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森(1868年—1943年8月1日),字子超,號長仁。福建閩侯縣人。由1932年起接替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1943年逝世後繼續由蔣中正擔任此職。
[编辑] 生平
林森1868年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尚幹鄉。1877年入美国教会学校培元学校,1881年考入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於台北電信局工作。1902年到上海海關任職,其間參加反清活動,並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时,任江西九江军政府民政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临时参议院议长。1917年任广东非常国会议员、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1921年任广州国会非常会议议长。1923年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1924年当选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11月与邹鲁等在北京西山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即"西山会议",任西山会议派的"中央执行委员兼海外部部长"。宁沪汉合流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立法院副院长。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由於林森在政治路線上一向和蔣中正相左,所以他的當選只是權力鬥爭的結果,並未有掌握多少實權。1943年8月1日在重庆逝世。
他曾遊覽福建連江的青芝山,並對當地景色為之著迷,故自號青芝老人。他76歲時在重慶過世,生前他在青芝山建有骨塔,期望死後葬在青芝山旁。但該骨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惡意破壞,直到1979年才得以修復。
[编辑] 以林森命名的街道、學校及建築
位於台北市有一條貫穿中山區及中正區的南北向道路被命名為林森,分為林森北路(忠孝東路以北,大部份路段在中山區)和林森南路(忠孝東路以南,在中正區,包括穿越中正紀念堂下方的車行地下道)兩段,以紀念這位前主席。以林森為名的路在台灣各處都能見到,就跟台灣在每一個地方很容易就能見到中山路與中正路一樣,擁有林森路的地方尚有台北縣永和市、台中市、桃園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竹東鎮、台中縣霧峰鄉、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員林鎮、雲林縣虎尾鎮與土庫鎮(橫跨兩鎮)、雲林縣麥寮鄉、台南市、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甲仙鄉、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九如鄉、宜蘭縣蘇澳鎮、宜蘭縣羅東鎮、宜蘭縣頭份鎮、宜蘭縣宜蘭市、花蓮縣光復鄉、花蓮縣花蓮市,比較特別是,嘉義市有林森東路與林森西路,而高雄市則有林森一路、林森二路與林森三路。
另外,高雄縣仁武鄉與南投縣竹山鎮有林森巷,而林森街也散見於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汐止市、苗栗縣苗栗市與台南縣六甲鄉。
位於上海市的淮海路在1945年11月1日至1950年5月25日之間也曾名叫林森路,分為林森東路、林森中路、林森西路三段,分別對應現在的淮海東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學校方面也有以林森命名的,在台灣以「林森」為名的國民小學就至少有三所,分別在苗栗縣苑裡鎮、嘉義市東區與桃園縣中壢市。
南京市國民政府舊址內有一棟建築物當初命名為子超樓。大陆的福建省闽侯县在1944年后一度改名为林森县。1950年4月复名闽侯县。
另外,中華民國臺灣總統府前方介壽公園內,亦設有林森銅像。林森北路旁有一座林森公園。
[编辑] 外部連結
前任: 蔣中正 |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1932年—1943年 |
繼任人: 蔣中正 |
重新大学的校名也是林森提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