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
---|
基本教義 |
三寶 涅槃 緣起 輪迴 |
修行位階 |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
人物 |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玄奘 蓮花生 慧能 印光 |
宗派 |
大乘 小乘 藏傳 漢傳 |
经典 |
經藏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三經 阿含經 百喻經 |
聖地 |
八大圣地 |
维基主题:佛教 |
南传佛教又稱作上座部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之一(另一派別是大乘佛教)。
目录 |
[编辑] 起源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廛,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编辑] 發展
除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南传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南传佛經。這些佛經為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其後南传佛教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另一方面,南传佛教亦傳至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公元前3世紀已傳入錫蘭的孔雀王朝,11世紀傳至緬甸阿努羅陀王朝,其勢力使南传佛教滲入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經過錫蘭於12世紀舉行第七次結集,整頓佛教教團,使上座部佛教於錫蘭臻於隆盛,期後透過比丘學習,傳返暹羅,促使當時素可泰王朝傾向南传佛教。現今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有很多上座部佛教(當地教徒對南传佛教的稱謂)教徒,當中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徒佔該國佛教徒的90%。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地区。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南宋景炎二年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
[编辑] 信仰特點
南传佛教比較固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有觀點認為為,释迦牟尼创办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求助于神,認為神和人的區别只在於生命長短,同样得落于轮回,人的解脱在于自我的修炼,最终达到涅槃,由此逃脱轮回,解脱痛苦。
南传佛教根据自己的经典不允许建立佛像,而是用脚印、法轮等象征物来表示佛陀,并且进行礼拜。不过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响,也开始修造佛像。
當代的南传佛教主要以斯里蘭卡所傳的上座部佛教為代表。
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错综的关系。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佛波罗蜜行的事亦,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符合“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思想。
[编辑] 主要經典
南传佛教的主要經典(以下為以漢語翻譯名稱)包含:《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這四部佛經合稱“四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經典,阿含乃「法歸」、“匯聚”之意,意思是說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现代南传佛教的主要经典就是五部《尼加耶》--《长部》、《中部》、《增支部》、《相应部》和《小部》。)
一些南傳佛教徒認為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並不是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而是后人假托釋迦牟尼佛之名的偽作,這些經典違背了佛陀的本意,屬於偽經。這就是大乘非佛說。
[编辑] 名稱的爭議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名称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大乘佛教认为对方只求自我的解脱而不愿意度人,相对的大乘佛教自身注重度化众生)。對於信奉南传佛教的佛教教徒來說,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教徒用上這些稱呼,有貶低他們所奉之教義之嫌,故此,他們不接受「小乘」這個稱號,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
但亦有學者論文指出:「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1
[编辑] 參考文獻
- 樓宇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古代礼制风俗漫谈》2,中華書局。1986年。ISBN 7-101-00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