的字。不过后世也有人认为武则天名字是上一个“”字而不是这个字,甚至认为是误写或者是为了避武则天的名讳故意写错。 | ||
天 | 2047A | 同“天”,是根据“天”字的篆书而改。[3]详细解释见下一个“”。 | ||
天 | 20011 | 同“天”,和上面一个“”一样,是根据“天”字的篆书而改。[4]两个字的手写体是一样的,都是“”字,之所以会出现两种不同写法,是因为在后世书面的印刷体由于印刷字板的雕刻者雕刻不同而有异或者是手抄的问题,实际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两个字其实是一个字,只不过笔画长短、位置摆设稍有不同罢了。 | ||
地 | 57CA | 同“地”,意为“山、水、土”,代表大地是由山、水和土所组成。此字非武则天首创,但久已不用,则天文字颁布后和其他字一并通行。[5] | ||
日 | 211A0 | 同“日”,“口”中的“乙”代表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鸟——金乌。[6]实际该字的手写体是“〇”中一个“乙”而不是“口”中一个“乙”,即“”字,是后世为了雕刻印刷字板方便而改。 | ||
月 | 56DD | 同“月”,“口”代表月圆之形,“子”代表中国神话中月亮上的广寒宫里的玉兔或金蟾。[7]一般的“月”字都用这个字代替,因为月圆代表圆满,比较吉利,少部分“月”字用下一个“”字代替。現時该字和「仔」字相通。見囝囝。 | ||
月 | 20971 | 同“月”,“匚”代表月缺之形,“出”代表中国神话中月亮上的广寒宫里的玉兔或金蟾。[8]该字不太常用,一说代表残月,不吉;一说同“”字(则天文字之“生”字),是变体。 | ||
星 | 3007 | 同“星”,代表圆形的星球,完全是一个象形字。[9]现在该字被用为数字“零”的同义字,如西元2000年,汉字可以写作“二零零零年”,也可以写作“二〇〇〇年”。 | ||
君 | 20E9E | 同“君”,意为“天大吉”,指武则天为君乃天赐大吉,亦涵天下大吉之意。改字后常被下一个“”字所代替。[10] | ||
君 | 20048 | 同“君”,是上一个“”字的变体,而且更常用,大概是后来手抄和印刷问题。[11] | ||
君 | 20C70 | 同“君”,是上一个“”字的变体,也是由于印刷字板的雕刻不同和手抄问题所导致。[12] | ||
臣 | 22611 | 同“臣”,意为“一忠”,代表做臣子的对君主要忠心如一。[13] | ||
除 | 2003A | 同“除”,意为“天兴”,代表上天让女皇帝武则天兴起是为了除旧布新,铲除一切苛政、弊政,创造一个新的世界。[14] | ||
载 | 21540 | 同“载”,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实就是把原来的“載”字稍微变化一下。该字常被写为下一个“”字,为印刷字板雕刻和手抄问题所致。[15] | ||
载 | 209CB | 同“载”,是上一个“”字的变体,而且反而更为常用,为印刷字板雕刻和手抄问题所致。[16] | ||
年 | 20866 | 同“年”,意为“千千万万”,取大周帝业千千万万年之意。严格来说,这里是“千千力力”。不过“千千力力”没有意义,大概借“千”的一横成“万”,或说这个“力”字乃是“卐”字变体,也读“万”。该字后简化为下一个“”字。[17] | ||
年 | 2099A | 同“年”,是上一个“”字的简写,少了一横。[18] | ||
正 | 2067A | 同“正”。古文为“”字(同“王”),武则天把它稍加变化,借为“正”字。[19] | ||
人 | 24BD4 | 同“人”,意为“一生”,指人只有一生。[20] | ||
幼 | 22217 | 同“幼”。[21] | ||
初 | 21508 | 同“初”,从“天”从“明”从“人”从“上”,意谓上天光明,照耀人间土地。[22] | ||
国 | 5700 | 同“国”,意为“八方土地”。原字“國”中的“或”通“惑”,不吉,遂改;最初的拟定的新字是“口”中加武则天的姓“武”字,即“”字,代表武则天居中治国;但有人说像是把武则天给围困起来了,也不吉,就再改为“口”中“八方”。[23] | ||
生 | 20935 | 同“生”。[24] | ||
应 | 20A4D | 同“应”。[25] | ||
圣 | 28CA2 | 同“圣”,意为“长正主”,代表圣神皇帝武则天是长久的正统的君主。该字的左半边“镸”是“長”的异体字,右上角的“”字(古文“王”字)是则天文字之“”字的原字,被武则天借为“正”字。[26] | ||
证 | 24A89 | 同“证”,意为“永主久王”。该字常被下一个“”所替代。[27] | ||
证 | 28B7B | 同“证”,是上一个“”字的变体,意亦为“永主久王”,该字左上的“求”字是“永”字变体,右上的“全”字是“主”字变体,下部的“金”字是“久”、“王”二字合体。[28] | ||
授 | 25893 | 同“授”,是下一个“”字的变体,而且更为常用。[29] | ||
授 | 25822 | 同“授”,,武则天改“”字(古文“授”字)而成的新字,常被上一个“”字的所代替,也是印刷和手抄问题导致。[30] |
[编辑] 应用举例
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是武则天的尊号之一,此写法见于武则天亲书的《升仙太子碑》。
注:证圣是武则天的年号之一。
注:天授是武则天的年号之一。
注:这句话见于五代詹敦仁《复留侯从效问南汉刘岩改名龑字音义》。
[编辑] 影响
虽然唐王朝的诏书通告天下废除则天文字,但实际上这些文字仍然在各地使用,流传很广,说明武则天的统治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西域(今天的新疆)等边境地区,大约沿用了一百多年,部分还传到日本、韩国,甚至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如江户时代的大名徳川光國就根据则天文字中的“圀”字改名为徳川光圀,因為他認為「國」字裡的「或」字通「惑」,不吉,所以要改名。
武则天时期的碑刻传世很多,最有名的是她亲笔书写的《升仙太子碑》,被誉为“千古美文”,其中就有很多则天文字;如右图该碑的拓片局部所示,其中“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其尊号)中的“”(则天文字之“天”字)、“”(则天文字之“圣”字)二字就是则天文字。而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碑刻》,其上也刻载了许多则天文字,是汇集则天文字的宝库。
武则天以后,南汉的开国君主刘岩也学她改字,创造了“龑”(音Yǎn)字,意为“飞龙在天”,
并作为自己的名字。该字现常简化为“”字(不过好像不能繁简转换)。
现在,大部分的则天文字除了学术研究和作为专有字外,已经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编辑] 注释
- ↑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太后自名曌,改诏书为制书。”又《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则天顺圣皇后天授元年》:“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
- ↑ 《字汇》:“同‘照’。”按《正字通》:“唐武后自制十九字,以‘瞾’为名,与‘照’音义同,从明,非从二目也。后讹为‘曌’。”《字汇》改作“瞾”,《字汇补》又作“曌”,并非。
- ↑ 《字汇补》:“同‘天’,武后制。”
- ↑ 《汉语大字典》:“同‘天’,唐武则天所造字。”
- ↑ 《玉篇》:“古‘地’字。《前汉·赵充国传》:‘令不得归肥绕之埊。’”按《类篇》谓唐武后作埊,非。又赵与时《宾退录·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为地,千千万万为年,永主久王为证,长正主为圣。”
- ↑ 《集韵》:“入质切,同‘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唐武后作𡆠。”
- ↑ 《集韵》:“鱼厥切,音‘刖’,与‘月’同,武后所作。”
- ↑ 《字汇补》:“与‘月’同,武则天制。”见《大周泰山碑》。
- ↑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从配。作……、〇、……,十又二文。”按《说文解字》:“曐,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一曰象形,从〇。”
- ↑ 见国立成功大学王三庆《论武后新字的创制与兴废兼论文字的正俗问题》一文。
- ↑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从配。作……、𠁈、……,十又二文。”
- ↑ 《字汇补》:“唐武后所制‘君’字。”
- ↑ 《字汇补》:“古文‘臣’字。”
- ↑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从配。作……、𠀺、……,十又二文。”
- ↑ 《汉语大字典》:“同‘载’,唐武则天所造字。”
- ↑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从配。作……、𠧋、……,十又二文。”
- ↑ 赵与时《宾退录·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为地,千千万万为年,永主久王为证,长正主为圣。”
- ↑ 与“年”同,武则天制,见《大周泰山碑》。
- ↑ 《字汇补》:“武后所制‘正’字。”
- ↑ 《字汇补》:“与‘人’同,唐武后制。”
- ↑ 《字汇补》:“与‘幼’同,武则天制。”
- ↑ 《字汇补》:“武则天所制‘初’字。”
- ↑ 《玉篇》:“古文‘国’字。”唐武后所作。《正字通》:“唐武后时,有言‘国’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又有言武在囗中,与困何异,复改为圀。”
- ↑ 《宣和书谱》卷一:“(武后)增减前人笔画,自我作古,为十九字,曰:……𠤵。”
- ↑ 《字汇补》:“同‘应’,唐武后制。”见《大周泰山碑》。
- ↑ 《字汇补》:“武则天所制‘圣’字。”见《大周泰山碑》。又赵与时《宾退录·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为地,千千万万为年,永主久王为证,长正主为圣。”
- ↑ 《金石文字辨异》:“武后改易新字,以永主久王为证。”又赵与时《宾退录·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为地,千千万万为年,永主久王为证,长正主为圣。”
- ↑ 《集韵》:“证,唐武后作‘𨭻’。”
- ↑ 《集韵》:“承呪切,音‘授’,付也。又姓出《姓苑》。”《字汇》:“唐武后改‘授’作‘𥢓’。”
- ↑ 《集韵》:“授,或作‘𥢓’,唐武后改‘授’作‘𥠢’。”
[编辑] 参考资料
-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后妃列传上•则天武皇后传》,北宋•欧阳修、宋祁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
- 《集韵》,北宋·丁度等
- 《宣和书谱》,北宋·佚名
- 《字汇》及《字汇补》,明·梅膺祚
- 《正字通》,明·张自烈
-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中华书局(1958年1月第1版) ISBN 7-101-00518-7
- 《汉语大字典袖珍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ISBN 7-80543-790-4
- 《辞海缩影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 《传奇太后之武则天》,当代·黄正建
- 《武则天私秘生活全记录》,当代·司马路人,中国戏剧出版社
- 《论武后新字的创制与兴废兼论文字的正俗问题》,当代·王三庆,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成大中文学报》第十三期(2005年12月)
- 《則天造字と日本における「則天文字」の受容》(日文),当代·王维坤
- 《則天文字の周圏論的性質について》(日文),日本·笹原宏之,1987年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页面分类: 使用Unicode扩展汉字的条目 | 汉字 | 唐朝 | 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