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州話 | ||
---|---|---|
通行区: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福州市及其郊縣、臺灣的馬祖列島、馬來西亞、汶萊、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美國的一些福州人社區 | |
总使用人数: | 不足一千萬 | |
语系: | 漢藏語系 漢語 閩語 閩東語 福州話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 無 | |
管理机构: | 無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zh | |
ISO 639-2: | chi (B) | zho (T) |
ISO 639-3: | cdo | |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
福州話(平話字:Hók-ciŭ-uâ)屬於漢語的閩語分支,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在漢語各大語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福州當地人通常把這門語言稱作平話(平話字:Bàng-uâ),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雖然福州話被官方定義為一種方言,但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漢語標準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說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州話算是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
福州話主要通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部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古田、屏南、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福清、平潭、羅源、連江和福州。
隨著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擴散到了東南亞和美國的福州人社區中,成爲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之一。
目录 |
[编辑] 歷史與現狀
公元前110年,西漢滅亡閩越國,從此開始了漢族對福建的統治。土著的閩越人由於失去了他們的國家形態,也就漸漸放棄了他們本土的語言和文化,被同化為漢族並轉而使用古漢語。
福州話大致形成於唐朝,並且一直以來都被視作漢語的一個分支。但是,千百年來福州話也保存了大量古越語的沉澱。因此,福州話事實上是由古漢語與古越語的混合語言演變而來的。1842年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福州話從此也引入了不少英語詞彙。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區基本屬於單語社會。而隨後的國民政府與中共開始在福州大力推行國語,政府甚至禁止市民在公共場合、在媒體、在校園中使用福州話。
幾十年來國語運動事實上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理念之上,即政府認爲,地方語和標準語是不可以和諧共存的。而激進的語言政策導致福州話正在加速地步入瀕危語言的行列,因爲尤其在福州市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放棄使用他們的母語。近些年來,政府承諾保護弱勢方言,但直到現在未見他們採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在臺灣馬祖,福州話也面臨同樣的式微困境。中華民國於2000年頒佈《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保護福州話在公共場合的使用,並在馬祖校園裏實施母語教育。
[编辑] 語法
[编辑] 音韻
因爲有著極其複雜的連音變化規則,福州話被認爲是漢語諸語系中最爲複雜的語言。
[编辑] 聲調
福州話共有七個初始聲調,基本保留了古漢語的聲調系統。
名稱 | 陰平 | 上聲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去 | 陽入 |
調值 | 55 | 33 | 213 | 24 | 53 | 242 | 5 |
例字 | 君 | 滾 | 貢 | 谷 | 群 | 郡 | 掘 |
《戚林八音》把福州話描述成八個聲調,此書也由此得名“八音”。但事實上福州話中的上聲無法區分陰陽。因此福州話只有七個聲調。
陰入字和陽入字(即入聲字)以[-k]或[-ʔ]結尾。
除了這七個初始聲調,在連讀變調中還產生兩個新的調值:“21”(半陰去)和“35”(半陽去)。参见連讀變調
[编辑] 連讀變調
同其他漢語方言相比,福州話的連讀變調規則非常複雜。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組成詞語時,最後一個字永遠不變調,而其他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要變調。譬如,“獨”、“立”、“日”這三個字都是陽入字,調值都為“5”,分別讀作[tuʔ5]、[liʔ5] 和[niʔ5]。當它們組合成詞語“獨立日”後,“獨”變調為“21”,“立”變調為“33”,因此整個詞讀作[tuʔ21 liʔ33 niʔ5]。
雙字連讀變調規則見下表(粉紅色代表前字,淺藍色代表後字):
陰平, 55 |
陽平, 53 |
上聲, 33 |
陰去, 213 |
|
陰平, 55 |
|
|
|
|
陽平, 53 |
|
|
|
|
上聲, 33 |
|
|
|
|
陰入甲是以[-ʔ]結尾的陰入字,陰入乙是以[-k]結尾的陰入字。
[编辑] 聲母
福州話有十七個聲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表的例字也同樣來自於《戚林八音》。
一些中青年的使用者無法區別[n]聲母和[l]聲母。例如“老”和“閙”都可以讀作[nau242],也可以讀作[lau242]。多數人是將[l]併入[n],也有人二者皆可。
作爲一門古老的語言,福州話不存在諸如[f]或[v]這樣的唇齒音。這個特徵事實上被所有閩語共享,此外也是韓語和日語的特徵。
[β]和[ʒ]被添加斜體,因爲它們只存在於連音中。參見下文。
[编辑] 聲母類化
聲母類化是福州話非常典型的性質之一。當雙字或雙字以上組合成詞時,首字聲母從不變化,而其他字的聲母往往會發生濁化或鼻音化以匹配前一個字的韻尾。
前字的韻尾 | 後字的聲母 |
元音韻尾[-ʔ] |
|
[-ŋ] |
|
[-k] | 所有聲母都不變化。 |
[编辑] 韻母
下表是福州話的元音音素,其中的六個圓唇元音被添加了黑體。
前元音 | 後元音 | |
閉元音 | [i], [y] | [u] |
半閉元音 | [e], [ø] | [o] |
半開元音 | [ɛ], [œ] | [ɔ] |
開元音 | [a] | [ɑ] |
上表的元音音素連同鼻音韻尾和入聲韻尾,組合成福州話的韻母系統。
簡單元音 | [a/ɑ](蝦/罷) | [ɛ/a](街/細) | [œ/ɔ](驢/告) | [o/ɔ](哥/抱) | [i/ɛi](喜/氣) | [u/ou](苦/怒) | [y/øy](豬/箸) | ||||||||
復合元音 | [ia/iɑ](寫/夜) | [ie/iɛ](雞/毅) | [iu/ieu](秋/笑) | [ua/uɑ](花/話) | [uo/uɔ](科/課) | [yo/yɔ](橋/銳) | [ai/ɑi](紙/再) | [au/ɑu](郊/校) | [ɛu/ɑu](溝/構) | [øy/ɔy](催/罪) | [uai/uɑi](我/怪) | [ui/uoi](杯/歲) | |||
鼻音韻尾[-ŋ] | [aŋ/ɑŋ](三/汗) | [iŋ/ɛiŋ](人/任) | [uŋ/ouŋ](春/鳳) | [yŋ/øyŋ](銀/頌) | [iaŋ/iɑŋ](驚/命) | [ieŋ/iɛŋ](天/見) | [uaŋ/uɑŋ](歡/換) | [uoŋ/uɔŋ](王/象) | [yoŋ/yɔŋ](鄉/樣) | [ɛiŋ/aiŋ](恒/硬) | [ouŋ/ɔuŋ](湯/寸) | [øyŋ/ɔyŋ](桶/洞) | |||
入聲韻尾[-ʔ] | [aʔ/ɑʔ](盒/鴨) | [øʔ/œʔ](扔/嗝) | [eʔ/ɛʔ](漬/咩) | [oʔ/ɔʔ](樂/閣) | [iʔ/ɛiʔ](力/乙) | [uʔ/ouʔ](勿/福) | [yʔ/øyʔ](肉/竹) | [iaʔ/iɑʔ](擲/察) | [ieʔ/iɛʔ](熱/鐵) | [uaʔ/uɑʔ](活/法) | [uoʔ/uɔʔ](月/郭) | [yoʔ/yɔʔ](藥/弱) | [ɛiʔ/aiʔ](賊/黑) | [ouʔ/ɔuʔ](學/骨) | [øyʔ/ɔyʔ](讀/角) |
上文提到過,福州話理論上存在兩套入聲韻尾[-k]和[-ʔ]。但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這兩套韻尾只有在連讀變調和聲母類化中才可以區分開。因此,大多數語言學者認爲[-k]韻尾已經從福州話中消失。
[编辑] 鬆緊變韻
在上表中,所有的韻母都是以鬆緊配套的形式出現的:左邊的韻母叫做緊韻,右邊的聲母叫做鬆韻。鬆緊韻和聲調聯係緊密。陰平、上聲、陽平和陽入字為緊韻字,而陰去、陰入和陽去字為鬆韻字。在連讀變韻時,鬆韻字會伴隨著變調而把它們的鬆韻轉變為其相對應的緊韻。
例如,“福”是個陰入字,讀作[houʔ24],“州”是個陰平字,讀作[tsiu55]。當兩個字組合成詞語“福州”時,“福”的調值從“24”變爲“21”,同時它的韻母也從[-ouʔ]變爲[-uʔ],所以這個詞讀作[huʔ21 tsiu55]。而在“中國”一詞中,“中”是個陰平字,因此儘管存在從“55”到“53”的變調,它的緊韻卻不會再發生變化。
鬆緊變韻是福州話獨特的現象。這個性質使得福州話古奧難懂,甚至無法同其他閩語彼此交流。
[编辑] 詞彙
[编辑] 來自英語的借詞
在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英國脅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福州作爲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的城市向西方的商人和傳教士開放。隨後以英國人和美國人爲主的西方人在福州開辦了大量的教堂和西式學校,大量的英語詞彙也隨之被引入福州話,比較常見的有如下詞彙:
- [khouʔ5],名詞,衣服,來自於“coat”;
- [nɛʔ5],名詞,球網,來自於“net”;
- [pheiŋ53],名詞,油漆,來自於“paint”;
- [pheiŋ53 ŋiaŋ33],名詞,一小筆錢,來自於“penny”;
- [thɛʔ5],名詞,錢,來自於“take”;
- [kɛ53 lo33],名詞,“女孩”的幽默説法,來自於“girl”;
- [so53],動詞,投籃,來自於“shoot”;
- [a55 ki53],動詞,暫停,來自於“again”。
- [ma21 laʔ5 ka5],地名,指南洋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來自於“Malacca”。
[编辑] 同親緣語言的比較
[编辑] 同普通話的比較
[编辑] 同閩南話的比較
[编辑] 書寫系統
[编辑] 漢字
大部分的福州話詞彙都來自於古漢語,因此都可以用漢字寫出。許多用福州話撰寫的作品也都是用漢字書寫的,譬如《閩都別記》(平話字:Mìng-dŭ-biék-gé)以及清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在福州發行的漢字版本的《聖經》。但是漢字作爲福州話的書寫系統,有許多缺點。
首先,福州話保留了許多獨特的非漢語詞彙,這些詞是無法用正統的漢字寫出的。譬如否定詞“mâ̤”,就沒有一個統一的寫法,其用法及發音相當於閩南語的「bē/bōe」(通常寫作袂、勿會),可能是用源字。有的人把它寫作同音字“賣”,但是“賣”的意思和它卻毫無關聯。有人以“袂”借音書寫,也有人創造一個由“勿”和“會”組成的全新的字,但是這個字卻沒有被大多數字體所收錄。
其次,由於缺乏教育,幾乎所有福州話的使用者都屬於文盲狀態。他們認爲方言無法用漢字寫出,而只有普通話才能用漢字寫出。因此當他們書寫福州話時,往往通過普通話的近似發音來錯用漢字。比如,“會使(â̤ sāi)”一詞(意思是“可以”)通常被寫作“*阿塞”。
[编辑] 平話字
-
主条目:平話字
平話字(Bàng-uâ-cê)是19世紀美國在福州的傳教士根據福州話的音韻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它克服了使用漢字書寫福州話的一些弊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非常流行。