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國旗於1945年開始,普遍以中華民國國旗顯示,不過首面台灣國旗卻早在1895年台灣民主國創立時出現,而圖樣則為尊清的藍天虎旗。
目录 |
[编辑]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台灣地區現今最常使用的國家象徵之一。該旗幟由中國革命家孫中山將陸皓東設計之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置於紅底旗幟的左上角而來,1928年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當年北伐完成時頒行全國。民國36年(西元1947年),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憲法明定的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旗的形式是長寬比為三比二的矩形,紅地,左上4分之1為青色矩形,其中央置白色圓日及其周圍12道白尖角光芒,光芒與圓日之間留有青色窄圈。
西元1945年,台灣日治時期結束,中華民國國旗在台灣開始使用,並沿用至今,也是國際非官方場合用來標識台灣的旗幟。
[编辑] 意涵
中華民國國旗由青天、白日、滿地紅三部分組成,它們各含深義。青天、白日、滿地紅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同時,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紅地象徵革命先烈的熱血及犧牲奉獻、勇敢奮鬥的精神。青天白日的組合象徵民主自由光華四射,普照全球;白日光芒尖鋒,示革命進銳。青天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天十二個時辰(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一年十二個月,勉勵國人要不斷精進奮鬥,自強不息。
[编辑] 規格
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對國旗的繪製方法有詳實規定:
- 國旗:
- 旗面之橫度與縱度為三與二之比。
- 青天為長方形,其面積為全旗之四分之一。
- 長方形之青天中置國徽上之白日青圈及十二道白尖角光芒,其白日體圓心位於長方形青天縱橫平分線之交點上。
- 白日體半徑與青色長方形之橫長為一與八之比。
- 青圈與十二道白尖角光芒之位置及尺度比例,準用關於國徽之規定。
- 國徽(有關國旗部份):
- 白日體圓心至白尖角光芒頂,其長度與白日體半徑,為二與一之比。
- 白日與十二道白尖角光芒間之青圈,其寬度等於白日體直徑十五分之一。
- 每道白尖角光芒之頂角為三十度,十二角為三百六十度。
- 白尖角光芒之上下左右排列應正對北南西東方向,其餘均勻排列。
[编辑]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國旗
主張台獨之人士反對國民政府與中國在台灣的合法管轄,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早年較多積極鼓吹者離台赴日,日本成為此種主張較為集中的地方。於日本從事台灣獨立運動的廖文毅與台灣民主獨立黨,於1956年2月28日宣佈於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舉廖文毅為大統領,吳振南為副大統領,簡文介為政府秘書長,以藍底日月旗為國旗。並組織台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1955年9月),但沒有獲得任何國家的承認。不過此組織獲得不少海外台僑支持,廖文毅曾往印尼與馬來西亞進行訪問,陳智雄獲派「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東南亞巡迴大使」。
1965年5月,廖文毅返台之後,運動衰敗,到1977年1月7日林台元過世後,「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便宣告結束。
[编辑] 台灣共和國八菊旗
八菊旗,亦稱台灣同心旗。由主張台獨人士在1991年台北舉辦的「台灣人民制憲會議」中提出。同一年,民主進步黨將「建立主權獨立的台灣共和國」寫入黨綱。此後八菊旗即成為島內與海外台獨運動支持者較常使用的旗幟。1993年運動人士曾在台灣大學校門前廣場舉行「台灣國升旗典禮」。八菊,有謂與日本皇室「十六瓣菊」過於接近。日本皇室典章十六瓣菊為天皇紋章,十四菊為皇族紋章,八菊為封臣紋章。八菊旗遂廣受批評。但八菊亦為「四個同心」,即所謂「台灣四大族群」同心之意。由於爭議較多,部分台獨支持者也不完全認同八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