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古代 |
日耳曼人时期 |
欧洲民族迁徙时期 |
法兰克帝国 |
中世纪的德国 |
神圣罗马帝国 |
德意志東向殖民 |
国家的建立 |
莱茵联邦 |
德意志邦联 |
北德意志邦联 |
德意志帝国 |
一战时的德国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德国 |
二战时的德国 |
分裂与重新统一 |
1945年后的德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德国统一 |
现今的德国 |
现今德国 |
纳粹德国(Nazi Deutschland),正式国名为德意志帝国( Das Deutsche Reich)和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當時德國政府的宣傳機器也称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指1933年1月30日至1945年5月8日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所謂国家社会主义集權統治下的德國。
目录 |
[编辑] 納粹主義
纳粹(Nazi)是德语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稱,原意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为NSDAP,简称为“国社党”)的黨員與擁護者。今天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則泛指一般極右法西斯主義者。
纳粹德国(阿道夫·希特勒)與军国主义的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和法西斯主義的義大利(本尼托·墨索里尼)结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同盟(Berlin-Rome-Tokyo Axis)集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策动者。
[编辑] 特點
纳粹政权的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其认定為不纯的事物来达到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这一时期的政治反对派,参见德国抵抗运动。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了高峰。大约六百万犹太人、一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各样的其他人被有组织地杀害。这种种族灭绝的罪行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为“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纳粹委婉的在德语中称其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一般稱殺死犹太人叫“最终解决”)。
纳粹党组织了一个混杂各种职能的“精英组织”——党卫队(Schutzstaffel,缩写SS,其标志为两个闪电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和一支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着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号称纳粹武装力量中的精英,在战争后期常常充当战场消防员的角色。
[编辑] 第三帝國的起源
「第三帝国」一词源于意大利末世神学家、佛罗伦萨教派创始人尤阿興姆‧菲奥雷斯(Joachim von Fiores)與其他中古世紀神學家对圣经经文的解释,原初意義是指「聖父之國」(Reich des Vaters)、「聖子之國」(Reich des Sohnes)之後的「聖靈之國」(Reich des heiligen 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后,完美、无尽止、由圣父、圣子、圣灵统治、以基督为王的第三階段神國(Reich)。
到了近代,"第三帝國"的概念已脫離神學領域,而被運用在浪漫主義文學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時在傳統上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国)一脈相承的新國家。這個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
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国, 1871-1918 普魯士帝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编辑] 大事记
[编辑] 戰前政策 1933-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經濟大蕭條,魏玛共和国之民主共和政府未能解決失業和其他社會問題,如共產黨的暴動,使許多德國人轉向支持泛右翼的反民主勢力,希特勒之納粹黨則屬極右翼中之一支。希特勒承諾減少失業人口及對經濟、文化和軍事進行改革。在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国总理。
[编辑] 統一勢力
在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後,希特勒立即公佈「國家及人民保護令」,廢止公民自由權,是為德國踏入極權主義的第一步。
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國」指稱他所统治下、「國祚千年」的德国。
在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廢除总统制,成為德國元首,並派出100,000 名間諜,監察國內的評論家及異見者。
1939年7月10日,宣傳部長戈培爾正式宣佈废弃使用,改以「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 Reich)取代。详见德国历史。
希特勒其後奪取立法權,一一鏟除反對勢力,再成立第三帝國。
當時,德國總體經濟因納粹黨的戰爭經濟計畫的而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許多黨外政治對手、尤其是共產主義者和一些社會主義者,被送去集中營,據估計,在納粹最初統治的時間裏,就有成千上萬政治受害者死去或失蹤。
二战末期,根据希特勒遗嘱,北部战区司令邓尼茨海军元帅任总统,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但戈培尔在希特勒自杀身亡后随即自杀,很快邓尼茨向盟军投降。第三帝国時代終结。
[编辑] 經濟政策
經濟大蕭條時,失業人口激增,失業率高達40%,Hjalmar Schacht領導時,起草了一項新經濟政策。因於當時工會是共產主義者與共產黨容易控制之地帶,以及納粹黨的反共意識形態,新經濟政策之其中一項即廢除工會和實施嚴密的薪水控制。
希特勒另一方面又重新建軍及進行大型工程,短時間內,失業人口大幅下降。(由六百萬減至二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