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爾街(Wall Street)是一條位於美國紐約市下曼哈頓的狹窄街道。東起百老匯,向西一路延伸至東河。華爾街被認為是紐約金融區的中心,同時也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個常駐地。華爾街得名自街道前身所屬空地曾由荷蘭人建造木椿牆以抵禦來襲的英國人。英國人佔領新阿姆斯特丹城並改名為紐約後,此牆因年久失修而傾圮,但牆後之空地成街後,仍命名為牆街(Wall Street),即今華爾街。
華爾街一詞也可以借指整個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但是今日大多數金融公司的總部都已離開華爾街,取而代之的是曼哈頓的中城和下城,和紐約市的外圍地帶,諸如:長島、威斯特徹斯特、紐澤西州等地。德意志銀行是一個的例外,它的北美洲總部自從2001年11月起就設立在華爾街60號。
目录 |
[编辑] 歷史
華爾街的名稱源自於17世紀來自北邊界的新阿姆斯特丹移民。1640年代,殖民地內的小塊土地由基本的尖木樁和圍籬分隔。[1]而後,為了有效控管來自非洲的奴隸,[2]荷屬西印度公司的代表彼得·斯特伊弗桑特(Peter Stuyvesant),領導來自荷蘭的移民團建造更堅固的柵欄。1653年,這片柵欄被強化強化成一座約3.65公尺(12英呎)高的泥土木板牆。[1][3]此後,為了抵禦印地安部落、新英格蘭殖民者以及英國人,木板牆便逐漸地被擴張和強化。1685年勘測員沿著原始柵欄劃訂出一條道路,即今日的華爾街。[4]1699年英國人將這面城牆拆除。
18世紀末,交易員和投機者在華爾街街腳的一棵北美筱懸樹下從事非正式的買賣。1792年,這些人將非正式的買賣轉化為正式的聯盟,訂立筱懸樹協議,這一組織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
1889年,股市報導顧客的午間信(Customers’ Afternoon Letter)依照這條街的街名改名為華爾街日報,這份在紐約市出版的商業報紙,足以影響每日的國際商業活動。[5]多年來,隸屬於道·瓊斯公司的華爾街日報都是全美發行量第一的報紙,不過現在已被今日美國超越,排名第二。[6]
曼哈頓金融區的規模在紐約僅次於中城,是全美國最大的商業區之一。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紐約的企業文化是爭相建造摩天大樓,當時的對手只有芝加哥。即使在今日,金融區的天際線的確保有自己的特色,與位於北側數公里的中城有所分別,縱使大樓的高度略遜一籌。
位在華爾街23號的摩根大通總部於1914年建造,數十年來這個地址在美國金融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不過目前正改建成公寓。1920年9月16日中午,摩根大通銀行前一枚炸彈爆炸,造成38人死亡,400人受傷。炸彈引爆前不久,一封警告信被投遞進柏樹街和百老匯路口的信箱,上面寫著:「記住我們不會再忍受下去。釋放政治犯否則你們肯定統統都會死。美國無政府主義戰士。」(原文:Free the political prisoners or it will be sure death for all of you. American Anarchists Fighters.)經過20年的調查當局仍然無法找到嫌犯,1940年聯邦調查局將檔案閒置,儘管仍然有眾多理論試圖解釋華爾街爆炸案和猜測嫌犯的身份。
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並導致之後的經濟大蕭條。在大蕭條年代,絕大多數位於金融區的計畫都被迫延宕,世界貿易中心是少數在20世紀最後三季進行的主要計畫,結果卻是出人意料的非常成功。世界貿易中心事實上是政府投資的計畫,紐約與紐澤西港務局為了刺激下城經濟的發展而決定建造,國際交易所需的所有工具都已包含在這兩幢超高層複合大樓內。儘管如此,完工後初期大樓內大部分的空間都乏人問津。
但是,部份大型有影響力的廠商的確進駐世貿中心,更進一步吸引其他有影響力的企業買下中心裡的辦公室。有些觀點認為,世界貿易中心儼然取代了華爾街,成為金融區的核心。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中,世貿中心被摧毀,讓1970年代開始興建複合大樓風潮,留下了斷層。九一一恐怖攻擊造成的結果是企業紛紛離開華爾街,原本在紐澤西的臨時地點變成了長期的辦公室,或甚而將業務分散至其他如芝加哥、波士頓等城市。
不管是以什麼角度來看,華爾街本身和金融區確實是充斥著高樓大廈。失去了世貿中心反到讓金融區出現數十年來未曾見過的大規模開發,一部份是歸因於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希望刺激開發的稅賦獎勵。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紀念基金計畫中新的世界貿易中心複合大樓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其中一幢大樓已經被替換。計畫的中心是541.32公尺(1,776英呎)高的自由塔。新的住宅大樓也已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同樣受惠於稅賦獎勵,舊的辦公室大樓被整修成住宅。金融區也計畫更新交通系統,包括一個新的通勤車站和福頓街(Fulton Street)的運輸中心。
[编辑] 現況
說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是「華爾街公司」比較有可能是在說他們從事金融服務業,並不一定真代表該公司位在華爾街上,公司的總部有可能在全球的任何一個地點。今天,華爾街的勞動力主要是在中型和大型企業工作的法律、財經專家。附近的商業區大多是符合這些專家口味的地方公司和連鎖店,提供他們必需品。大部分在金融區工作的人每天從鄰近的長島、康乃狄克州、賓夕法尼亞州、紐澤西州和北哈德遜村等地通勤到此。
一般批評華爾街文化過於嚴苛,數十年來華爾街的公司為了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和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集團造就了這些陳規。近年來的批評主要集中在結構問題和缺乏動力去改變確立已久的習慣。華爾街的公司反對政府的監督與管制。另一方面,紐約市以非常官僚聞名,讓中產階級企業家難以,甚至是無法加入鄰近區域。最後,紐約證券交易所仍然在交易大廳作最後的抵抗,不希望電子系統取代大廳上的交易。諷刺的,大概除了這條街的名譽以外,沒有任何必要公司要把總部設立在華爾街上,因為股票交易可以輕易的在幾乎任何地方進行。
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銀行系統建立以來,位於金融區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就成為美國貨幣政策執行的地點,雖然實際上政策是由華盛頓特區的管理委員會制定。紐約是現在唯一設立自己的聯邦儲備銀行的州,部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紐約龐大的人口。在1960年代以前,紐約是全美國人口最多的地方,現在則排名第三,次於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總裁是地方銀行中唯一有永久投票權的,並且在傳統上會被選為管理委員會的副主席。銀行地下25公尺(80英呎)有一個地窖用於儲藏黃金,其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甚至比諾克斯堡還大。
[编辑] 建築
華爾街的建築大多是鍍金年代的風格,雖然附近地區同樣也受到裝飾藝術運動影響。華爾街上著名的建築物包括有聯邦國家紀念堂和百老匯街口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亞托羅·迪·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所雕塑的金牛雕像(Charging Bull)可以說是最能代表華爾街的物品之一,代表牛市。這尊雕像原本釋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前方,後來被移至現在的滾球綠地(Bowling Green)。
- 華爾街1號:紐約銀行大樓(原歐文信託大樓)
- 華爾街14號:銀行家信托大樓
- 百老匯街8號:紐約證券交易所大樓
- 華爾街23號:原摩根大通大樓,現改為公寓
- 華爾街37號:原美國信託公司,美國大通銀行,現改為出租住宅
- 華爾街40號:川普大樓,曼哈頓信託銀行
- 華爾街45號:原多倫多道明銀行,現改為住宅
- 華爾街48號:原紐約銀行總部,現改為美國金融博物館
- 華爾街60號:德意志銀行大樓,摩根大通大樓
- 華爾街63號:原布朗兄弟哈里曼信託大樓,現改為住宅
- 華爾街111號:花旗銀行大樓
[编辑] 文化影響
[编辑] 華爾街和商業街
與商業街相比較,華爾街一詞通常指擁有大商業影響力的公司,與中小型企業和中產階級形成對比。華爾街有時特別指分析師、持股人、和投資銀行一類的金融機構。商業街會讓人想到小鎮和郊區的獨棟住宅及小型企業,另一方面,華爾街一般作為「美國企業」的同義詞,有時用來區別投資銀行和財富500強企業的影響力、文化和生活方式與小企業的不同。
[编辑] 看法
鍍金時代的建築和文化造就許多今日企業文化的陳規,至少在美國是如此,其中某些陳規存在已久。提到這些年的華爾街,心中就會浮現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商人圍坐在紅木會議室裡的桌子旁,抽著雪茄談論他們擁有的股票,進行私下交易。對工會、全世界的小企業、甚至是中產階級來說,華爾街在文化意義上代表的是一群冷漠高傲,毫不關心一般日常生活的人。
舊式的摩天大樓通常有精美的外觀,但已有數十年這種精緻的美學不曾在企業的建築上見到,1970年代建造的世界貿易中心為代表,其外表簡單、重視實用性。(世貿雙塔一般被批評為兩個高高的盒子)
華爾街比任何事物都更能代表金融和經濟權利。對美國人而言,有時華爾街代表精英統治、權利政治和割喉資本主義,但同時也喚起美國人對市場經濟的驕傲。去除無法避免的貪污,華爾街已成為美國人心中以貿易、資本主義和創新,而不是靠殖民主義和掠奪成長的國家和經濟系統。
[编辑] 文學
- 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短篇小說《書記員巴特子比》副標題是《一個華爾街的故事》,小說對一位好心又富有的律師有絕佳的描繪。
- 威廉·福克納的小說《聲音與憤怒》中傑森·康普生(Jason Compson)顯現另一個對於華爾街的看法:他發現部份他擁有的股票表現不佳後責怪猶太人。
[编辑] 音樂
- 10cc在1970年代的流行歌曲《華爾街曳步舞》(Wall Street Shuffle)以華爾街為題材。
[编辑] 電影
[编辑] 相似的地點
在金融界的影響力足以與華爾街匹敵的有:
在北美洲相似地點有: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
- ^ 1.0 1.1 Dr. James Sullivan, The History of New York State, Book II, Chapter II, Part IV.
- ↑ 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 - White New Yorkers in Slave Times ((英文)) (PDF) - 於2006年8月20日zh-tw:造;zh-cn:采訪。
- ↑ PBS Online (2004年10月21日) - Timeline: A selected Wall Street chronology ((英文)) - 於2006年8月20日zh-tw:造;zh-cn:采訪。
- ↑ NYSE Group, Inc. (2006年) - NYSE Timeline ((英文)) - 於2006年8月19日zh-tw:造;zh-cn:采訪。
- ↑ Dow Jones & Company, Inc. (2006年) - DOW JONES HISTORY - THE LATE 1800s ((英文)) - 於2006年8月19日zh-tw:造;zh-cn:采訪。
- ↑ Robert Fulford (2002年4月20日)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designs itself ((英文)) - 於2006年8月19日zh-tw:造;zh-cn:采訪。
- ↑ IMDb - IMDb entry for Wall Street ((英文)) - 於2006年8月19日zh-tw:造;zh-cn:采訪。
[编辑] 書目
- Atwood, Albert W. and Erickson, Erling A. "Morgan, John Pierpont, (Apr. 17, 1837 - Mar. 31, 1913)," i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Volume 7 (1934)
- Carosso, Vincent P. The Morgans: Private International Bankers, 1854-1913. Harvard U. Press, 1987. 888 pp. ISBN 978-0674587298
- Carosso, Vincent P. Investment Banking in America: A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 Chernow, Ron. The House of Morgan: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 (2001) ISBN 0-8021-3829-2
- Fraser, Steve. Every Man a Speculator: A History of Wall Street in American Life HarperCollins (2005)
- Geisst; Charles R. Wall Street: A History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he Fall of Enr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ition
- John Moody; The Masters of Capital: A Chronicle of Wall Stree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1) online edition
- Morris, Charles R. The Tycoons: How Andrew Carnegie, John D. Rockefeller, Jay Gould, and J. P. Morgan Invented the American Supereconomy (2005) ISBN 978-0805081343
- Robert Sobel The Big Board: A History of the New York Stock Market (1962)
- Robert Sobel The Great Bull Market: Wall Street in the 1920's (1968)
- Robert Sobel Inside Wall Street: Continuity & Change in the Financial District (1977)
- Strouse, Jean. 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 Random House, 1999. 796 pp. ISBN 978-067946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