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簡稱 | 渝 |
別稱/舊稱 | 山城 |
設立始年 | 1997年 |
行政區類別 | 直轄市 |
區劃 | 19個區,17個縣,4个民族自治县 |
市政府駐地 | 渝中区 |
市長 / 市委書記 | 王鸿举 / 汪洋 |
政府網站 | 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
市花 | 山茶花 |
市樹 | 黄桷树 |
電話區號 | 23 |
總面積 | 8.24万平方千米
(中國內地的0.854%,第26位)
|
總人口 | 3144.23萬人(2004)
(中國內地的2.43%,第20位)
|
人口密度 | 382人/平方千米 |
毗鄰 | 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 |
重庆市在中國的位置
|
|
經濟 | |
國內生產總值 | 3069.10亿人民币(2005年)
(中國內地的1.14%,第23位)
(中国内地城市第7位) |
- 每人平均 | 人民幣11068元(2005年) |
國民生產總值 | |
- 每人平均 | |
地理 | |
經度 | 东经105°11′-110°12′ |
緯度 | 北纬28°10′-32°15′ |
東西寬度 | 470千米 |
南北長度 | 450千米 |
總面積 | |
- 陸地面積 | |
- 水域面積 | |
海拔高程 | 最高:2796.8米 最低:73.1米 中位值: |
氣候 | |
氣候類型 |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溫 | 18摄氏度 |
- 最高月均溫 | |
- 最低月均溫 | |
年降水量 | 969.5至1293.8毫米 |
無霜期 | 340--350天 |
年日照時數 | 1259.5小时 |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处丘陵地带,多山多雾,故有“山城”、“雾都”的别称。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至1997年重庆重新直辖之前,重庆为副省级城市(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计划单列市、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包含渝中区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市区,为一个组团式的城市。重庆的总面积和总人口列中国四个直辖市之最。
目录 |
[编辑] 历史
重庆定名于宋朝,在近代由于率先引入近代工业而迅猛发展保持至今。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重庆建于周初,是当时巴国的首府。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至此,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据當年4月签訂的马关条约中規定清朝须把重庆(連同苏州、杭州、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重庆开始面向世界。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华民国陪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设重庆为中华民国永久陪都(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台北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院辖市)。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一年半以后撤销),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永川地区八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會議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管辖原重庆市和万县市(后改名为万州)、涪陵市、黔江地区。重庆市现有人口3144.23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编辑] 地理
[编辑] 位置
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四川盆地东部边缘。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接邻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六省。
[编辑] 气候
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
[编辑] 地貌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
[编辑] 河流
流经重庆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该峡位于湖北省境内),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长江、嘉陵江穿过重庆市的主城区。
[编辑] 城市标志
2006年1月16日,“人人重庆”标志被官方确定的城市形象标志。“人人重庆”由香港知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两个欢乐喜悦的“人”字重叠加成为一个“庆”字,取“双重喜庆,以人为本,携手并进”之意。
城市形象标志多用于外界宣传,而非城市的官方徽章,这一点有别于市徽。
[编辑] 行政区划
重庆是中国第四个成立的直辖市,从行政区划面积、人口数量、农业人口比例来看相当于一个省。重庆市与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重庆在所辖行政区划是市→县(区、民族自治县)→乡(镇)的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而省为四级行政管理体制。但实际实行时重庆市仍然设有地级行政单位。其中重庆市为省级行政单位,各区为地级行政单位,各县和自治县为县级行政单位。
- 区: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南岸区、巴南区、(以上九区构成重庆市的市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万盛区、双桥区、永川区、合川区、江津区、南川区。
- 县:綦江县、潼南县、荣昌县、璧山县、大足县、铜梁县、梁平县、城口县、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奉节县、开县、云阳县、忠县、巫溪县、巫山县。
- 民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链接标题
[编辑] 经济
[编辑] 概述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经济重镇,为中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实力较强,按重庆的经济总量在西部十二个地区列第五位。同时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城市化的道路还比较漫长。
重庆在1997年升为中央直辖市,并借助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重庆市力争在2020年左右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
[编辑] 指标(2004年数据)
-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65.39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
-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6.2%:44.3%:39.5%。
- 三大经济区域GDP值
- 都市发达经济圈: 1037.08亿元,上年增长13.3%,占全市GDP的38.9%
- 渝西经济走廊: 826.05亿元,增长11.4%,占全市的31.0%
-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802.26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30.1%。
[编辑] 指标(2005年数据)
- 2005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0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接近1400美元。
[编辑] 工业
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通宜昌沿长江至重庆的航线,从此增强了重庆与中部及东部地区的联系,外资及民族资本开始在重庆发展近代工业。经过中日战争,重庆逐渐发展为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巨大的产业工人阶层,是中国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综合化工基地、医药工业基地和仪器仪表基地(仪器仪表仅次于上海),是中国汽车(长安集团位列中国汽车行业第四)、摩托车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常规兵器生产基地。重庆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行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
市内建有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并且形成了冶金、机电设备、电子信息、仪器仪表、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日用玻陶等一批优势行业。
[编辑] 商贸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舟楫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地区物资集散地和繁荣的商业重镇。近年来商贸发展迅速,建成了众多辐射西南的专业市场。重庆商社和重庆百货还分别入选2004年全国百强商贸企业,分列12位和32位。
[编辑] 人口
- 重庆主城区人口310万,全境人口3144.2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1.7%),人口密度382人/平方公里。
- 老年人口(65岁以上)34.1万,老龄化率10.9%。
[编辑] 民族人口
重庆是以汉族为主体,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144.2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7%,以土家族(142万)、苗族(50万)为主。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编辑] 文化
- 饮食文化
重庆饮食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较之成都川菜,渝派川菜不及其精致,但大开大阖更具想象力。渝派川菜中,最有名的算是重庆火锅。重庆乃火锅的发源地,重庆火锅就被称为麻辣火锅、毛肚火锅。最开始是重庆的屠夫在冬天将屠宰后剩下的边角料合着郫县豆瓣放在锅里煮,以此避寒去湿。虽然重庆算不上火锅的唯一发源地,但重庆是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最大的。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种特色火锅。
- 码头文化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在此影响下,重庆人仗义耿直,喜热闹、喜打抱不平。重庆方言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很多码头边都有供商旅人歇脚饮食的茶馆,斟一碗小酒,一盘花生米,赏评书和川剧,听篙橹拍江涛。如今的重庆很多本土文化丧失了很多,有人抱怨重庆人的性格大不如以前耿直,年轻的一代不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和3000年沉集的文化。以前的街头茶馆早已被众多茶餐厅和咖啡厅代替,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不过重庆方言文化却是蓬勃发展。
[编辑] 交通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最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发展很快。
[编辑] 铁路
重庆拥有成渝铁路、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渝遂铁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五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和达万铁路。另还有地方铁路三万铁路(綦江三江至万盛)和万南铁路(万盛至南川)。在建万宜铁路、襄渝铁路复线。兰渝铁路也即将动工。
2006年10月,位于江北区龙头寺地区的重庆新火车站-火车北站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该站是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火车站。同时在建的轨道交通三号线经过该站,向北直至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向南可进入渝中半岛和长江南岸地区,方便乘客接驳。
[编辑] 公路
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212国道、318国道和326国道。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4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715公里。目前已建成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这些线路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长万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渝南高速公路重庆至合川段、渝黔高速公路(还未全线通车)、綦万高速公路及重庆内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渝遂高速公路、渝南高速公路合川到武胜段、渝湘高速公路、外环高速公路、万宜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支线垫江至忠县段。
国家最新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中有五条经过重庆,分别是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成都、包头至茂名、重庆至昆明、兰州至海口。
与公路建设发展同步的重庆桥梁建设也发展迅速,号称中国桥都。目前长江已建成桥梁有14座之多,正在建设的有多座。目前重庆在长江上已建成特大桥十五座,规划建设的还有六座,嘉陵江上已建特大桥十二座,在建特大桥四座。
其中具有代表型的桥梁有: 长江小南海铁路大桥: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全长8.25米,主跨80米,开工时间1958年6月,1960年12月竣工 长江石板坡大桥:国内首次桥梁建设沙锅内采用三向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全桥1 121米,1977年11月开工,1980年7月竣工。同时是长江上继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后第三座长江大桥。 李家沱大桥:1997年竣工。主桥桥型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跨444米,当时居国内同类型桥跨度第一,世界第二 嘉陵江牛角沱大桥:第一座跨嘉陵江的城市桥梁,西南惟一钢桁梁城市大桥,1958年12月开工,1966年竣工。 嘉陵江黄花园大桥:1999年12月26日竣工,全长4.4公里,主桥跨径组合:137.16米+3x250米+137.16米,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居世界同类桥型第三,连续刚构长度居世界第一。 嘉陵江石门大桥:1988年12月竣工,独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斜拉桥主孔跨径230米,是当时国内同类桥梁中最大 嘉陵江北碚朝阳桥:1967年开工,1969年竣工。我国惟一一座双链加劲钢箱梁悬索桥。
[编辑] 水运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达重庆港。同时万州港和涪陵港在重庆水运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编辑] 航空
重庆有三座民用机场,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重庆黔江舟白机场(在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目前年进出港客流量五百多万人次,在中国内地的机场中列第十二位(城市中列第十一位)。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共有两个航站楼,分别用于国内和国际候机。第三个航站正在规划中。现有机场设施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近800万人次。
重庆主城区曾有一座机场,位于白市驿地区,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建成前,进出重庆的航班都在此起降。
[编辑] 城市公共交通
重庆主城区内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公交汽车,有近三百条公交线路为公众的出行服务。
重庆主城区规划有7条轨道交通线路。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为中国第一条跨座式胶轮单轨高架轻轨线路,也是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一期工程于2005年06月18日正式开通,二期工程于2006年07月01日正式通过验收,至此二号线全线贯通并投入运营。
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正在加紧建设。
重庆主城区有两条过江索道:
- 嘉陵江索道:自渝中区沧白路,横跨嘉陵江上空,与江北区金沙街相连。
- 长江索道:建成时间1986年,从渝中区新华路跨长江至南岸区上新街。
重庆主城区有两处作为公共交通使用的自动扶梯和升降式电梯:
- 连接菜园坝和两路口的亚洲第一长扶梯:皇冠大扶梯
- 连接凯旋路和较场口的升降式电梯:凯旋路电梯
重庆主城区长江和嘉陵江上还有多条客运轮渡。
重庆市的城市一卡通工程将逐步覆盖以上交通工具和出租车及其他小额支付领域。市民使用城市一卡通就可以付清车资、购买小额物品等,无须再使用现金。
[编辑] 环境保护
重庆的环境状况比较严峻。以主城区为例:主要原因在于主城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主城区的工业是以重工业和化工业为主。主城区位于铜锣山与中梁山之间,多为丘陵和低山,是典型的山城。同时主城区气候特点是湿度大,风速小(全年平均风速1.40m/s),逆温频率高,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导致空气自净能力较差。
重庆主城区空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成份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重庆附近地区的煤含硫量高,因此导致重庆平均污染指数常常在90以上,而且雨水中酸度也明显超标,使重庆深受酸雨之苦。主城区水体污染则主要由沿长江和嘉陵江的工厂向河流排放废弃物造成。而整个重庆行政辖区内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境内河流排放生活污水也使水体污染严重化。如今,噪音污染随着私家车,商店和工程建造的迅速增多而日益凸现。
重庆市政府与重庆环境保护部门投资400多亿人民币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并且开通了环保投诉热线并加大了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了禁止在主城区内使用燃煤和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措施,使环境状况有所好转。重庆是中国第一个在主城区全面使用清洁能源的城市。但由于重庆庞大的人口数量,拥挤的城市用地等因素也都决定了环境治理难度较高。另外,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庆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新的交通措施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有望减缓城市交通的压力。
[编辑] 旅游
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即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重庆还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发源自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遐耳。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火爆刺激的重庆火锅都是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 长江三峡
- 大足石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1999年)
- 朝天门
- 金佛山
- 金刀峡
- 万盛石林
- 万盛黑山谷
- 青龙瀑布
- 白帝城
- 歌乐山烈士陵园
- 四面山
- 重庆解放碑
- 人民大礼堂
- 鹅岭公园
- 佛图关公园
- 史迪威博物馆
- 南滨路
- 重庆小吃
- 重庆动物园
- 重庆城门
- 中国三峡博物馆
- 白鹤梁题刻
- 钓鱼城遗址
- 缙云山
- 北温泉
- 重庆野生动物世界
[编辑] 教育
[编辑] 高等院校
在渝的高等院校共有55所。其中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院校,重庆大学也是国家985工程学校,其中本科院校为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西南政法大学
- 重庆医科大学
- 重庆工商大学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邮电学院
- 重庆工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
- 四川外语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重庆三峡学院
- 重庆文理学院
- 涪陵师范学院
- 重庆科技学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更多详细参见重庆大学列表)
[编辑] 友好城市
到目前为止,重庆市已经分别正式与下列15个国际城市互相结为友好城市:
美国西雅图市
加拿大多伦多市
法国图卢兹市
法国热尔省(与万州区)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
英国莱斯特市
俄罗斯沃罗涅日市
乌克兰扎波罗热州
乌克兰切尔卡塞市(与万州区)
日本广岛市
日本水戶市
日本都城市 (与江津区)
伊朗设拉子市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
埃及阿斯旺省
南非普马兰加省
[编辑] 驻渝外交机构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投资与工业转包促进机构重庆中心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
日本国驻重庆总领事馆
柬埔寨驻重庆总领事馆
加拿大驻重庆总领事馆
丹麦驻重庆总领事馆
[编辑] 成为直辖市以来的主要领导人(1997年6月18日至今)
- 市委书记
(截止至2006年1月)
[编辑] 外部链接
前任 武汉(战时) |
中国首都(战时) 1937年-1945年 |
繼任 南京 |
前任 广州 |
中华民国首都 1949年 |
繼任 台北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行政区划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