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馬懿(179年—251年),表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舞陽侯。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
目录 |
[编辑] 簡歷
司馬懿高祖為 司馬鈞,漢安帝時為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為穎川太守,父司馬防為京兆尹。正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曾一度拒絕他的授予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乘曹爽陪曹芳離洛陽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265年,司馬懿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帝。
[编辑] 軍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將關羽攻魏,敗曹仁於樊城(今湖北襄樊市),俘于禁,斬龐德。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離間計,拉攏孫權,才有了後來所謂的「關羽大意失荊州」。
司馬懿於太和五年(231年)、青龍二年(234年)曾兩度親自率兵抗擊蜀漢諸葛亮北伐。司馬懿採取據險堅守,蜀軍果然糧盡而自退。諸葛亮後來的幾次北伐也都以失敗告終。
231年,諸葛亮帶領的蜀軍開始撤退的時候,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這個時候張郃反對,因為他估計會有伏兵,所以對追擊表示反對。但是,司馬懿的態度強硬,木門道的蜀軍伏兵放出了無數的箭,不久張郃中箭死去(《三國演義》中,張郃是自己要求追擊蜀軍)。
司馬懿的軍事才略還表現在孟達叛魏事件上。孟達原為蜀漢降將,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縣)。丕死,達欲叛魏歸蜀。司馬懿瞭解到這個消息後,一方面寫信安撫孟達,一方面潛軍進討,僅用8天行軍1200百里。孟達給諸葛亮信中認為司馬氏來兵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當司馬懿提前二十多天趕來時,完全打亂了他的叛亂部署。後來司馬懿僅用16天,就破上庸,斬孟達。
另外,司馬懿還有破遼東公孫淵的戰績。
[编辑] 治國之道
司馬懿曾向曹操建議屯田制,但曹操採納後很快就死去了(案:曹操死前已有屯田制),所以事實上屯田制(尤其是軍屯)的推廣在曹丕時期。曹魏軍屯其主要基地設置在和孫吳、蜀漢對立的地帶(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長安、槐裡、陳倉等地),而這裡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荒,司馬懿調五百萬斛粟運往洛陽,足見關中存有大量糧食。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興修水利,而「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
[编辑] 家庭
[编辑] 子女
註:肜:音容、胄:音冑、榦:音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