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大屠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卢旺达大屠杀; zh-cn:卢旺达大屠杀; zh-tw:盧安達大屠殺; zh-hk:盧旺達大屠殺
zh:卢旺达; zh-cn:卢旺达; zh-tw:盧安達; zh-hk:盧旺達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位於非洲中部的卢旺达, 胡圖族的政府軍與圖西族的盧安達愛國陣線(Rwandan Patriotic Front、簡稱RPF)之間所發生的武裝衝突,是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也叫做盧安達內戰。當時據說在這場武裝衝突中遇難人數超過一百萬人。
目录 |
[编辑] 背景
1890年到1918年時盧安達為德國殖民地,1918到1962年為比利時殖民地。白人殖民者以圖西人膚色較白,平均身高較高為由,讓占人口少數的圖西人(約15-18%) 統治占人口多數 (約 85%) 的胡圖人,因而埋下日後種族屠殺的遠因。
1962年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種族問題。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卢旺达政府一直对图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在大屠杀前的三年里,国家控制的媒体把图西族人等同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鞭挞,煽起胡图族人的恐惧和仇恨。一家受到党政军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广播电台,在大屠杀前9个月,宣传对图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开宣布要被消灭的人的名单。
[编辑] 導火線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 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zh-tw:吉佳利;zh-cn: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都罹難。有傳聞擊落客機的人便是圖西族遊擊隊。
[编辑] 屠殺
屠殺從zh-tw:吉佳利;zh-cn:基加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從4月6日到7月初的100天,約有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还有200万人流离失所。
7月,盧安達愛國前線RPF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安達首都zh-tw:吉佳利;zh-cn:基加利,擊敗了胡圖人政府。200萬胡圖人,其中一些參與了屠殺,由於害怕遭到圖西人報復,逃到鄰國蒲隆地、zh:坦桑尼亚; zh-cn:坦桑尼亚; zh-tw:坦尚尼亞; zh-hk: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编辑] 國際的反應
由於美國在此前在zh:索馬里; zh-cn:索马里; zh-tw:索馬利亞; zh-hk:索馬里进行的干涉行动因当地势力的一致抵抗并遭到失败,并且遭到了许多欧洲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严厉谴责[1],因此並不想派軍介入這場衝突,而当地驻扎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也因为美国而持观望态度。而整个国际社会也袖手旁观。
后来聯合國被迫說服其他國家能伸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提供了一些援助。
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救援組織亦無懼炮火,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
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认为美国对此事件负有责任,认为美国此次的不干涉态度是造成屠杀的重要原因[2],[3]
[编辑] 審判
聯合國在坦桑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安達政府則負責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根據盧旺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