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彈道飛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洲際彈道飛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缩写ICBM)是一種長程彈道飛彈(通常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设计用途为投遞一枚或多枚的核彈頭。该种导弹的威力強大,常被设想成导致世界末日的核戰爭中使用的武器。
洲際彈道飛彈具有比中長程彈道飛彈、短程彈道飛彈和新命名的戰區彈道飛彈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然而以射程來區分飛彈种类总是带有主观性和一定的随意性,所以目前並沒有(以后也不可能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严格地区分上述各种类型的导弹,所有定义都只在一定的学术群体内部能够达成共识。
世界上试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是前苏联的Р-7 Семёрка導彈(英文R-7 Semyorka ,北約代號SS-6 Sapwood)。这枚导弹于1957年8月21日从位于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Baikonur Cosmodrome)试射成功,飞行了6000公里。
目前拥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際彈道飛彈的国家有: 俄罗斯、美國、法國[1]、英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拥有中短程彈道飛彈,而且正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請參閱印度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基斯坦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普遍相信北韓正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该国在1998年和2006年进行的兩次飛彈試射未取得明显的成功。
在2002年,美國和俄罗斯達成《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ORT),將各自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削减至不多於2200枚。
目录 |
[编辑] 发射后的各个飞行阶段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可以區分成下列三个飞行阶段:
- 推进加速阶段——从火箭发动机点火开始,飛行时间3~5分钟不等(固态燃料火箭的推进加速阶段短于液态燃料火箭),本阶段结束时导弹一般处于距地面150到400公里的高度(依選擇的弹道不同而變化),燃料燒盡時的速度通常为7公里/秒。
- 中途阶段(亚轨道飞行阶段)——本阶段约25分钟,期间洲际弹道导弹主要在大气层外沿着椭圆轨道(Elliptic orbit)作亚轨道飞行(suborbital flight),轨道的远地点(apogee)距地面约1200公里,椭圆轨道的半长轴长度为0.5~1倍地球半径,飞行轨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接近大圓線(之所以是“接近”而非“重合”是由於飞行期间地球本身自转造成的偏移),在本阶段携带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或者是zh-cn: 分导式多弹头;zh-tw: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洲际弹道导弹會释放出携带的子弹头,以及金属气球、鋁箔干擾絲和全尺寸誘餌弹头等各种电子对抗装置,以欺骗敌方雷达。
- 再入大气层阶段(reentry),从距地面100公里开始計算,飛行时间约2分钟,撞擊地面时的速度可高達4公里/秒(早期的洲際彈道飛彈小于1公里/秒)。
[编辑] 发展历史
洲际弹道导弹的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1940年代由德国著名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议的A9/10系列。由于后来二战德国战败,这些构想未能实现。最早的中程弹道导弹则是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主持设计制造的V2火箭(“V”取自德语词Vergeltung 的首字母,意为“复仇”)。V2上装备的是液体燃料发动机和惯性制导系统,从移动发射车上发射以避免遭受盟军的空袭。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和大批曾为纳粹服务的德国科学家被俘,之后被秘密转移到美国,加入了美国军方发起的名为“文件夹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的中程弹道导弹研发计划,在V2设计思想的基础上研制了“红石”(Redstone)和“丘比特”(Jupiter)中程弹道导弹。依据《北大西洋公约》的规定,美国可以将这些导弹部署在射程可覆盖苏联东欧平原地区的欧洲国家。
而苏联在1950年代却没有控制到利用中程导弹即可攻击美国本土的地区,因此倍感威胁。在著名火箭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的主持下,苏联加快了她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启动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发计划。当时科罗廖夫掌握了一批从德国缴获的V2火箭设计资料,但他对这一设计并不满意,于是带领自己的队伍另行设计了P-7 Семёрка 火箭(英文R-7 Semyorka),这就是在1957年8月人类试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1957年10月4日,苏联利用P-7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星一号”(俄文Спутник,英文Sputnik)送上太空,开启了人类的空间探索时代。
在同一时期的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却因军方内部不同兵种之间的竞争与各自为政导致进度减缓(当时美国陆海空三军都试图让自己先掌握所谓的“军事太空权”)。1959年,美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阿特拉斯”(Atlas)研制成功。但这种导弹与苏联的P-7都有一个严重的弱点——需要庞大的固定发射装置,这使得它们面对空袭防御力很差。进入1960年代后,在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的主持下,美国先后成功研制了“zh-cn:民兵;zh-tw:義勇兵”、“北极星”(Polaris),和“天空闪电”(Skybolt)等使用固体燃料火箭推进的洲际弹道导弹。与此同时英国也自行研发了“蓝光”(Blue Streak)火箭,但由于无法找到一处远离人口稠密区作为发射场,一直没能投入使用。
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为人类的空间探索提供了直接而坚实的基础,空间技术史上许多著名的运载火箭,如“擎天神”(Atlas,美国)、“红石”(Redstone,美国)、“大力神”系列(Titan,美国)、P-7(苏联)、“质子”(苏联),都是从早期洲际弹道导弹设计中移植过来的(这些设计最终都没有在洲际导弹中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已大为提高,不再需要携带破坏力巨大的弹头即可摧毁预定目标,所以尺寸已比早期导弹大为减小,弹头也比原来更轻,推进剂则改为固体燃料(这使得它们的运载能力要低于运载火箭),但处在洲际弹道导弹研发初期的各国一般仍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因为其构造比固体燃料火箭更为简单。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一般遵循“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
到了1970年代,美苏都开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Anti-ballistic missile),这使得上述“相互确保毁灭”原则的基础受到威胁。为避免军备竞赛加剧,1972年5月26日,美苏签署了《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以保存现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力,保证冷战双方的平衡。然而这一平衡在19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启动星球大战计划,发展新一代的“和平衛士”(Peacekeeper)和“侏儒”(Midgetman)洲际弹道导弹后再次受到威胁。这些举动导致了后来的各次《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谈判。
[编辑] 现代洲际弹道导弹
现代洲际弹道导弹基本上都携带着zh-cn: 分导式多弹头;zh-tw: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每个弹头可各自携带一枚核弹,这样便可以使用一枚导弹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分导式多弹头的出现与两个因素有关:
1、美苏之间在1972年和1979年先后签订了两个阶段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ALT),其中对两大国各自的战略运载火箭(launch vehicle)数量作出了限制;显然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就可以在不增加运载火箭总数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战略打击能力;
2、zh-cn: 分导式多弹头;zh-tw: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技术对当时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努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要研制一个能同时拦截数枚甚至数十枚弹头的反导弹系统的难度是巨大的。事实上,MIRV的出现使当时世界范围内正在研制中的绝大多数反导弹系统方案纷纷被废弃。美国的第一个反导系统——位于北达科他州的“卫兵”反弹道导弹设施于1975年投入使用,但仅一年之后就被废弃;苏联于1970年代建成的负责防卫莫斯科周边地区的“橡皮套鞋”(Galosh)反弹道导弹系统则一直服役到今天。以色列建成的基于“天箭”(Arrow)导弹的ABM系统于1998年投入使用[2],但只能拦截短程的战区弹道导弹,而不是洲际弹道导弹。直到2004年,美国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才具备初步的作战能力[3]。
洲际弹道导弹可从下列发射平台发射:
- 导弹发射井:这是一种地下发射装置,对敌人的袭击具有一定的防御力,並且可以保護飛彈不受到天候的影響,維修上也比較容易。當美國的核彈頭的精確度達到可以瞄準每一個發射井的時候,迫使蘇聯必須大幅強化發射井所能夠承受核战争中的第一波攻击之後仍然有反擊的機會。美蘇兩國實際上都因為對方的核彈頭威力與精確度逐漸提升而必須對發射井進行加強的工程。這也促使蘇聯積極研發陸上機動發射載具。
- 潜艇:当今绝大多数潜射弹道导弹(SLBM)都是洲际弹道导弹;
- 重型卡车:俄罗斯战略火箭军装备的RT-2UTTH“白杨”-M(俄文РТ-2УТТХ Тополь-М,英文RT-2UTTH Topol M)洲际弹道导弹使用这一种发射方式,作为发射平台的移动发射车(mobile launcher)可以难以察觉地在各种地形上转移与发射。美國曾經試圖研發一款利用大型卡車移動的洲際彈道飛彈,不過基於成本的關係而放棄。
- 铁路机车:使用这种平台的导弹如俄罗斯的РТ-23УТТХ "Молодец"(俄语 Молодец 意为“好样的、太棒了”,英語為RT-23UTTH Molodets),这种导弹北约命名为 SS-24“手术刀”(Sсаlреl)。
后三种发射平台机动灵活,一般很难发现。但是兩種路上型態的發射載具的操作成本遠比固定的發射井要高,蘇聯在研發的過程當中也發現鐵路發射載具無法使用液體燃料火箭,因此迫使蘇聯必須加快腳步發展大型固態燃料火箭。
在存储中的洲际弹道导弹最关键的要素是能否迅速可靠地投入使用,或称为其“适用性”(serviceability)。美国的“zh-cn:民兵;zh-tw:義勇兵”导弹(Minuteman missile)是第一种装有能够自测适用性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洲际弹道导弹。
导弹适用性的限制因素之一是火箭推進段使用何种燃料。如今多数助推器使用的是固体燃料,因為固體燃料可以在彈體中存放的時間較長,穩定性較高,随时都可以点火发射。而最早期使用的液体燃料则因为其性质的不稳定與高腐蝕性,無法長時間儲存在彈體當中需要在发射之前再注入火箭,同時注入的時間相當的長,这不但大大影响了导弹的反应时间,还可能造成目标的暴露(给导弹加注燃料的过程对于现代空间侦察技术而言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在实战中可能还未发射就已被敌军摧毁。由於蘇聯在大推力固體燃料火箭開發上一直有技術困難,相對在液態燃料的研究上有相當的成就與進展。後期蘇聯使用的液態燃料改進為能夠在彈體內儲存長達7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差不多等於飛彈本身需要取出大修的時刻,因此在部分需求上算是滿足高適用性的要求。然而基於其他技術與性能方面的要求,最終蘇聯還是與美國一樣都以固態燃料作為主要的推進動力來源。
如前所述,洲际弹道导弹在发射后先经过推进加速阶段。此一阶段结束时,助推器将与弹头(战斗部)分离,弹头进入无推力的亚轨道飞行阶段,沿着以地球中心点为焦点、并于地球表面相交的椭圆轨道飞行。在这个阶段中,导弹飞行于大气层之外,不对外界释放出任何物质,一般无法被敌方探测到。这一阶段弹头的飞行速度达到7公里/秒,很难进行拦截。资料显示,许多导弹在此阶段还会释放出铝化气球、电子噪声发生器等干扰设备,为突防敌方雷达作准备。
到了再入大气层阶段,高速飞行的弹头与空气发生摩擦会令弹头温度急剧升高。所以洲际导弹的弹头外表都要加有热防护层(heatshield),以保护弹头不致过热。早期洲际导弹的防护层一般是绝热性能很好的胶合板(plywood),这种材料的比强度(单位质量材料的强度)可与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arbon fiber/epoxy composites)相媲美,在高温下焦化速度较慢。现代洲际导弹的防护层多为热解石墨(pyrolytic graphite,又称“定向石墨”),这是一种沿一个方向导热性能极好,而沿另一个与之正交的方向几乎不导热的新型材料,可以有效地保护弹头不受高温破坏。
打击精度是另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将打击精度提高一倍意味着摧毁同样的目标,需要弹头的重量(爆炸当量)可以降为原来的1/4。打击精度受到制导系统和掌握的实时地球物理学信息的限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多数政府支持的定位、导航、测绘系统,如GPS、Seasat(海洋观测卫星)等等,都具有向洲际弹道导弹提供诸如重力异常等信息的功能,以提高它们的打击精度。
除配备空间导航系统外,现代的战略导弹还配有专用的高速集成电路,综合导航系统和装在导弹上的各种传感器得到的数据,以每秒数千到上百万次的速度实时求解导弹的运动微分方程,将结果返回助推器以便修正轨道偏差。导弹运行数据的读取按照发射前预设的时间表进行。
还有一种特殊的洲际弹道导弹使用的与前面不同的飞行策略——苏联于1960年代研制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OBS)。这种导弹使用近地軌道,然後脫離軌道飛向目標,這種導彈環繞軌道的轨迹不會洩露其攻击目标。蘇聯在联合国禁止在太空平台或軌道部署核武或任何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後,仍然繼續發展部署此型導彈,至1979年第二次限制戰略武器談判(SALT II)後于1983年停止使用。
[编辑] 分类介绍
[编辑]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目前部署500枚洲际弹道导弹,分佈在Malmstrom、Minot及F.E. Warren空軍基地四周。这些导弹均属于LGM-30G“zh-cn:民兵;zh-tw:義勇兵”III 型。“和平卫士”导弹已于2005年退役[4]。依照《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的规定,所有“zh-cn:民兵;zh-tw:義勇兵”II型导弹均已销毁,发射井也已永久封闭或拍卖。依照《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I)的规定,美国原有的绝大多数分导式多弹头型洲际弹道导弹已改成单一弹头,但由于美国后来退出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专家估计美国约保留500枚ICBM,800颗弹头。[5]。
截止2006年7月,俄羅斯戰略火箭軍(Раке́тные войск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部署了502枚洲際彈道飛彈,包括80枚R-36M型、126枚UR-100N型、254枚白楊型及42枚白楊-M型。 [6]。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部署了若干枚東風5型及東風31型洲際彈道飛彈。
[编辑] 海基洲际弹道导弹
- 美国海军目前拥有14艘俄亥俄级 (Ohio class) 彈道飛彈潜艇 ,每艘装备24枚三叉戟II型 (Trident II) 潜射弹道导弹 (SLBM),总数为336枚。
- 俄罗斯海军目前有13艘弹道导弹潜艇服役,包括6艘667BDR型(北約代號德尔塔级核潜艇、6 艘667BDRM型(北約代號德尔塔IV)和1艘941型(北約代號台风级核潜艇),总共装备了180枚SLBM。每艘667BDR型裝備14枚R-29R型SLBM,每艘667BDRM型裝備16枚R-29RM型SLBM,941型則用來測試R-30 布拉瓦型 (Bulava) SLBM(供下一代的955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使用)。
- 法国海军目前有四艘SSBN,其中一艘是较舊的可畏级(Redoutable class),其餘三艘是较新型的凯旋级(Triomphant class)。这些潜艇每艘携带16枚M45 SLBM,并且计划在2010年左右升级成M51 SLBM。
- 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前卫级(Vanguard class) SSBN四艘,每艘备有16枚三叉戟II型 SLBM。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一艘092型 (北約代號夏級) SSBN,装有12枚单弹头的巨浪1型SLBM。中国海军正在研究新的094型 SSBN,它可能将装备16枚也正在开发的巨浪2型SLBM (可能配備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编辑] 美国现役和已退役的洲際弹道导弹
- Atlas (SM-65, CGM-16D/E, HGM-16F) —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现已用作其它用途。
- Titan I (SM-68, HGM-25A) —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
- Titan II (SM-68B, LGM-25C) —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现已用作其它用途。
- Minuteman I (LGM-30A/B) —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
- Minuteman II (LGM-30F) —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
- Minuteman III (LGM-30G) —由發射井發射;在2004年6月28日, 在美国常备武器库有517枚。
- Peacekeeper / MX (LGM-118A) —由发射井发射,最後一枚在2005年退役。
- Midgetman —由重型卡車发射,从来没有部署过。
- Polaris (A1/A2/A3) (UGM-27A/B/C) — 已退役的潛射彈道导弹。
- Poseidon (C3) (UGM-73) — 已退役的潛射彈道导弹。
- Trident (C4/D5) (UGM-96A/UGM-133A) —潛射彈道飛彈,當中Trident I (C4) 已退役,Trident II (D5) 在1990年开始部署,计划服役期将超过2020年。
[编辑] 苏联/俄罗斯現役和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 SS-6 SAPWOOD / R-7 / 8K71─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 SS-7 SADDLER / R-16─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 SS-8 SASIN / R9─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 SS-9 SCARP─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 SS-11 SEGO─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 SS-17 SPANKER─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 R-36M (美國代號SS-18,北約代號SATAN)─洲際彈道飛彈,由發射井發射。
- UR-100N (SS-19,STILLETO)─洲際彈道飛彈,由發射井發射。
- RT-23 Molodets (SS-24,SCALPEL) ─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由發射井或鐵路機車發射。
- RT-2PM 白楊 (SS-25,SICKLE)─洲際彈道飛彈,由重型卡車發射。
- RT-2UTTH 白楊-M (SS-27)─洲際彈道飛彈,由發射井或重型卡車發射。
[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和已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中華人民共和國研制的洲际弹道导弹屬於“东风”系列:
- DF-3 — 已取消,项目转为开发中程弹道导弹。
- 東風5型(美國代號CSS-4) — 洲際彈道飛彈,由发射井发射,射程12 000公里(现已被東風5A型代替,射程13 000公里)
- DF-6 — 取消了。
- DF-22 — 1995年取消。
- 东风31型(美國代號CSS-9) — 洲際彈道飛彈,由发射井或重型卡車发射,射程8 000公里(東風31A型的射程為10 000公里)
- 东风41型(美國代號CSS-X-10) — 洲際彈道飛彈,正在开发。
[编辑] 各国弹道导弹潜艇
具体种类的弹道导弹潜艇包括:
- 乔治‧华盛顿级(美) ─已退役
- 伊桑‧艾伦级(美) ─已退役
- 拉斐特级(美) ─已退役
- 本杰明‧弗兰克林级(美) ─已退役
- 俄亥俄级(美)
- 刚毅级(英) ─已退役
- 先锋级(英)
- 台风级核潜艇(俄)
- D级核潜艇(俄)
- 可畏级(法)
- 凯旋级(法)
- 092型(北約代號夏级) (中)
[编辑] 参见
- 巴基斯坦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印度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美国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俄罗斯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英國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中国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法国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潛射彈道飛彈
- 反弹道导弹
- 反弹道导弹条约
- 再入大气层技术
- 核裁军
- 核子海军
- 核冲突
- 法国核力量
- 潜艇
- 半軌道轟炸系統
- 三合一的战略核武力
- 美空军太空司令部
[编辑] 外部链接(英文)
空对空导弹 · Air-to-surface missile (ASM) · 面對空飛彈 · Surface-to-surface missile (SSM) · 弹道导弹 · 洲際彈道飛彈 · 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 (SLBM) · Anti-ballistic missile (ABM) · Cruise missile · 反艦飛彈 · Anti-submarine Rocket (ASROC) · Anti-tank guided missile (ATGM) · 反卫星导弹
List of missiles
制導類型
反輻射飛彈 · Wire-guided missile · 紅外線導引 · Beam riding · Laser guidance · 主動雷達導引 · 半主动雷达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